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学习文言文,积累字词和重要的文言现象极为重要,这是传承优秀文化的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方法。

这篇文章写得极像一首诗,因为它形象而又含蓄曲折,把要说明的道理始终通过马的遭遇进行表述,抒情既淋漓尽致,又没有把所持的观点正面说穿,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读者。

因此,学习本文,重在读的教学,在读中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经典的魅力。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现象;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学习托物寓意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明白文章的寓意。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出课题。

唐代的一位年轻人,叫韩愈,曾几次上书给当朝的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

无奈与愤慨之下,他写了一篇文章,(板书“马说”)就抓住伯乐相马这个故事的内涵,表达了自己的不平之音。

2、解释题目中的“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二、指导朗读,疏通文意
1、听名家朗读
2、学生自由读:请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3、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

4、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多义词辨析(在交流互动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句子的翻译情况)
以“课文中的两个意思不同”为题进行说话,进行词义辨析。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2)能:虽有千里之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策:策之不以其首道执策而临之(4)常:千里马常有常马
(5)者:马之千里者食马者(6)而: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7)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8)尽:尽粟一石不能尽其材
三、研读与探究
(一)引导学生针对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抓住与预设题目的临近点,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探究。

预设问题——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2、如果没有千里马,会有怎样的后果呢?引导学生读原名。

(从反面进行了议论——因为没有千里马,千里马就有了不幸的遭遇)
3、这千里马为什么有这种种不幸的遭遇啊?
(二)赏读研讨最后一段。

抓住句式特点,标点符号(感叹号),叹词(呜呼)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愤慨之情。

(三)赏读三个“也”字,赏析“不”字。

1、三个“也”字的语气和作用,体会有层次地抒发情感。

2、文中哪个词出现的最多?应怎样读?读出文中关键十一个“不”。

——重读这个字: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个字或许就是作者的匠心独运,精巧的构思,从这个“不”字,我们还可以做怎样的延伸性思考?
(四)总结写法。

学完本文,我们已经有了较深刻地理解,想一想,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说统治者,说自己,说不被赏识的人才!这叫什么写法?——托物寓意。

四.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围绕“人才”展开说话。

附板书设计:
“不”
马说说人
托物寓意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他们记忆力好,背诵快,
有了较多的古诗文的阅读积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比较浅显的文言文。

但存在都会较为突出的问题,
学生一般不太喜欢学习文言文,一是难懂,二是不愿意花费力气去背诵,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能作深入的挖掘性思考与探究,这个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智引导,循循善诱,使学生能够深入地融入文本,以求有更深刻的理解。

效果分析
从执教者的角度来说,我基本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中,在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疏通文意的过程,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尤其是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学生解读比较好。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能领略了这篇文章的特色。

以下内容学生掌握较好:
1、一词多义的积累,增加了学生对基本文言字词的积累;
2、对“也”字的赏析,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作者有层次的抒发感情的这一巧妙构思;
3、赏读“不”字,在对这个字的朗读指导中,学生能体会出所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对“不”的延伸性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学习意识。

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么短小的一篇文章,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当堂成诵,但这一点没有做到,实为欠缺;另,课后反思,反观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做的不好,这源于执教者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到位。

教材分析
《马说》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马说》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表达的是作者“不平则鸣”的呐喊,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本文虽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

这篇短文在抒情方面很有特色,明明抒发的感情很强烈,却一直是含蕴地表达,
一直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但我们却分明能从中读出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愤慨之情。

而且感情抒发的很有层次,三个段落,用三个“也”字收束,分别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表达情感,可谓清晰条理又递进,彰显了大家风范。

在结构上,开篇首句提出中心论点,结尾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说理方面,先从正面提出问题,再从反面进行议论,排比句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气势,把情感表达的酣畅淋漓。

写作手法方面,托物寓意运用的不着痕迹,对学生的写作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评测练习
1、一词多义词义辨析。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2)能:虽有千里之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策:策之不以其首道执策而临之(4)常:千里马常有常马(5)者:马之千里者食马者(6)而: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7)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8)尽:尽粟一石不能尽其材
2、结合注释自行翻译句子。

3、研读与探究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2)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3)这千里马为什么有这种种不幸的遭遇啊?
——引导学生读原名——哪些句子表明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啊?
——如果把这原因分为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话,请大家思考,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课后反思
《马说》是一篇经典的说理文,篇幅短小,也比较浅显易懂,不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翻译疏通文意,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太大的认知障碍。

学生学得容易,老师教得也就相对容易。

面对这么一篇一直被选编入教材的文章,如何教出新意,如何充分发挥文言经典的魅力,这是我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以读促悟,这是我这堂课的一个努力的方向。

通过变换形式,词语替换,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等多种形式,学生逐渐体会到了作者蕴含在文字里的那虽含蓄却也强烈的情感。

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这一点永远是学习古文的一个最基础的目标,这一课的一词多义现象很多,我抓住这一点,通过让学生自由说话的方式,进行解释与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句进行研读、咀嚼、赏析。

比如,通过赏读每个自然段最后一个字“也字,赏析不同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充分体会作者抒发情感的层递性;通过赏析十一个“不”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同时启发学生进行延伸性思考,以期让学生能读懂作品,读董作者,读出自己。

但是,对于作者这个匠心独运的“不”的构思,可能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被激活,对这个“不”字的延伸性与拓宽性都不够好,实在觉得这是本堂课的一个败笔。

另外,课前准备了一个名家的朗读视频,由于设备的问题,更加之自己没有细心提前检查,导致没能在课堂上正常播放,没有在一开始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还应
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马说》是一篇经典的古文,多年来,不管教材版本怎样变化,这篇文章一直被编入教材。

文言文是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应从这个角度考虑,把对文本的教与学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目标的三维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以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语文素养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

在对文本的研讨过程中,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