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文学笔记【下】

当代文学笔记【下】

第二讲戏剧戏剧文学的内涵戏剧文学包括戏曲、话剧、歌剧。

戏曲是我国传统剧体,历史悠久,剧种丰富。

包括(1)传统戏(传统戏改编);(2)新编历史剧;(3)现代戏话剧和歌剧均是20世纪初受西方话剧和歌剧影响而产生的新剧种。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戏剧就已经形成了戏曲、话剧、歌剧“百戏争辉,三足鼎立”的大格局。

当代文学在建国初期的三十年中,基本延续着这一格局。

当代戏剧文学的左翼传统戏剧(包括话剧、戏曲、歌剧)和电影等,在中国左翼文学中,是受到特别关注的艺术样式。

一方面,戏剧等拥有各阶层的大量观众,尤其是那些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大众所能够和乐于接受的样式。

另一方面,与小说、诗等的不同之处是,戏剧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本身就是交流。

作者、导演、演员集体创作并与剧场观众共同体验一种人生经验,合力构造一个想像的世界,接受者的参与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四十年代,左翼文艺界对电影戏剧就很重视。

40年代的延安文艺运动,戏剧也是倍受关注的部门。

毛泽东还提出对于传统戏曲(“旧剧”)改革的“推陈出新”的方针。

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是代表性的成果。

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尤其在军队中,剧团和文艺工作团(文工团),是常设的、发挥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的文化艺术组织。

50年代以后,重视戏剧、电影的传统得到继续。

戏剧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直接、紧密关系的这种观念,也继续得到强调。

这个时期话剧创作和演出上,强调及时呼应现实政治、深入工厂农村,和重视话剧的剧院艺术之间的矛盾关系。

从后来的事实看,五六十年代的剧作,很少能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

五六十年代剧作家的构成与话剧题材剧作家的构成:在五六十年代从事话剧创作的,一部分是五四以来已有建树的剧作家,如曹禹、郭沫若、老舍、田汉、夏衍、阳翰生、陈白尘、于伶、宋之的等。

剧作水平不一,表现现实生活的成功之作甚少,取材于“历史”的作品,尚具有一定水平。

另一部分是参加革命、战争的戏剧工作者和50年代出现的青年作家。

他们是胡可、陈其通、王炼、史超、所云平、马吉星、沈西蒙、杜宣、黄悌(ti)、杜印、段承滨。

丛深、崔德志等。

题材:这个时期,“题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现实政治运动、工厂农村的斗争和生活情景得到强调。

50年代前期,被当时的批评界作为成绩而列举的话剧作品,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的有《在新事物的面前》(杜印、刘相如、胡零)、《不是蝉》(魏连珍)、《考验》(夏衍)、《幸福》(艾明之)、《刘莲英》(崔德志)。

写“农村的生活和斗争”的有《春风吹到诺敏河》(安波)、《春暖花开》(胡丹沸)、《妇女代表》(孙芋)。

另一个侧重点是“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和写朝鲜战争的话剧,被推荐的有《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胡可)、《万水干山》(陈其通)、《钢铁运输兵》(黄悌)。

另外,老舍的《龙须沟》,曹禹的《明朗的天》,通常也被当作50年代前期话剧创作的成绩。

1956—1957年间,出现了一些在题材和风格上有所开拓的剧作,并围绕这些剧作及相关的创作问题,在《文艺报》、《戏剧报》等报刊上展开讨论。

它们是海默的《洞萧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岳野的《同甘共苦》,苏一萍的《如兄如弟》、赵寻的《人约黄昏后》、鲁彦周的《归来》等。

讨论的问题,涉及如何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如何表现矛盾冲突,话剧的讽刺和喜剧性的价值,创作题材的扩大等。

这个期间,还出现了“第四种剧本”的提法。

1958年以后的几年中,紧密配合政治运动,是对话剧在内的各种文艺样式的强大要求。

这一段时间,曾提出“回忆革命史,歌颂大跃进”和“写中心,演中心,画中心”的创作口号。

虽然《槐树庄》(胡可)等在戏剧艺术上具有一定水平,但大量作品都乏善可陈,包括当时评价颇高的作品。

如《红大院》(老舍)、《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田汉)、《枯木逢春》(王炼)、以及被称为“时事讽刺剧”的《纸老虎现形记》、《哎呀呀,美国小月亮》(陈白尘)等。

“现实题材”对当时的政治诉求在反应上的急迫,使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图解政治概念和政策条文的特征。

五六十年代之交历史剧的创作“历史题材”创作对现实政治反应的一定程度的间接性,为作家的艺术创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因而,在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当然,这种情势的出现,与文艺界的提倡有直接关系。

“革命历史斗争”题材的剧作有《红色风暴》(金山)、《东进序曲》(顾宝漳、所云平)、《最后一幕》(蓝光)、《兵临城下》(白刃)、《豹子湾战斗》(马吉星)、《七月流火》(于伶)、《杜鹃山》(王树元)等。

“历史剧”有《关汉卿》、《文成公主》(田汉)、《蔡文姬》、《武则天》(郭沫若)、《甲午海战》(朱祖贻、李恍)、《胆剑篇》(曹禹、梅阡、于是之)等。

历史剧创作在这一时期,还广泛存在于歌剧、戏曲等样式中。

在1963年开始的文化革命的准备和发动中,包括话剧在内的戏剧,在文艺的诸样式中,成为最被重视、并直接承担表达政治激情和想像的样式。

连续不断举办全国性或各大区的话剧、歌剧、戏曲的会演和观摩演出,创造了以前或以后都很少见到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的“高潮”。

当代戏剧文学发展概述第一章话剧概述:第一节十七年话剧1. 独幕剧(剧情在一幕内完成的小型戏剧,我们通常称为独幕剧,它可以有一个场景,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场景。

在独幕剧中,一般人物较少,情节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1952-1957年,是独幕剧的空前繁荣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剧作。

有孙芋的《妇女代表》、崔德志《刘莲英》、金剑的《赵小兰》等。

因独幕剧“短、平、快”的特色而充当了宣传政策和推进运动的工具,难免存在图解政策和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随着这种现象的加重,独幕剧走向衰落。

概述:十七年话剧之“第四种剧本”:2. “第四种剧本”的提法,认为要突破“工农兵剧本”即“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和敌人的军事斗争”的既定框架和公式。

“第四种剧本”出现于1956-1957年间,它是在“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下,作为对戏剧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所谓“工农兵剧本”反拨bo而出现的。

“第四种剧本”大胆描写人的精神生活,大胆地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从生活的底蕴中发掘深刻的主题,表现出了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代表作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叫了》等,《茶馆》是其艺术高峰。

概述:十七年话剧之历史剧3. 历史剧创作的热潮出现在1958年至1962年间。

很有影响的就有一批。

有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曹禺的《胆剑篇》,朱祖贻的《甲午海战》等。

其中,最优秀的是田汉的《关汉卿》和郭沫若的《蔡文姬》。

概述:十七年话剧之社会主义教育剧4. 社会主义教育剧: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当时中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教运动)的产物。

教育剧的内容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强化阶级斗争观念。

教育的对象是全国人民,重点是年轻一代。

大多数社会主义教育剧是政治观念的图解。

少数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沈西蒙等人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白刃的《兵临城下》等。

第二节文革十年的话剧文革期间,话剧舞台上只有几出宣扬极左思潮、为“四人帮”篡党夺权服务的“阴谋戏剧”,如《盛大的节日》、《战船台》等。

第三节新时期话剧1. 70年代末,话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复归并蓬勃发展的时期。

作品有苏叔阳《丹心谱》、宗福先《于无声处》等。

2. “实验话剧”:80年代中期成为一股独立的戏剧潮流,走向现代主义戏剧。

马中骏等:《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等。

3. 80年代末、90年代,新现实主义话剧、后现代主义戏剧。

李龙云《洒满月光的荒原》、锦云:《狗儿爷涅槃》等。

第二章戏曲概述第一节十七年戏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戏曲改革运动,并明确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方针。

1.传统戏从举步维艰到陷入严重困境1961年孟超的《李慧娘》公演后,受到《文汇报》署名文章《有鬼无害论》的批判,之后,毛泽东又有一系列针对传统戏和戏剧界的严厉讲话,指责“《戏剧报》尽是牛鬼蛇神”,“舞台上无非是帝王将相”等。

毛泽东的对传统戏的这种态度和讲话精神,使传统戏陷入了严重困境。

第一节十七年戏曲之现代戏2.现代戏:现代戏的编演中,50年代主要是地方性的戏曲现代戏的高潮时期,而进入60年代后,京剧现代戏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程式化的演艺形式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在表演、音乐、文学和舞美体制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成功的革新后,成为60年代现代戏中突出的热点。

1964年6月至7月,在北京举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京剧现代戏大会演,涌现出了《红灯记》、《红色娘子军》、《芦荡火种》等优秀的京剧现代戏。

京剧现代戏在戏曲艺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不仅显示出中国戏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更意味着戏曲体制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其特点为:第一,塑造了一素列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农兵英雄形象。

第二,吸融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从而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第三,随着写实布景的采用,话剧的分场、分幕制被采用,使戏曲情节的集中性得以增强,从而使原来时空不固定的文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第四,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刻画人物,使生旦净丑等行当不得不打破,从而使传统的表演体制被突破。

第五,歌剧和交响乐的经验被引进,更具表现力的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出现。

第一节十七年戏曲之新编历史剧3.新编历史剧1958-1965年,新编历史剧也有自己的新作,主要是田汉的《谢瑶环》和吴晗的《海瑞罢官》。

而《海瑞罢官》的沉浮,则在新编历史剧中最具代表意义的。

第二节文革十年之“革命样板戏”出现了百花凋零的景象。

传统戏曲被当作“封资修的黑货”封杀。

1967年,江青借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之名,将《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以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个戏调到北京,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会演。

参加会演的这个个戏被钦定为“革命样板戏”。

“样板戏”不仅把京剧改革引向了歧途,更给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艺带来了一场深重的灾难。

第三节新时期戏曲戏曲的“戏曲化”与“现代化”构成了新时期戏曲改革中的两大主题,新时期的戏曲历史正是在这两大主题的交响辉映、辩证交融中形成了新的时代特征。

中国的戏曲史其实就是戏曲化和现代化互相交融的发展史。

当戏曲处于稳定的发展时期,它更多的表现为“戏曲化”,而当社会处于较大变革时期,戏曲的“现代化”就表现的更明显。

戏曲的戏曲化,是因为建国后为了话剧的民族化,话剧界曾多次提出向戏曲学习的口号,但实际的变革中,话剧并没有戏曲化,而戏曲却被越来越“话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