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心得体会【精选篇】
旅行,或许是人类欢迎的活动之一了。
无论一个地方记载的多么详细,我们总要亲自行万里路,一睹其真容。
甚至说我们越是了解一个地方,就有着越强烈的向往。
正因如此,才会诞生旅行家这个自由职业。
他们或是将照片编成册,或是剪辑成视频,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与众人分享。
然而在照相机远没有发明之前,也毫不影响旅行家的出现,从晋代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到明朝“千古奇人”徐霞客,抑或意大利的马可波罗??这些名字,早已成为了旅游的代名词。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写游记。
这是当时仅有的记录方式,但古老并不代表落后。
图像固然能直观的传达我们看到了什么,但在表达感悟中就略逊一筹了。
而文字则是作者与读者的一次心灵交流,即使历时三百七十六年,现在看《徐霞客游记》,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弘祖当年遍览华夏16省大好河山的豪迈。
当然,文字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观因素往往代替了客观景物,别说是不同的人,就连一个苏轼,都能看出六种庐山。
但在很多时候,这恰恰正是其魅力所在。
今年1月底,我跟随生环学院的团队,展开了宝岛台湾的10日游学。
足迹所到,南起高雄,北至台北,中临台中、南投,可以说游历了宝岛大部分知名的景点;时间跨度上,既参观了始建于民国的慈云寺、故宫博物院里唐宋的窑瓷书画这些蕴藏着历史积淀的载体,也见识到现代化台湾地标——台北101大楼以及辉煌熠熠的夜景。
来到这里,我们总
会想要留下些什么。
笔者纵然不敢以旅行家自居,但仅仅成为每年三百万游客之一,也似乎有点流于平庸了。
从我开始创作道路的那一天起,边走边写就成了我旅游的习惯,“诗行天下”不仅是一部央视的纪录片,也是我的梦想。
尤其是台湾这个几乎是无处不成诗地方,它赐予了我太多的灵感。
于是乎,众人眼里看见山水与人文,而我看见的,则是诗句的雏形,大有一种“无奈诗魔昏晓侵”的感觉。
此次游学,一共创作了8首格律诗,几乎是每天一首。
虽然篇幅不大,但我们走过的地方都有涉猎,而且并不流于机械的记录,每首诗最后两句赋上了当时的感想心境。
将其排成组诗,起名为“诗行宝岛墨韵台湾”。
其中较为工整的作品投稿到杂志《当代校园文艺》中,也算为台湾做个宣传。
回杭以后,还饶有兴致的为它写了开头语,这里也无妨献丑,权当是引玉之砖吧:
山是诗,水是诗,台湾无处不成诗。
四面环海的宝岛台湾,有着别具一格的独特风貌。
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注定让游人神往不已。
游山玩水,就免不了要吟诗咏赋。
如果你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就请跟着笔者的脚步。
你会发现,台湾与我们,不过是一首诗的距离。
你是否也幻想过有一天能静静伫立在英国这片安静的土地上,感受英国的人文情怀。
本篇将为你讲述真实的英国游学感想,看看这些从英国游学后回来的人的英国游学感想,看看这些人在英国的真实见闻是什么,是怎样自信的说出英语,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的。
一、英国游学感想: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