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网络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及影响

论网络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及影响

2012年1月刊改革与开放一、网络时代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政府形象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与活动,在公众中建立起来的有关政府的主观印象,是指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政府在作为行政管理客体的公众头脑中的有机反映,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的变化而动态变化。

从现代社会公共管理学发展现状来看,社会管理主体与网络的联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第二客体。

网络以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隐匿性等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性,决定了网络舆情极大的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舆情。

网络成为人们发挥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作用,能够预警社会危机,也能成为社会矛盾的放大器。

网络舆情在公共管理领域尤其是在政府形象塑造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随着社会化搜索博客、微博,SNS等交互式新兴领域,使网民得以全面体验虚拟信息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虚拟化的生活方式,逐渐实现“虚拟社会”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政府形象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web2.0互联网优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政府塑造对外展示的一个良好平台,为公共管理双方提供了便利的沟通渠道,在网络社会中公民与政府定位平等,深刻的展示了公民监督者的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

但现实的我国传统的处理方式,随着网民公众意识的不断提高,网民对社会的参与度逐步扩大,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而政府在某些方面又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则造成公共管理双方的敌视和对立,增添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当前我国网络对政府形象产生的制约因素当前在网路传播过程中,网络传播由于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复杂,而传送渠道面向社会大众,舆论方向难以控制等问题,无法以一言蔽之,其造成的后果难以控制。

政府无法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拦截,公众的群体性的,盲从性等特点迅速影响到政府辛苦造就的形象,其破坏力根本无法拦截。

在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在政府形象控制力方面主要显示这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公开行政力度略显不足从目前公众的发展过程看,我国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往往信息处于隐蔽状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往往处于相互不平等的状态。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正是对正确表达利益诉求的前提。

信息不对称已成为我们的政府对网络舆情反映滞后的根本性原因。

这将根本上导致我国政府丧失政府信息主导地位,随着网络公开程度的加大使得政府在管理信息的披露和发布方面的主动权受到了极大冲击。

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已经成为中华红十字协会的诚信问题。

从上所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透明度,政务公开是现代公共管理制度对管理主体的根本性要求。

政务不公开是导致我国政府效率低下,透明度不高的根本原因,也给腐败创造了环境和条件。

(二)政府处置跟不上网络传播的进程政府还没有从传统“父母官”的角色定位中跳脱出来,形成服务意识。

作为社会管理主体没有主动超前的意识。

首先是对社会管理中可能产生舆情的重大事件缺乏预判,没有形成对网络情况的收集制度,或者没有合理的带有前瞻性的分析汇总。

缺乏应对紧急舆情的预案,对严重危害社会正常管理秩序的危机性舆情时束手无策,一则束手无策,疲于应付,亦或者盲目应对,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三、网络传播及言论的极端化当前,网民由于现实身份和对现实社会利益诉求的不同导致观点不一致,导致网络舆论两级分化,为公众和政府作出正确判断增加了难度。

由于统一的判断标准,公众和政府在接受此类信息时往往难以判断。

特别是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体制而言,许多社会缺陷还无法解决,网民对各类社会现象的针砭时弊往往容易引起“虚拟社会”的共鸣,而一些社会不合理现象可能在一时之间无法解决和根除,从而导致部分不理智网民产生对社会根本制度的动摇,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并导致网络监督的异化,网络的监督作用异化对隐私的窥探,无法显示网络监督的优势。

四、政府在处理网络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网络时代,我们的政府依然是闭门造车,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落后于公众的需要,无法适应潮流的发展,对网络传播和言论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

(一)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意识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的行政政治是与“人治”相结合的。

然而随着现代政府的要求,官本位使我国政府与现代政府要求差距甚远,我国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体系不完善,政务不透明公开,甚至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拥权自大,损害公众的利益。

(二)网络对社会影响力的判断存在缺陷尽管有关政府部门意识现代行政离不开信息对称。

但从电子政府网站的应用上来看,它实际上只分享政府愿意公开的信息。

行政理念实际意义上没有做到与网络时代同步,对网络时代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上,没有上升到社会科学的高度。

网络时代对我们社会领域的改变是无法回避的,只有顺应时代才能立于有论网络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及影响沈龙云(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摘要: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鲜明的特点和独有规律已经对社会及政府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政府的角色定位和管理方式使得政府在应对和处置网络事件的手段已造成了相当的社会负面效应。

政府形象的定位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些问题,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有利影响,继续积极地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健全政府与各种形态媒体的良好沟通机制,强化政府的公关意识。

关键词:网络时代政府形象政府职能利地位。

如“郭美美”事件对慈善事业的伤害。

(三)未能准确把握对网络舆情“堵”与“疏”的尺度。

从我国政府的发展历程来看,媒体处于行政权利的管辖之下。

而由于网络特性使传统权力无法干预。

但政府还没有从传统媒体控制观念中转变过来,无论从信息发布,政府与网民间互动等等都存在形式化的发展趋向。

从部门设置和立法上看,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的作用没有引起重视,如上海作为互联网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地区,“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是本世纪才成立的。

(四)政府应对网络问题的机制不健全由于中国政府职能部门从横交错,各个部门的职责划分太细太小,导致部门之间缺乏交流。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问题频频发生,部门之间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这种无力的状况导致对网络新信息的收集、分析、利用处于落后地位。

在处置网络信息时过多的掺杂了部门利益,无法形成合力。

没有形成和建立一套高效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利用制度。

五、塑造网络时代政府形象的新对策(一)重视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意义,加快政府进行网络互动我国政府应从思维意识层面高度到塑造政府形象对现代政府的重要性。

塑造现代政府良好的社会形象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健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充分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必将对政府的组织目标、组织绩效的实现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正视网络的客观存在,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影响力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扮演好政府的角色,更好的履行政府职能,实现信息共享。

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不是简单的“作秀”,其关键点在于能使政府与被管理者即社会公众在公共管理政策上产生共鸣。

(二)明确政府服务于民的宗旨意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现代社会要求我们转变政府理念,从公众角度出发,以服务为理念进行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的外在形象要有内涵做后盾。

我们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不仅要在“包装”的层面上下功夫,更要完善政府的体制架构,明确服务意识,加强政府自身的建设。

首先,要重塑公务员的形象,公务员是依法行政和政府形象的代表。

要建立一种一支廉洁高效、恪尽职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现代化公务员队伍。

其次,理顺政府内部管理机制,理顺政府关系将复杂的行政关系明确界定,减少推诿扯皮事件的发生,理顺行政关系将有助于我国建立法治社会,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环境。

(三)推进电子化政府的改革,完善网络行政手段当前,我国电子化政府的应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网络行政的手段停留在简单的公布等环节,无法发挥其先进的作用。

严重滞后于现代发达国家的现实水平的,更多的学习还是停留在器物层面上的,没有实质性的改进,没有理念上的更新,断章取义和生搬硬套了一些其他国家的具体性做法,我们应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中国特色的网络行政手段,重视网络行政的合法性,结合网络宣传来达到政府形象的构建。

例如公共安全部门可以举办“局长热线”、“网上业务受理”等活动来拉近警民关系,结合网络开展宣传工作,那么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政府的网络形象将会有极大的改观。

(四)建立部门间协作交流机制政府部门之间要互通信息,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甚至与社会群体包括网络虚拟社团之间都应该建立沟通的渠道,加强信息的交流频率,发挥信息的社会价值,减少由于信息闭塞和沟通困难造成的误会。

目前,各级政府基本上明确了网络宣传职能,一定级别的党组织还专门成立了网宣机构,政府各具体职能部门例如公关安全部门、通信管理部门等都负有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和引导的职能。

加强各级党政部门的网络信息管理、收集、分析、引导、处置相关职能的部门的工作能力,打破部门樊篱,抛弃狭隘的得失观,避免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保证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准确掌握网络动态,及时做出反映并反馈。

(五)形成鲜明的政府管理风格,重视与网络媒体的交流互动在这个快速消费的年代,政府品牌的塑造已成为从众多的政府当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点。

首先形成鲜明的管理风格是政府的标识,现代经济是品牌经济,品牌意识以及品牌战略都立足于形成核心竞争力。

虽然政府没有明显的优胜劣汰机制,但是打造一流品牌的效用是相同的。

首先,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提倡形成特色鲜明、格局特点的外在形象,既可以提升品牌效应,提高管理质量,又体现地区特色,打造一流的政府名片,推动其他各项工作。

其次,在树立风格的同时,要注重政府管理工作绩效的评估,检验政府提供的公务服务水平。

再次,要重视与网络的交流互动,政府形象的传播已从过去的单向交流,转变成双向互动。

政府应改变生搬硬套传统的管理方式,转而采取采取主动交流沟通的方式,与网络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从而影响和有意识的引导网民的观点,树立网络主流声音,主取得网民对政府行为的理解和支持,引导网络舆论氛围。

六、总结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互动更加频繁,网络对政府形象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

政府形象建设内涵趋向复杂化。

在网络时代,影响政府形象建设的因素,不再仅局限于政府自身素质与能力,现代网路的发展要求政府尽快转变角色定位,从传统的管理政府转变到现代服务型政府。

针对政府形象的建设,也要从表面形象实质转变成政府内部形象的建设,各级各地政府加强政府形象建设的速度须不断加快,力度也须不断加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