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叙事、调查示例教育案例示例2011-04-18 14:00:00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出处:不要让多媒体成为华而不实的装饰品——一次赛课引发的思考江宁区江宁小学郑松龙最近,在一次青年教师赛课中,看到了两位教师处理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段,引发了我对多媒体运用的思考。
两位教师教的是《田忌赛马》一文(苏教国标本第七册),过程具体如下:案例1:师:请自由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的经过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生:(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制作的动画,注意认真观察。
(用flash 制作的两次赛马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生动形象,连马嘶声马蹄声都惟妙惟肖,学生看得聚精会神。
)师:我们读完了课文,也看了老师制作的动画,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生:……案例2:师:请自由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的经过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生:(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师:请每个同学试着把准备好的小纸马在桌上摆一摆。
摆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摆弄小纸片制作的小马,模拟赛马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请说清你的依据。
生: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结果输了;他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结果赢了;最后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又赢了。
最后结果2比1,田忌获胜。
生:田忌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更换了出马的次序。
生:我觉得,齐王的马只比田忌的马强一点儿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生:……生:我觉得,田忌老是后出马才是赢得比赛的最重要的原因,要是一起出马,田忌准输。
师:大家说的都挺好,但是最后一位同学的观点看来有人不同意,又说不出道理,那么请大家在小组内试着再摆一摆,思考:田忌要想战胜齐威王还有哪些对阵顺序?摆完后全班交流一下。
(生再摆弄出马方式)生:我们试过了,两人一起出马,一共有六种情况,只有书上的这种情况下田忌能赢,其余的全输。
……这两节课,第一节中用了精致的多媒体,学生很喜欢,但看过动画后学生的讨论却不够活跃,对田忌获胜的原因探讨也不够深入;第二节课没有用多媒体,评委有点意见,但教学效果却胜过了第一节课。
原因很简单,不是多媒体不好,而是多媒体没用好。
是我们的教师对多媒体这一新鲜的教学手段的本质探讨不深。
目前,多媒体的使用存在两种不太好的现象。
一种是在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上,多媒体成了必用之物,否则就是一种落后,或是不能参评。
甚至在一些全国性的讲课比赛中,参赛老师也将大量时间花在多媒体课件的准备上,教学的内容反而忽视了,而费力制作的课件和自己的教学又不能融为一体,完全成了一种点缀。
另一种是对多媒体敬而远之或视之如洪水猛兽。
他们的观点很鲜明,于永正、薛法根等特级教师上课就从来不用多媒体,课不是一样优秀?下面结合这两个案例谈谈我对多媒体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1.多媒体不仅仅是“声光电”。
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媒体(medium)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中文常译作媒质;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等,中文译作媒介。
从字面上看,多媒体就是由单媒体复合而成的。
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应当是将多种媒体——包括文本、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组合成一个大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人的大脑有六个信息输入通道,即视、听、尝、触、嗅、做。
传统教学中我们多注重前两个信息通道的信息输入,从而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效率。
当代研究脑生理的科学家发现,在被试群体中有37%的人属于触觉学习者,他们喜欢通过移动、触摸、行动来学习;还有34%的人属于听觉学习者,他们借助声音和音乐来学习效果最好;还有29%的人属于视觉学习者,他们喜欢通过图片、文字进行学习。
上述两位教师的教学程序看似差不多,实际两个细节反映出他们教学思路的较大差别。
第一位教师运用了多媒体,第二位教师看似没有运用多媒体,但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触、做等多种信息通道,实际上给了学生多种媒体信息,因此教学效率显然高于第一位教师。
2.多媒体要用活,不能用死。
多媒体要创设学习情境,让课堂活起来;多媒体要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活起来;多媒体要丰富学习内容,让学习活起来。
用活多媒体,就是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活泼地学习,越学越活跃。
如果考虑得不周到,可能就与学习目标和要求不十分贴切,只能造成一种表面上的活,而结果却是越学越死板。
我们的特级教师们用多媒体就很贴切,于永正老师其实也用了“多媒体”。
像张光鉴教授于在评于永正老师的课时说的:“于永正上课时的朗读、板书、板画、表演,还有他常带学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参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运用的是活的多媒体。
”以上两个案例中,第一位教师出示用flash制作的两次赛马过程的多媒体课件,因不能和学生发生有效的反应,看似是动态的,其实是死的,充其量只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反,第二位教师让学生“用纸片做的小马摆一摆”,因融入了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中,表面看起来是死的,其实是活的。
3.不要让多媒体限制了学生的理解、想象能力。
想像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我们的多媒体能让原本枯燥的文字活起来,但多媒体所表现出来的毕竟和文字表现出来的有差距,多媒体的使用,容易制约学生的想象以及进一步的思考,它终究无法代替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语言与多媒体本是认识世界和人生的两种不同形式,前者是抽象的文字组合,需要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读出形象、读出意义;而后者则生动得多,有形象的画面,有动听的音乐,不太需要个人的想象。
因此,有时候,多媒体会影响我们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悟,会阻碍我们的体验。
加之多媒体是教师的精神产品,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学生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案例中第一位教师出示两次赛马过程的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自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但等flash制作的两次赛马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放完了,结论也就昭然若揭了,讨论的环节也就因此失去了意义,更不要说展开丰富的想象了。
而第二位教师让学生自己研究课文文字,自己用小纸马摆一摆,用移动、触摸、想象等方式去感悟文字,用各自不同的“多媒体”使自己头脑中的“马赛”更加清晰、形象、丰富,效果较之第一种要好得多。
总之,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的化为形象,使静态的变为动态,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助于课文理解。
另一方面,多媒体终究不能取代师生情感的交谈,无法取代教师朗读、写字的示范作用,更无法呈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所产生的那种感染熏陶的效果。
那么,如何处理好现代化媒体与教学的关系呢。
简言之,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课堂上它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取代教师和课本,使用时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点评:这是一篇优秀的教育案例。
首先,作者通过两位教师处理同一个教学问题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引出了“如何更好地使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的问题。
目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滥用”是一个真实而且普遍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帮助人们摆脱了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将深奥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生动而直观,增强了学生求知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剥夺学生的思考力与想象力。
接着,文章从教育技术学、脑科学、现代学习理论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并提出本文的观点:多媒体不仅仅是“声光电”;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等。
教育案例的价值之一是针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如果自己遇到类似的事件该如何处理。
而案例对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大的借鉴作用,也是我们开展案例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之一。
(李洵)教育叙事示例2011-04-18 14:05:00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出处:有虫眼的青苹果■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实验小学翟文娟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辰辰就表现出他的与众不同。
当孩子们分男女两队整齐地站在厕所外面,认真地听我讲解厕所标志和如厕秩序时,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突然冲进女生厕所,又在孩子们的尖叫和轰然大笑声中仓皇地跑出来,在40多双眼睛的注视下,他褪下短裤,在厕所外面的花坛旁“哗哗”地小便。
等他小便完,我弯下腰摸着他光光的脑袋说:“你现在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是男生,以后要到男生厕所小便。
明白了吗?”他眨着眼睛一声不吭地看着我,那眼神明白地告诉我他不明白。
“老师,他叫辰辰。
在幼儿园我和他是一个班的,他都不知道1+1=2,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队伍里响起一个男孩的声音,这个稚嫩的声音像只小锤子一样在我的心上敲打了一下。
这个有智障的孩子会不会带来数不清的麻烦?心里正这样想着,果然,从厕所回到教室后,辰辰不见了。
顺着原路去找,我发现他正坐在院子中间的一棵柏树下“吧嗒吧嗒”地掉眼泪,这棵树距离厕所5米,距离教室5米,在这10米的距离里,他“迷路”了。
我给他擦净脸上的眼泪和尘土,把他领回教室。
在他落座10多分钟的时间里,他抢了同桌的橡皮,撕碎了邻桌女孩的本子,拿铅笔盒敲肿了前面男孩的脑袋,在右边雪白的墙壁上画满了凌乱的图画。
挨到放学时,辰辰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其强大的破坏力让我几近崩溃,我决定放学后就去跟校长说———我和辰辰,他只能选一个。
(深描)(冲突)没想到,辰辰的母亲却先来跟我说对不起,这个瘦小的女人的眼泪让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艰难。
辰辰4岁时的一次高烧让他成了一个傻孩子,从此他母亲的天空就很低很低,低得让这个瘦小的女人再也没有直起腰来。
我也是一个母亲,因为懂得,所以怜惜,我留下了他。
第一次测试,辰辰的试卷上只有两个字,是他用横线和竖线交叉而成的名字。
为此我给了他10分。
我跟孩子们讲过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的故事,他们都有过被称作“笨蛋”的童年。
我举着辰辰的卷子说:“孩子们,这张试卷老师为辰辰保留着,老师觉得这张卷子就像爱因斯坦做的第一只小板凳,老师相信辰辰也会做出世界上最漂亮的小板凳。
”孩子们看着辰辰就像看着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在他们赞许的目光里,辰辰像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树一样焕发出活力。
辰辰在课堂上安静的时侯越来越多,他也会倾听和思考,这让我感到高兴。
第二次测试,辰辰得了25分,我举着卷子说:“这张卷子就是爱因斯坦的第二只小板凳,比第一只漂亮多了。
”孩子们送给辰辰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他的眼睛亮晶晶的,像个打了胜仗的将军。
辰辰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会用废纸片折叠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让我们惊诧不已。
一次上体育活动课,辰辰在操场的草丛中捉到一只肥大的毛毛虫,托在掌心中,看得很入迷。
我说:“辰辰,快放下它吧,毛毛虫多难看啊!”而辰辰却说:“它是只蝴蝶,它会飞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