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现状我国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可以说走的是一条以国内建筑市场畸形发展而成长的渐进式道路。

国内的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更是处于初步认识阶段,方法上简单操作,缺少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程序,抵御风险能力弱。

规纳下来我们的建筑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因素:
1、缺乏规范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绝大多数施工企业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投标项目投标前的可行性分析不够,对潜在的投标对象估计不足,有项目就去投标,中标率很低。

对项目施工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估计不足,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并做出合理的调整。

经常凭经验临时决策处理风险,管理成效低。

2、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不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其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尽管有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但仅限于一些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保证措施,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没有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文本。

3、风险管理机构不健全。

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在企业和项目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上未考虑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缺乏专职部门和人员来履行风险管理职责。

一旦遭遇风险,企业上下一团糟,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增加组织机构的运行风险。

4、施工队伍管理不规范。

许多施工企业虽已进入集团化、股份制发展模式,但尚未摆脱低级的个体承包和规模化合作发展模式的痕迹。

在“自揽业务、自筹资金、自我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施工队伍,实力和信用的优劣,制约着整个企业的正常发展,一旦其中任何一个施工队伍遭遇到资金压力、出现项目亏损和抽逃工程款等,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不可预测的。

那么,针对上述不足,我们觉得施工企业应作以下几点的相应防范、规避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制度建设。

企业的成长,规模的扩大,外部环境的变化,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显的尤为迫切。

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规章制度已经不适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有必要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及时修订、更新,建立、完善支持企业可持续经营的各项规章制度、部门职能,形成文件化的管理制度手册,特别要注重加强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使其达到企业内外的信息对称以及部门间的横向配合、纵向指挥。

2、加强施工队伍的建设。

建立新施工队伍的评估机制。

在建筑行业,“浙江建筑业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个施工企业的内部施工队伍已经相对稳定,资金实力雄厚、诚信度高的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已经减少。

从现阶段来看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对新引进的施工队伍进行必要的评估机制,
新施工队伍的评估要从资金实力、管理能力、施工经验、诚信度、
项目管理班子的配备情况以及实地考察等方面相结合,进行全面的审查评估。

3、做好项目投标前的风险评估和投标文件评审。

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和决策的过程,在投标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招标文件,要全面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编制标书时应审慎报价,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并做好投标文件的评审工作防范投标风险。

承接业务必须摒弃饥不择食的做法,坚持双向考察,做到有准备、有选择、有论证,要对开发商的资信能力、财务状况、品牌信誉、资金保障程度进行调查论证,对于开发商要求垫资额较大的项目,要多加分析研究,考虑垫资的额度和期限,以及将来的偿还能力等,在投标承诺前要做到心中有数,留有余地,切忌盲目投标。

4、加强施工总承包合同管理、建立合同的评审机制。

施工总承包合同的签订,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对合同的要求(包括对质量、安全、工期、进度目标和带、垫资能力等)进行评审,综合分析、慎重决策,不能签订不利的、独立承担过多风险的合同。

在合同签订前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研讨条款,分析合同文本,通过合同谈判的方式,对条款进行拾遗补缺,尽量完善,切忌盲目接受开发商的免责条款,使合同能体现双方责权利关系的平衡和公平,避免损害自身利益的条款存在。

在合同签订时使用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是施工合同趋于完善和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

5、建立合格供应商、合格供方名录。

(1)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对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进行评价,并建立起合格供方名录,分包单位和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应当在合格供方名录内进行。

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合格供方不诚信、质量出现问题等情况时,应把它从合格供方名录中剔除。

(2)与专业分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签订合同时,应注意分包单位是否是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单位,合同的内容要将双方的责、权、利交代清楚,尽量仔细,能约束各自的不良行为,有必要时将罚款、违约金写入合同,降低自身的风险。

(3)与材料、设备供应商合同的签订,应注意数量、价格、包装、交货日期、付款方式、纠纷处理的约定,对于遇到量不足、质量劣的情况,扣压货款,或向对方索赔。

要慎防签订约定高违约、高赔偿的合同。

此外,在合同中有必要约定,明确供应商委托收取材料款人员、建筑施工企业材料数量的签收人和最终结算确认单由项目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公章,否则不能作为材料供应商供应材料的依据。

6、加强项目的成本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的不断创新,成本管理的范围日益扩大,建筑企业应该把成本管理问题放在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虑。

建筑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目标利润管理指标,项目施工过程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监控制度。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做到:
1)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
标责任成本等因素,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2)要强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对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等重点项目的监控,及时开展调价索赔工作,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基础工作,实行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保证原始记录、会计凭证、统计资料等基本数据能准确、及时、完整、才正确地反映建筑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的基本情况。

7、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建筑施工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要突破以学历、职称为衡量标准的旧人才观,要确立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衡量标准的新人才观,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

在人才的培养,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制订出相应的培训计划。

对新员工的培训要着重进行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员工了解企业的辉煌历史和规章制度,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中层管理人员要强调角色定位和对管理的认知,管理、指挥团队的能力和纵向横向协调的能力。

8、加强安全、质量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要树立“品质工程”的理念,把“精心组织、精心施工、质量第一、保障安全”的意识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积极引导项目部进行工程创优,通过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创优,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企业内部所有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建筑施工企业
也是如此。

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监督部门一要关注项目部对结构性材料的使用;二要注重参与对工程的过程检验和竣工验收;三要积极收集新工艺、新材料和节能技术的相关标准、规范、资料,帮助项目部消除因使用新工艺、新材料和节能技术带来的质量隐患。

“高风险,高收益“是商界的名言,但现实中承受风险的同时却不一定产生收益,所以风险管理事关建筑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

特别是我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在目前这种房市“大寒冬”下更要善于分析和预测风险,及时研究对策,懂得借鉴和总结各种不同经验,并采取防范和转移风险的措施,同时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联,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并举,那么,建筑施工企业无论遇到何种风险,都能将风险化解或将风险降至最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