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银行并购的案例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银行并购的案例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银行并购的案例分食华尔街华尔街正遭分食。

那么这次金融风暴的尘埃落定、华尔街版图改写后,谁将是银行业,尤其是高额利润的投行业的领军者?随着次贷危机的升级,华尔街狼烟一片。

当下各方势力混战,酷似中国秦朝末年,群雄虎视眈眈,逐鹿中原,瓜分华尔街、欧美和世界金融市场。

金融风暴中,华尔街版图被改写,全球银行业、尤其是高利润投行业的座次将被重新排定。

今年9月,全球共有12项数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金融并购案例,总数额超过1255亿美元,为历史单月份数额之最。

这其中有许多政府介入的廉价收购。

经济不景气期间收购方均比较谨慎,不愿出资大肆采购,但是次贷风暴也使得众多金融机构的股价严重扭曲,创造出投资的天堂。

在美国,除了美联银行被花旗和富国银行争相收购外,美国银行收购全美最大券商美林集团、摩根大通收购全美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下称“WaMu”)。

高盛从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募资50亿美元。

在英国,巴克莱银行火速收购了雷曼在美国的投行和资本市场业务,奠定了其在美国金融市场的地位以及全球投行中的前10名地位。

英国劳埃德TSB 银行(Lloyds TSB)以222亿美元收购该国房贷龙头哈利法克斯银行(HBOS),两家银行合并后将占有英国房贷市场28%的份额,短期内由于英国房市的低迷而受损,但垄断地位将带来长远利益,并为今后海外扩张打下基础。

英国政府表示,为了促成这一并购案例,将修改反垄断规定。

在欧洲大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政府将接管富通集团(Fortis),分别向富通集团在三国的银行分支机构注资约46亿、40亿和26亿欧元资金,共112亿欧元(约163亿美元),三国政府将分别持有富通银行在三国分支机构49%的股份。

西班牙国际银行将以6.12亿英镑(11亿美元)收购英国抵押贷款银行布拉德福德—宾利(Bradford & Bingley,下称“B&B”)的零售存款业务和分支机构,加上此前的两项收购,进一步扩大了其在英国零售存款业务。

在亚洲,日本和韩国进入世界投行领域的野心昭然若揭。

野村证券收购雷曼破产后在亚洲、欧洲的业务;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投资摩根士丹利90亿美元,获得21%股份。

韩国开发银行与雷曼收购谈判的决裂直接导致了雷曼的破产,引爆了9月份后半月的全球金融风暴。

华尔街正遭分食。

那么这次金融风暴的尘埃落定、华尔街版图改写后,谁将是银行业,尤其是高额利润的投行业的领军者?10月2日通用电气(GE)同意接受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30亿美元投资换取GE永久优先股。

同日,GE决定增发120亿美元的股票,上榜的6家股票承销商不仅将瓜分数亿美元的佣金,更向全球昭示,他们将是今后全球投行的主力军: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

美国银行获选的原因或许是美林的缘故。

承销商中新贵是德意志银行,而明显缺席的是瑞银和瑞信两家瑞士银行。

投行业务中并购具有保密性,无法竞标;股票承销则是投行间争夺最激烈的业务。

GE的新股上市是全球一年来第五大数额的股票销售。

GE的股票销售使得股票承销“全球市场份额排行榜”发生了变化,摩根大通、高盛的第一、第二名次序未变,但是德银迅速上升为第八位。

往年全球投行的领头羊基本上是美国的大行,包括独立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拥有投行部门的商业银行花旗、摩根大通、美国银行,雷曼、贝尔斯登倒闭前也在10名之内,美国国外的大型投行有三家与这些美国大行相抗衡:德意志银行、瑞银、瑞信。

现在美国银行收购了美林,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投行业务新版图中的前五名仍将是美国的银行:高盛、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摩根士丹利,而德意志银行、瑞信紧跟其后。

瑞银在不断地裁减投行业务,或许将被挤出前10名。

巴克莱银行因收购了雷曼在美国的业务,加之其原有一些资本市场的投行业务,最有可能挤进前10名。

野村证券收购了雷曼在亚洲和部分欧洲的业务,也有可能会进入前10名,在缺席多年之后重新上榜。

其他有资格进入前10名的或许是汇丰银行或者瑞银。

除了投行业务,各大银行现在对商业储蓄银行突然来了兴趣,因为商业储蓄银行中大量的储蓄可以为其他业务提供充足的资金,尤其是短期救急资金。

贝尔斯登、雷曼便是在市场盛传他们的短期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遭受挤兑而相继倒闭。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今后华尔街、欧美和世界金融市场上的格局,我们可以从近期全球金融业的各类并购、融资案例中,窥探各家银行的企图。

摩根大通:收购WaMu进军美国西海岸如果这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还剩下两家金融机构,那么这两家将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摩根大通银行。

摩根大通也受到危机的影响,但是与老对手花旗银行相比则少得多,摩根大通是此次在信贷危机中目前受损最小的大行。

在政府的直接介入下,还分别在3月和10月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了贝尔斯登(10亿美元)和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WaMu(19亿美元),使得摩根大通成为美国破产银行被接管后政府的首选买主。

不过,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的目的其实是在挽救自己,两家均是信用违约掉期(CDS)市场的主要交易对手,一旦贝尔斯登迅速倒塌,将引起CDS 市场极大的混乱,摩根大通将引火上身。

收购WaMu则是摩根大通多年的心愿。

摩根大通的长期策略是发展商业零售银行业务,希望将零售业发展到全美各地。

在贝尔斯登倒闭的那个3月中旬的周末,摩根大通一方面有200位银行家交易员在隔壁的贝尔斯登总部大楼审查贝尔斯登的账簿和交易,另外则有一支银行家团队在3000英里之外的西海岸审查WaMu的账簿,当时摩根大通要以70亿美元收购被对方拒绝。

WaMu的大本营在美国西海岸,是摩根大通的薄弱环节,WaMu刚好弥补这一缺陷。

在全球投行领域,摩根大通在各项业务中已基本处于前三名,在今年前三季度的市场份额多项排行榜中夺冠。

摩根大通今后将是投行领域的主力军。

在私人银行领域,摩根大通的业务在全美最大,但在全球的地位与规模尚不及瑞银,摩根大通的一个弱项是缺少庞大的零售券商网络,为解决这一困境,摩根大通或许会收购一家券商,比如美联银行不在花旗、富国银行争夺范围内的券商部门。

摩根大通的收购远未结束,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零售业务尚显薄弱,需要在当地收购一家银行,如太阳信托银行(Suntrust)等。

摩根大通已经是全美市值最大的银行,达到1585亿美元,超过美银(1571亿)、富国(1141亿)和花旗(1000亿)。

美国银行:大规模收购不啻10年前花旗集团的形成美国银行在最近10年中不断地进行收购,发展壮大。

1997年美国东海岸北卡罗来纳州的地区银行国民银行(NationsBank)吞并西海岸的美国银行改称美国银行,又接连收购波士顿银行(Fleet Boston Bank)、以350亿美元收购信用卡公司MBNA、去年以210亿美元收购荷兰银行北美分支LaSalle Bank,使得美国银行成为全美分支机构最多的银行。

今年1月宣布以41亿美元收购房贷机构Countrywide,在房贷领域站稳脚跟,9月份又以500亿美元收购美林。

美银已发展成全球银行业巨擘,业务涵盖零售储蓄业务、券商、资产管理、投行。

美银CEO刘易斯(Kenneth Lewis)在美国银行次贷资产减计后说的一句话广为流传:“我已经受够了投行领域可以容忍的所有乐子。

”发誓今后不再染指投行业务。

不过此话说了没有几个月,美银便和英国巴克莱银行争夺雷曼,没有收购成之后又以500亿美元收购美林。

对美银来说,美林有庞大的证券经纪商销售网,与美林的合并形成了投行业的一个新巨人,其意义相当于10年前的花旗集团的形成。

这一收购表明美国银行仍然深深地眷恋着投行业务,即使曾“一朝被蛇咬”。

收购了LaSalle银行、Countrywide和美林集团三家业务和文化截然不同的大行后,美银面临的是美国银行业历史上最大的兼并融合的挑战。

不过,美银在收购Countrywide 时没有像摩根大通等到WaMu濒临破产时收购、收购美林前也没有等美林像雷曼或贝尔斯登破产。

刘易斯说对美林的收购要到2010年才能盈利,“但这是一个战略机遇、将带来长期的效益”。

美银在GE股票承销中担当要角便是这次“联姻”成功的一个明证。

同时美国银行的股票在第三季度上涨46%,超过花旗和摩根大通。

在全球投行领域,美银将挤入前五名。

花旗:本想收购美联好算盘9月29日星期一,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撮合下,花旗宣布以每股1美元的价格出资21.6亿美元收购美联银行。

双方的CEO已在花旗位于曼哈顿的总部讨论合并后的细节问题。

然而10月3日凌晨2点,美联银行CEO 急电花旗CEO,告知富国银行(Wells Fargo)宣布将以每股7美元、150亿美元的总额收购美联银行,并且不需要FDIC或者其他任何政府机构的资助。

富国银行的金融顾问是摩根大通银行。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花旗CEO从周一的极度兴奋中跌至低谷。

花旗立马宣布美联银行违反了意向书中所谓的排他性,并威胁说将与美联银行对簿法庭解决争端。

这一摊牌不仅涉及美国最大的几家商业银行,也将政府机构FDIC卷了进来,同时花旗可能再次提高收购价格与富国银行对峙。

花旗是本次信贷危机中全球受损最多的金融公司,在FDIC协调下与美联银行相结合本想打造出一家崭新健康的银行。

从短期来看,富国/美联的联姻不需要FDIC资助,而花旗/美联则可能导致FDIC最多2700亿美元的亏损。

但从长远来看,富国/美联联手将可能给FDIC和美国民众带来更多的风险,因为美联的坏账将最终削弱富国,将金融系统包括花旗再次拖入泥潭。

美联之于花旗,可以给花旗带来庞大的储蓄业务,减少花旗短期的融资压力。

此外,花旗原准备以收购美联为借口发行100亿美元的股票,防止美联以后可能出现的亏损减计,真正目的则是要为日益严重的旗下信用卡业务的违约亏损垫底。

现在冒出一个富国的收购计划,花旗发行股票的计划暂时搁浅,投资机构也不知所措。

花旗往年在多项投行业务中第一的地位被摩根大通拿下。

该行2004年左右为投行中的冠军,仅在并购业务中次于高盛。

今年受次贷拖累,在投行领域的业务大幅下滑。

但是长远来看,花旗注重零售业、拉美、亚洲新兴市场。

今后花旗仍将是美国金融业的一面旗帜,全球金融的旗舰。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最后的贵族高盛已经从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其他投资机构募集资金至少5亿美元,摩根士丹利从日本获得90亿美元的投资,加之两家投行均已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目前不存在生存的危险,不过在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后,将受到更多的监管,交易中承担的风险将受到更多的限制。

换言之,获得的利润将比往年减少。

两家投行将继续是投行业务中的翘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