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法条存在上的逻辑结构探讨法条的分类

从法条存在上的逻辑结构探讨法条的分类

从法条存在上的逻辑结构探讨法条的分类
顾乡华东政法大学
【摘要】“民法解释学”又叫“法学方法论”。

关于民法解释适用的方法,只是其内容的一部分。

民法学的主要内容是学者对国家制定的民事法律法规进行整理,并依一定逻辑顺序所构成的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体系。

在法学方法论中,无论是德国法理学界还是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都对法条的结构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根据德国法学家拉伦茨的法学经典著作《法学方法论》为基础,分析了法条在存在上的逻辑结构,以是否有独立请求权基础为前提,可分完全法条和不完全法条。

【关键词】完全法条不完全法条逻辑结构
一、法条概述拉伦茨在《法学方法论》中,将法条的理论大致分为了两部分,法条在适用上的逻辑结构和法条在存在上的逻辑结构。

这种分解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法条。

法规范是有法条以及法律规定构成的体系。

法规范由法律规定组成,法律规定又由法条所组成。

此文中所分析的法条的分类是指在法规范存在上的逻辑结构的语境下,对法条进行探讨,以法条和法条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法条区分为不完全法条和完全法条。

二、法条的概念法条,法学方法论中所称之法条,通常是固指法典中各个以句号界定之条文。

但是事实上,应按照一个条文所包含之规范事项或构成要件是否互相独立认定,再予以划分。

能划分者,应认为该条文有数个法条。

三、法条的性质每个法秩序都包含一些规则,大部分的法规则都同时是国民的行为规范、法院或者机关的判断规范,这是法条的性质。

具体而言,法条或者法律规定的意旨在于要求受规范之人取向与他们而为行为,这些法条是行为规范。

同时,法条或者法律规定的意旨在于要求裁判法律上争端之人或机关,以它们为裁判之标准进行裁判,这些法条是裁判规范。

简言之,行为规范并不限于那些作为行为或不作为的规定。

由于裁判机关进行裁判是必须要以行为规范为为其裁判标准,故行为规范在逻辑上也同时为裁判规范。

反之,裁判规范并不必然是行为规范,有不具有行为规范性质的裁判规范,例如民法中的情势变更原则。

四、法条的分类法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拉伦茨在《法学方法论》一书中。

仅仅把法条分为完全法条和不完全法条。

而黄茂荣在《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一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法条进行了分类。

法条可依其主管机关(特别是法院)之拘束力的强弱,区分为严格规定与衡平规定。

而当事人是否依其意思,或依其与相对人之合意拒绝系争之规定或修正其规定的内容为判断标准可将法条分为任意规定和强行规定。

所谓完全法条和非完全法条的区别,应以法条在请求权基础的观点下,是否能单独足为请求权之发生依据为标准。

一下探讨的法条间的相互关系,以请求权的规范基础所形成的问题为其核心,所以法条的完全性,相应的也当以请求权的规范基础为其标准。

法律通常都包含多数法条,其未必均是完全法条。

在语言上,这些法条都是完全的
语句,作为法条则是不完全法条。

不完全法条主要当指不具备法律效力之规范要素的规定。

1.完全法条。

完全法条是指,不联合其他法条,便能发挥规范功能的最简单的法律规定。

学说上,仅用来指已兼备构成要件与法律效力这两个因素,并将该法律效力连接于该构成要件的单一法条。

由于资格、能力、权限或者权力之赋予,或者义务之课与,实际上皆以具有赋予法律效力的性格,所以这些法条可以没有疑问的成为完全法条。

而除了这些法条之外,例如,德国民法典447条第一项:经买受人要求,出卖人将买卖标的物送交至履行地以外的其他地点的,自出卖人交付其标的物于货运公司、货运人或者其他指定的运送人或者机构时起,标的物的风险责任移转于买受人。

其中包含了构成要件和法律效力,可以成为完全法条。

但是在适用的过程中,仍需要联合其他法条才能发挥功能,需要进一步解释清偿或者风险负担之移转。

由此可以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法条是少之甚少。

2.不完全法条。

不完全法条是想对于完全法条而言,有些法条是用来规定完全法条的构成要件、构成要件要素或者法效果;有些则是将特定案件类型排除于另一法条的适用范围之外等等。

这些不完全法条虽然是不完整,但是仍属于法条。

根据立法技术对于不完全法条在功能上的需要,将不完全法条分为四个类型:说明性法条、限制性法条、指示参照性法条(引用性法条)和拟制性法条。

3.说明性法条。

说明性法条是指须参照其所引之条文后,此一法条的构成要件始能确定;只有当其与此等条文结合后,其始为完全
的法条。

一般来说,说明性的不完全法条之人物在于进一步比较详细地描述其他法条中之构成要素(即构成要件所适用之概念、类型)或其法律效力。

或进一步加以具体化、类型化或加以补充。

其中又可以细分为描述性法条和填补性法条。

描述性法条是指详细描述应用在其他法条的概念或类型,大多数描述性法条是针对构成要件要素所作的规定。

填补性法条是指在考量不同的案件形态下,将一般用语特殊化,或者更进一步充实其内容。

填补性法条则大多对法效果作进一步的说明。

4.限制性法条。

法条的构成要件经常规定的太宽,以致其字义涵括了一些本不应适用其法效果的案件事实。

这样的构成要件就必须透过第二个法条加以限制。

例如德国《民法典》第398条中:“债权人得与第三人订立契约,将请求权让与第三人。

”同时,这项规定受到第399条、400条的限制。

这个例子清楚表明,法律条文之间并非各自孤立存在的,其经常是不完全的法条,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构成完全的法条。

当法条于其构成要件或法效果的部分指示参照其法条时,特为显著。

5.引用性法条。

法条会在它的构成要件指示参照另一法条,又叫引用性法条。

其主要功能是由立法技术的观点论,在避免繁琐的重复规定或避免挂一漏万的规定;由于法律适用的观点论,这种法条具有授权法院或者其他主管机关为法律补充的功能。

6.拟制性法条。

法学上的拟制是指有意地将明知为不同者,等
同视之。

例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第2款规定:“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自然人为完全行为能力人,有资格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但考虑到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如果不承认其有完全行为能力,将难以保护其合法利益,同时也会给其生活带来不便。

所以,法律将其拟制为完全行为能力人《民法通则》中有关完全行为能力人的规定可以适用。

五、法条分类的意义民法在制定法上采取了法条的形式,通过法条的组合形成法律规定,然后通过法律规定的组合形成民法的规范体系,所以法条是构成民法的基本单元,正因如此,民法的研究和民法的运用必须首先从认识民法的法条开始。

在法条存在上的逻辑结构上来讨论法条的分类,将法条分为完全法条和不完全法条。

这与法律适用上的逻辑结构,以此来逐渐完善法官的推理过程,追求法律适用结果的技术性完善。

只有准确地认识民法的法条,才能把握民法的精神、深刻领会民法的实质,才能恰当地运用民法、提高办案质量,所以民法法条理论对于民法学研究、司法实践以及科学地制定我国的民法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黄茂荣著,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36.159.134.134.142.153.155.1
61.159.160.165.172.
【德】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132.132.132.138.138.138.139.141.313经济与法 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