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食品添加剂
13
•红花黄色素
来 源:菊科植 物红花的花瓣。 用 途:天然食 用色素,本品可 用于果汁、酒、 碳酸饮料、糖果、 糕点、罐头、冰 淇淋、雪糕、冰 棍、果冻等食品 着色。
红曲红色素
•来源:以大米为原料蒸 熟、接种、培养、提取、 浓缩成为液体产品或加 工成固体产品,其水溶 性好、耐光、耐热、耐 酸、呈宝石红。
7
第二节 食 用 色 素
食用色素:用于食品着色的添
加剂。其目的是增加对食品的嗜 好及刺激食欲。
食用色素按来源分为人工合成
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
8
苏丹一号染色剂(工业染 料,非食品添加剂)含有 “偶氮苯”,当“偶氮苯” 被降解后,就会产生“苯 胺”,这是一种中等毒性 的致癌物。过量的“苯胺” 被吸入人体,可能会造成 组织缺氧,呼吸不畅,引 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 系统和其他脏器受损,甚 至导致不孕症。
28
⑷ 维生素D 维生素D是所有具有胆钙化醇(维生 素D3)生物活性的类固醇的统称。
参与钙磷代谢促进成骨作用
维生素D3的作用
29
二、 氨基酸
蛋白质 →
氨基酸
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被氨基 取代生成的化合物叫氨基酸。 羧基
氨基
30
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第十章 食品添加剂
第一节 概 述
香料:在周朝时已开始使用肉桂增香;
加工:北魏时期的《食经》、《齐民要术》中 亦有用盐卤、石膏凝固豆浆等的记载。 护色与防腐:在800年前的南宋时期亚硝酸盐 被用于腊肉生产,并于公元13世纪传入欧洲。
1
概括起来说:食品添加剂就
是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
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 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
所谓营养强化剂,是以增强和补充食 品的营养为目的而使用的添加剂。 其主要有氨基酸类、维生素类 及矿物质 和微量元素类等。
20
营养强化剂应用意义
⑴自然食物原料中的营养不均衡 ⑵加工处理使产品营养成分损失
⑶特殊消费群体的需要
⑷对保健食品成分的补充
21
使用强化剂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强化用的营养素应是人们膳食中或大众食品 中含量低于需要量的营养素; 2 易被机体吸收利用; 3 在食品加工、贮存等过程中不易分解破坏, 且不影响食品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4 强化剂量适当,不致破坏机体营养平衡,更 不致因摄食过量引起中毒; 5 卫生安全,质量合格,经济合理。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20多种氨基酸中大多 数可在人体内合成,只有8种氨基酸在体
内无法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31
8种必需氨基酸
(CH3)2CHCH(NH2)COOH
缬氨酸
(CH3)2CHCH2CH(NH2)COOH
亮氨酸
C2H5CHCH(NH2)COOH CH3
异亮氨酸
CH3CHCH(NH2)COOH OH
血红蛋白——运输O2和CO2
抗原抗体——免疫作用
33
蛋白质的结构特点
1、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和元素组成 意义: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的多样性蛋白 质生物学功能的复杂性 元素组成:
C、H、O、N、S、P及微量元素
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蛋白氮含量 ╳ 6.25 蛋白质系数
34
三、矿物质
人体内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除碳、氢、 氧、氮(约占体重96%),。主要以有机化合物 形式存在外,其余统称为矿物质也称无机盐。 它对人体细胞的代谢、某些酶的合成、蛋白质 和激素的构成及生理作用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其营养价值并不亚于蛋白质、脂肪、淀粉 和维生素等。矿物质中含量较多(大于0.005%) 的常量元素有Ca、Mg、K、Na、P和C1;含 量较少的微量元素,目前已确认为人体生理必 需的有14种:Fe、Zn、Cu、I、Mn、Mo、Co、 Se、Cr、Ni、Sn、Si、V。
果冻配料表:
水、蔗糖、果肉、 卡拉胶、乳酸钙、 柠檬酸、香料、甜 酸素、山梨酸、柠 檬黄、胭脂红 。 QQ糖配料: 白砂糖,麦芽糖,明胶, 柠檬酸,胭脂红 ,柠檬黄, 荔枝香精。
19
第三节 营养强化剂
传统的食品并非营养俱全,同时食品 中的营养素会在加工、烹调等处理中丧失, 因此往往需要在食品中添加营养强化剂以 提高营养价值。
35
一般食物中矿物质含量能够满足人体需要, 但要钙、铁、碘、锌较为缺少,需要通过对食 品进行强化加以补充,如在食盐中加碘制成的 加碘食盐可以补充碘元素,Ca、Fe、Zn的强 化经常采用其有机酸盐或无机酸盐,
钙盐有硫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以及活性 钙、生物碳酸钙等;
铁盐有硫酸亚铁、柠檬酸亚铁、乳酸亚铁等; 锌盐有硫酸锌、乳酸锌、葡萄糖酸锌等。
37
防腐机理
•使细菌蛋白质变性;
•酸型防腐剂属于此类,防腐剂通过渗入微生物细胞内, 使蛋白质变性并抑制酶类的活性,显示出防腐作用。
增进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 细胞生长和分裂(包括促进红血球的产 生,预防贫血发生)。
24
维生素B11(叶酸)
叶酸不足会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的 危险。胚胎的神经管发育成胎儿的脑部 和脊柱,怀孕初期是关键时刻,如果神 经管闭合不全,会导致严重程度不等之
脊柱裂,例如:脊髓膜膨出、脊髓脊髓
膜膨出、无脑畸形等严重的伤害。
25
⑶ 维生素C(抗坏血酸)
1、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 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 2、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 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3、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4、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 心血管病。 5、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6、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16
•甘蓝红色素
•用 途:天然食用色素, 用于酸性食品如葡萄酒、 饮料、果酱、果冻等食 品的着色。
•来 源:从红甘蓝的叶 中提取、精制而成。主 要由花青素、黄酮等组 成。
17
二、食用合成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色彩鲜艳 ,坚牢度大,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并且可 以任意调色,因此使用方便,且成本较低, 曾一度广泛应用。 但合成色素多属于煤焦油染料,不仅毫 无营养,而且大多数对人体有害,因此目前 世界各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已从 100 余种 缩小到10余种。 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 7 种: 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赤藓红 18 、靛蓝 、亮蓝 。
12
天然色素缺点: 1. 较难溶解,不易上色均匀。 2. 染着性较差,某些与食品原料反应而褪色。 3.坚牢度较差,局限性(温度,光照,PH, 氧化等)。 4. 难调色。不同色素相溶性差,难调。 5. 成分复杂,易产生沉淀,混浊等现象。 6. 受金属离子和水质影响。金属离子作用下 发生分解。变色,生成不溶盐类。
5 摄入大剂量维生素C可使尿中排出增加,产生
尿糖的假阳性反应,有碍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治。 6 大剂量维生素C可降低妇女的生育力,影响胚 胎的发育。 7 每日维生素C剂量超过3克时,可导致肠蠕动 增强,引起某些人腹部绞痛与腹泻。 8 维生素C与含有维生素B12的食物同时摄入, 可破坏相当量的维生素B12;而维生素B12大量 破坏后,使人易患贫血。
36
第四节 防腐剂 防腐剂是抑制微生物活动,防止食品腐 败和变质,延长贮存期和保鲜期的一类 添加剂。
(2)防腐剂分类 按其来源分为:无机防腐剂、有机防腐剂、生物防腐剂等。 有机防腐剂包括: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对羟 基苯甲酸酯类、丙酸及其盐类。 无机防腐剂包括:亚硫酸及其盐类、亚硝盐。 生物防腐剂包括:乳酸链球菌和那它霉素等。
然物质。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食品添加剂
1 2
一种或多种物质
添加量很小,有严格限制
一般不能单独作食品食用
3
4
不是食品原料固有的物质
5 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 防腐、保鲜、加工工艺
3
1 食品添加剂按来源分:
天然添加剂t 化学添加剂 半天然食品添加剂
添 加 剂
4
为确保食品添加剂食用安全,应该遵 循以下原则: 1. 经过规定的食品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的 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 安全无害。 2. 进入人体后,能参与人体的正常代谢, 或能够经过正常解毒过程而排出体外,或 不被吸收而排出体外。 3. 最好使用食品添加剂达到效果后,在加 工、烹调过程中消失,不进入人体。
•用途:适应于酸性食品、 饮料、冰淇淋、糖果、 红酒等方面的着色,特 别是葡萄酒最理想的着 14 色剂。
姜黄色素
为姜科植物姜
•橘子黄色素
•用 途:天然食用色素, 本品可用于面条,糖 果,饼干,饮料,酒 类等食品着色 • 来 源:茜草科植物、 橘子。
黄(中药)的
根茎,冬季或
早春采挖,洗
净,除去细根,
5
4. 不影响食品感官性质和原味,对食品营 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不得由于使用食 品添加剂而降低良好的加工措施和卫生要 求。 5. 应有助于食品的生产、贮存和运输,能 保持食品营养、防止腐败变质、增强感官 性状和提高产品质量,最好在较低使用量 达到效果。 6. 价格低廉、来源充足、使用安全, 添加入食品后能被分析鉴定出来。
11
二、食用天然色素的特性及提取方法
优点: 1.天然色素多来自动物,植物组织,因此, 一般来说对人体的安全性较高。 2.有的天然色素本身就是一种营养素,具有 营养功能,还有的具有药理功能。 3.能更好地模仿天然物的颜色,比较自然。 4.动植物来源稳定 5.使用天然材料可进一步深加工 6.环境污染小
N N O H
苏丹红一号[Sudan(Ⅰ)]
9
一、食用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是指存在于自然资源中的有色物 质。 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植物色素、动物 色素和微生物色素和无机色素; 按照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四毗咯衍生 物、异戊二烯衍生物、多酚类色素、酮类 衍生物、醌类衍生物等; 按溶解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水溶性色素 和脂溶性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