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导学案一、新课导入出示: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能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吗?这些传统节日里,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2.是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这三首诗是以三个传统节日为主题来写的,让我们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了解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吧!3.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读题、释题,了解这三首古诗里讲了哪三个传统节日。
5.(回顾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屠、苏、魂、酒”等7个生字。
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能分别讲述三首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3.能默写《清明》。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字词运用(一)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旧jiù符fú 欲yù 魂hún 借jiè 酒jiǔ何hé 牧mù 兄xiōng 独dú 异yì 佳jiā屠苏 断魂 喝酒 牧童 兄弟 加倍(二)比一比,再组词。
换(更换) 借(借书) 异(异形) 佳(佳节)唤(呼唤) 惜(可惜) 导(指导) 挂(悬挂)(三)近义词。
千门万户——千家万户 异乡——他乡(四)反义词。
新——旧 异——同(五)词语解释。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遥指:指向远方。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四、示范朗读五、初读感知(一)从题入手,质疑释题1.问题引领:(1)这三首诗分别讲了哪几个传统节日?(2)你能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节日的习俗吗?2.学习过程提示:学生把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3.梳理小结:(1)三首古诗分别讲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三个传统节日。
(2)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期间,人们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张灯结彩,吃年夜饭,燃放烟花鞭炮,长辈发“压岁钱”给晚辈,“守岁”,互相拜年,等等。
“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的传统习俗有:开门炮仗、拜岁、祈年、拜年、占岁、聚财。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得名于节气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
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生气始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
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习俗除了踏青、扫墓之外,在历史发展中还吸收了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充分体现了人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汉初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重阳节因此又叫“登高节”。
之后,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二)初步理解诗意,读出节奏1.问题引领:(1)你能把这三首古诗按照节奏朗读吗?(2)联系课文“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习过程提示:(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2)自由朗读,给古诗划分好节奏。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把理解的诗句串联,尝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梳理小结:(1)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元日》这首诗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人们过新年时的情景: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煦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庆祝新春,人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清明》整首诗的意思是: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
旅行在外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
向当地人询问,附近哪里有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整首诗的意思是:独自一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
遥想家乡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身上都插戴着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六、精读感悟(一)想象画面,赏析《元日》1.问题引领: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请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习过程提示:(1)在诗中圈出所描写的场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说一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想象画面,练习背诵《元日》。
3.梳理小结:燃竹子、饮屠苏、迎朝阳、换旧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时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二)赏析《清明》1.问题引领:(1)诗里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怎么样?行人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2)你能展开想象,给古诗绘一幅插图吗?2.学习过程提示:(1)用“”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雨纷纷)(2)圈出最能体现当时行人特点的词。
(欲断魂)(3)结合当时的天气和“欲断魂”一词,说说你体会到的行人的心情?(4)请你把这种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朗读《清明》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要读出细雨纷纷而下,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
体会牧童与诗人的对话,读后两句的时候,“借问”轻声读,“遥指”重读,“杏花村”读得要清晰。
(5)小组合作,根据想象,给这首诗绘一幅插图。
(6)全班展示,边展示边讲解插图。
(7)练习配乐诵读,背诵全诗。
3.梳理小结:“纷纷”一词说明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此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断魂”一词写出了行人心情的惆怅。
清明时节,本是家人团聚,共同悼念已逝亲人的时候,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三)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问题引领:(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的?(2)诗人为什么要登高处?2.学习过程提示:(1)了解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理想。
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倍感孤独,非常想念家乡的亲人。
(2)题目中哪个字表达了这种思念之情?(忆)(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独”)“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4)请你把这种孤独凄凉的感觉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练习配乐有感情朗诵诗句)(5)默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请你用朗读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
)(6)练习有感情朗读全诗并背诵。
3.梳理小结:本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诗人独自一人生活在异乡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自己一个人。
在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前两句要读出孤独之情;后两句要读出思亲之意。
七、巩固练习1.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屠苏(sū shū)更换(huàn kuàn)牧(múmù)童独(túdú)自佳节(zhā jiā)兄(shōng xiōng)弟2.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借问:请问。
遥指:指向远方。
忆:想念。
异乡:他乡,外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3.根据课文填空。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八、比较阅读(一)秋夕[唐]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先选择后填空。
这首诗描写的是(C)节的场景,我是从诗中卧看牵牛织女星看出来的。
A.清明B.中秋C.七夕D.元宵(二)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 B)。
A.中秋节B.除夕C.大年初一D.元宵节2.诗人所在的地点是( C)。
A.异乡家里B.故乡家里C.异乡旅馆D.故乡旅馆九、检测反馈(一)根据古诗内容填空(填写节日)。
《元日》写的是春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的是清明节的景象。
(二)根据诗意写诗句。
1.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天气又阴又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思念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第一、二句诗中,诗人通过描写哪些活动来表现元日热闹欢快的景象?燃竹子、饮屠苏。
2.除了诗中提到的风俗,你还能写出你家乡春节时不同的风俗吗?拜年、穿新衣、派压岁钱……(四)默写《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