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个简答6个计算作业论述题(在18章)分析题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人们对稀缺性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一门科学。

2、稀缺性: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穷无尽的,而满足这些需要的经济资源(包括它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稀缺性。

3、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结合图来解释)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体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最大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4、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

5、帕累托最优(改进):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6、均衡价格:(结合图解释E点)一个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8、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量所得到的效用的增加量。

9、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效用总和。

10、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1、需求价格: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12、垄断: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13、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情况包括:不完全竞争、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1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内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的普遍上涨。

15、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

这里的稳定状态指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无货币因素干扰)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失业率,与自然就业率相对应。

16、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格。

实际GDP是使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17、投资的概念: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以及新住宅的建筑等。

18、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愿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9、总需求: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组成。

20、总供给: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

这里所说的基本资源主要包括劳动、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

二、简答题:1.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方法:第一、把握基本理论主线。

要掌握看起来似乎很庞杂的内容体系,关键在于首先要掌握微观、宏观的这些主线。

第二、把握基本分析方法。

西方经济学家对研究西方经济学提出了很多方法,弄懂这些方法对理解许多经济理论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学会使用配套书籍。

配套书籍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有助于加深对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学会对基本理论的应用。

第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西方经济理论,要联系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2.商品的需求和其影响因素: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其影响因素:(1)商品价格(2)购买者的数量(3)收入水平(正常品与劣等品)(4)相关商品价格(互补品、替代品)(5)消费者偏好(6)消费者预期(价格、收入、供给状况)(7)其他因素(社会收入分配状况,金融产品,政策,季节性波动)● 3.商品供给和其影响因素: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其影响因素:(1)商品自身的价格(2)生产成本(投入品价格)(3)技术水平-效率、成本(4)生产者的数量(5)相关商品的价格(6)对未来的预期(7)政策-税费、贷款、补贴等● 4.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因素:(1)商品的可替代性(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5.最高/最低限价的优缺点(谷贱伤农):优点:(1)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2)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缺点:(1)不利于刺激生产,产品短缺;(2)不利于抑制需求,资源浪费;(3)社会风尚败坏,黑市交易。

6.四个递减规律(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7.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在同一坐标平面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均不会相交。

(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

(4)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8.无差异曲线为什么不能相交:(注意要画图)根据无差异曲线的定义,由无差异曲线U1可得a、b两点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由无差异曲线U2可得a、c两点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即无差异的。

于是根据偏好的可传递性的假定,必定有b、c这两点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

但是,观察和比较图中b和c这两点的商品组合,可以发现c组合中的每一种商品的数量都多余b组合,于是根据偏好的非饱和性假定,必有c点的效用水平大于b点的效用水平。

这样一来,矛盾产生了:该消费者在认为b点和c点无差异的同时,又认为c点要优于b点,这就违背了偏好的完全性假定。

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10.短期长期的区别是什么(不是一年):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11.市场是什么?包含哪几种?根据什么进行分类?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市场包含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

他们根据厂商数目、产品差别度、对价格的控制程度、进入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进行划分的。

12.完全竞争市场的四个条件(必考)【要带一定的阐述】(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在这个市场上每一个消费者和每一个厂商的行为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影响。

(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是完全同质的。

因为商品是完全同质的,所以厂商既不会单独提价,也不会单独降价。

(3)所有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这意味着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

(4)信息时完全的。

这样就排除了由于消息不流通而可能导致的一个市场同时按照不同价格进行交易的情况。

13.完全竞争厂商的曲线(要画图)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无力影响市场价格,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价格。

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AR、边际收益曲线MR和需求曲线d三条线重合。

它们都是同一条有既定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来表示。

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TR曲线是一条由原点出发的斜率不变的上升直线。

14.短期均衡时间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情况在短期均衡时间,厂商的利润可以大于0,也可以等于0,或者小于0.15.如何解释GDP(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的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16.垄断的原因(1)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

(2)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

(3)政府的特许。

(4)自然垄断。

17.价格歧视(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原因:价格歧视这种做法往往会增加垄断厂商的利润。

价格歧视的分类: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的销售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18.货币需求动机(1)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货币交易。

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量越大。

(2)谨慎动机或称为预防性动机,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

(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9.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念,及其4个目标概念:政府为了增进整体经济福利、改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对宏观经济领域进行有意识的干预。

四个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

20.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工具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经济活动总量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债、政府投资。

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道义上的劝告。

21.政策的选择与其使用: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市值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这就是斟酌使用财政政策。

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三、 计算题作业题c c+第二章弹性计算1道第三章作业要会做名义GDP 与实际GDP支出法的计算15.生产者剩余的计算生产者剩余是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与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