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慧德学校高考冲刺历史试题(1)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19·广东惠州4月模拟·24)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
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
这一现象()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C.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2.(2019·湖南永州三模·24)西周时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
在册命时,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
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
这表明西周时期()A.选官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B.产生了维护等级的儒家伦理思想C.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义务内容 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3.(2019·江西赣州高三3月摸底·24)孔子在纵观西周、春秋政治发展的趋势之后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材料反映了()A.孔子对当时时代发展特征的理解 B.诸侯有号令天下礼乐征伐的权力C.春秋战国是一个霸权迭兴的时代 D.周王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和权力4.(2019·广东佛山二模·24)周代的诸侯,有王室家属、商之子孙、各部落酋长。
(周代任卿制度)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
这反映了周代()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世卿世禄与官僚制度并存C.对地方实行差别化的管理 D.掌控了封国的官吏任免权5.(2019·广东深圳二模·24)韩非认为,选贤任能仅凭外貌或是言辞,就是孔子也做不到;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可判断其人是否堪用。
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这种理念的是() A.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B.公门有公,卿门有卿C.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D.九品访人,唯问中正6.(2018·广东惠州二模·2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7.(2019·广东惠州4月模拟·25)西汉初年存在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由此可知()A.重农抑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B.宗法制度历史影响深远C.解决地方问题条件日益成熟 D.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8.(2019·江西上饶二模·25)两汉时期,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争财的案件时都认为“教化不行”,“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太守”。
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
争讼者的族人都批评指责两兄弟,不久,“兄弟感悔”。
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财产纠纷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C.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 D.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趋向完备9.(2019·云南二模·27)清初规定“国俗衣冠,一沿旧式”。
但由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于是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
“钿子”的形成()A.体现了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 B.符合满洲贵族维护民族性的需要C.反映了服饰变革的政治化倾向 D.说明习俗变化能够影响政府政策10.(2019·云南二模·26)1376年,明太祖在各省设立了主管行政的布政使,主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主管防务的都指挥使。
一年后,又命亲信重臣“共议军国重事。
凡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悉总之,议事允当,然后奏闻行之。
”上述史实可以说明()A.明太祖全力模仿元朝的政治制度 B.明初基于政务繁忙而设立了内阁C.明太祖废相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明初政制构建有取法唐宋的特点二、材料阅读11.(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4月适应性考试·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
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
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据罗志田等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材料二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这就是“乡绅”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
——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材料三1982年九届人大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正式拉开国务院精简、合并机构的序幕。
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于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
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
同时,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
主要是扩大省市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权限,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过渡。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统“乡绅”阶层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对地方政府管理机构进行了哪些改革探索。
(4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实行“国野制”,到战国时期,“消除国野差异”,并且“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使得野人“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再联系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乱纷争的史实,可知,在实现了“消除国野差异”之后,对诸侯国而言,可以实现其富国强兵,故选B项;题干主要论述前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A项;分封宗法制度的主要对象是西周时期的统治阶层,而题干述及的是“野人”,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野人”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可知周王通过分封诸侯,授予官职,诸侯要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履行维护周王的利益,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而未涉及到血缘关系,排除A项;依所学,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而非西周时期产生,排除B 项;依所学,战国时期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蕴含地方割据因素,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及孔子对西周、春秋政治发展的趋势进行总体把握,认为天下有道与无道的标准与影响,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孔子认为春秋时期是无道的时代,故选A项;题干结尾处有“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可知孔子对诸侯有礼乐征伐权力不满,排除B项;孔子是春秋晚期的人物,选项C中“战国”超出了孔子的认知时间,排除C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权力衰微,且拥有至高无上权力是在秦始皇后,周王未形成高度集权,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可见对于不同的侯国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故选C项;“周代的诸侯,有王室家属、商之子孙、各部落酋长”不全是宗法制的内容,排除A 项;“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无法体现官僚体制,没有强调其可更换性,排除B项;“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没有说明君主对所有官吏的控制,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韩非主张选用人才必须在实践中予以考察,“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指宰相必须有在地方州县任职的经验,军事将领也必须从普通士兵逐步提升,两者都强调了官员实践经验,故选A项;“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即世卿世禄制,强调按门第选官,与材料中韩非观点不符,排除B项;“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即科举制,强调按才学、学问选官,与材料中韩非观点不符,排除C项;“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即九品中正制,强调按门第选官,与材料中韩非观点不符,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秦社会矛盾尖锐,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秦国建国之初,地处偏僻,社会文化较为落后,不被诸侯所看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兄终弟及、立孙、嫡庶,依旧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国家对“世家”采取了“打击”政策,对“豪富”采取了“迁徙、限制”政策,对“游侠”采取了“宽松”政策,如此一来,对这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就有了比较严格的治理,这就为汉初政府解决地方问题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只是针对“豪富”的做法,与其他两个无关,排除A项;宗法制度只是针对“世家”而言的,与其他两个无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述及西汉初年的政治问题,与文化制度无关,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兄弟争财案件”后,郡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以及两兄弟“感悔”,说明郡守在调解民事纠纷时,主要是以品德去教诲人,故选C项;题干中的现象反映的是郡太守“积极有为”,不是“无为而治”,排除A项;通过题干中的案件是两兄弟的“争财”案件,不涉及宗族的利益,排除B项;通过题干中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处理两兄弟“争财”案件的结果——“兄弟感悔”,不能过度推论为“司法制度趋向完备”,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可知满洲贵族对华美的汉族花钗凤冠没有直接使用,而是改造出与凤冠近似的满装,体现了满洲贵族维护民族性,故选B 项;材料强调的是满洲贵族综合满汉服饰特点制出新的服饰,与民族压迫无关,排除A 项;“由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于是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说明服饰变革与政治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