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铌在铸铁中的作用

铌在铸铁中的作用

铌在铸铁中的作用
用作铸铁和钢添加剂的标准Nb化合物是w (Nb)约66%的铌铁合金,其成分相当于介金属间化合物FeNb,后者在Fe-Nb相图中称为μ相。

铌铁的熔点较高,其固相线和液相线温度分别为1 580℃和1 630℃,铸造厂的典型熔炼温度是1 400℃因此这种合金不能熔化,只能溶解,即使用于炼钢也是如此。

铸铁生产与炼钢相比,除了熔炼温度较低之外,溶解机理也不相同,使溶解反应过程变慢。

可加入细颗粒铌铁,也可采用喷射粉状铌铁的方式,加速溶解。

图1所示为Fe +C -NbC的平衡相图,其含碳量为4.24%。

该图显示,加入很少量(质量分数<0.1%)的Nb)对凝固温度和凝固顺序没有影响,此时,NbC将在共晶反应过程中产生。

但是,w(Nb)量稍微提高到0.1 %~0.2%时,将会在铁液中产生初生NbC,这些NbC析出物能为共晶反应,也即液相向奥氏体+石墨(或渗碳体)转变,提供非均匀形核核心。

这一机理可说明加Nb后共晶团细化的原因。

如果、w(Nb)量超过微合金化的范围(>0.2%)咐,这种初生碳化物在更高的温度就己形成,因而它们会变得较粗大,NbC尺寸为2μm~8μm ,多数在5μm左右,可以提高耐磨性以及硬度和强度。

图1 Fe-C-NbC二元相图的富铁角落
研究表明,铌对基体组织的作用主要在于细化奥氏体组织。

当铌固溶于奥氏体时,在晶界处极易产生内吸附,当凝固时,奥氏体晶界处的铌偏聚,阻碍了晶粒界面的推移,从而抑制了奥氏体的长大。

另外,当铌含量提高到超过固溶度以后,又会在晶界处形成偏聚析出的碳化物NbC,这部分铌碳化物尽管尺寸极其细小,但是它可作为晶核起到孕育的作用,故能有效抑制奥氏体的长大。

当然,铌对共晶碳化物分布和尺寸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铌在奥氏体或共晶碳化物中的溶解度有限,所以绝大多数铌形成了铌的碳化物NbC。

而NbC又先于共晶碳化物析出,导致液相中的碳含量也随之降低。

相应的共晶碳化物的数量也随之降低。

随着铌的加入,碳化物不仅得到极大的细化,而且其大小和分布更加均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