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养生先养心
摘要: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

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

我们的感情、情绪,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多方面的。

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养心,这里养心不是指保护好你的心脏,而是要调控好你的心态,即情志养生。

学会情志养生,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不仅对你身体健康有很大裨益,而且还可以治愈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养生养心情志养生身心健康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正如熟话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人们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内因。

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七种情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

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故事。

周瑜是吴国的大将军,才华横溢。

而蜀国有一位诸葛亮,更是足智多谋。

周瑜心胸狭窄,经常生气,他有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生了我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久而久之周瑜就积劳成疾。

最后一次他生气的时候,血往上涌,一命呜呼了。

所以怒则伤肝、伤气血,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气的心态非常重要。

还有《儒林外史》里面有一个故事《范进中举》。

范进考举人老考不取,到五十多岁还考
不取,屡考屡败。

最后一次在他自己都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接到通知考中举人了,这时候他是大喜过望,结果没想到,大喜之后就疯了。

为什么疯了呢?就是伤心了。

因为心是管思维意识、神志活动的。

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

可是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所以人也就迷失了,丧失神志,所以人千万不要大喜过望。

还有相思病等都是有情志导致的病症,养心就是保持心理平衡,那如何养心呢?
养心贵在静心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

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

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

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如果你的心里每天都是快乐的,那就说明你在养心方面确实是个高手。

养心首先要做到心静,心静自然凉。

善于静养心的人,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

如何才能做到心静?第一,心静必须清心寡欲。

因为少一分贪念,就会少一分心烦。

还要善于调节心情,尤其不能大喜大悲,中医有过喜伤心之说。

第二,多闭目养神。

有空就经常闭目养神,可帮助我们排除心烦杂念。

第三,多静坐。

因为静则神安,哪怕五分钟都会见效。

每次可在阴凉处或屋内静坐15~30分钟即可。

也可采取听音乐、看书、钓鱼、打太极拳等入静。

养心虽然没有灵丹妙药可用,但还是有人提出了种种建议,现摘录如下:
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曾提出十条要诀:
1.对自己不苛求;
2.对亲人的期望不要过高;
3.不要处处和人争斗;
4.暂离困境;
5.适当让步;
6.对他人表示善意;
7.找人倾诉烦恼;
8.帮助别人做事;
9.积极娱乐;10.知足常乐。

民间的智慧流传千百年的中华幽默诗句《莫生气》:
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来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坏谁如意,而且伤神又费力;
出门在外少管事,早去早归少惦记;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随他去;
娃娃降生皆欢喜,人到终年任他去;
吃苦是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男女老少多注意,莫生气啊莫生气。

情志养生还可治愈心理问题,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忧郁、沮丧、妒忌、嫉妒、愤世、虚伪、狡诈、品行不端等,这其中的大部分都与人的情志相关。

忧愁作为一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正常应答反应,不会对身体构成危害.相反,暂时而轻度的优伤,有助于对所遭挫折的重新认识,有助于人们在思想上获得正确的认识,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但是,当一个人的优愁悲伤太过,或者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的限度和承受的负荷,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优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严重者可因忧虑过度而丧命.善优多愁还可以伤脾,脾志伤则烦闷,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或二便不畅等.由于优则气郁,故以喜治优。

如果学生一直是郁郁寡欢、悲悲切切,可以多给予他们支持和安慰;如果学生表现为不善交际,与老师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孤僻、退缩和与社会隔离,可以采用社交技巧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其学会如何与人交谈和交往;如果学生因为感情矛盾、家庭破裂等出现的抑郁、悲观和绝望,可以考虑采取感情指导、家庭关系咨询协调以及心理治疗,从而缓解抑郁症状.当他们感到优郁,沮丧时,不妨去想一点令自己快乐幸福的事情.如回想一下和同学或好友一起
共度的美好时光,或者做一些愉快的活动,如唱歌跳舞、看电影戏剧,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去逛街、旅游等,以达排忧消愁的目的。

中医认为,思为脾志,故过思最易伤脾,而致脾的升降功能失常,脾气郁结,,饮食不香,消化不良,腹胀等不适,所谓“思伤脾”;“思则气结”就是此意。

思则气结,故以怒胜思。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在忧思难解、不能自拔,如失恋、单相思等时,不妨想点对方引你愤怒的行为和事情,说不定有助早日摆脱痛苦,闲暇时可以欣赏音乐,调音乐可以疏通肝气,肝气疏达,则脾复健运,可解除脾郁思积。

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愈,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倘因事非或某些病理性易怒过盛,则可引起怒发冲冠,在这种盛怒而又持续的情况下,则可导致肝气上逆、横逆等病变.如“怒伤肝”;“怒则气上”都是这个意思.另外,忿怒之情郁积日久,不能发泄,更易导致肝的更多病变.怒则气逆,故以悲胜怒。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而我们许多人又常常会为这些事情同别人大动肝火,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调节我们的情绪,可以听一些节律低沉,凄切悲凉之曲。

喜为心之志.喜悦本来能使人气血调和,精神振奋,对人有益但暴喜,即突如其来的惊喜或过分的大喜,也是一种强刺激.大脑受到这种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促,体温上升,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紊乱.严重者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也可能造成思维紊乱。

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分激动,不但要防“气死人”,还要防’‘乐死人”。

“喜则气缓”,伤心、气缓,都是说明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的表现;甚至还可能出现哭笑无常,或精神失常,发狂妄语等.喜则气缓,故以恐胜喜。

在日常生活中当大喜临门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过分激动,不要放声大笑,还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想想,“可能搞错了吧”、“没有什么了不起”,以此来缓冲自己因惊喜而产生的急剧的情绪。

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就是指的这个肾主藏精,为生气之源,过于恐怖,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出现二便失禁,精遗骨痰,肢冷等症;“恐则气下”.恐俱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疾,恐则气下,故以思胜恐,以思胜恐,主要是通过“思则气结”,以收敛涣散的神气,使病人主动地排解不良情绪,以达到康复之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到惊恐不安时不妨多想一些其他的事情以分散自已的注意力,达到消除惊恐情绪的效果。

因此,保持好的心态,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适应环境及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心理素质,对我们生活学习十分重要。

养生,要先养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