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类毕业论文范文浅谈临床医学的问题与前景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是我国对医疗器械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实施全面管理的基础。
根据国家对医疗器械一词的定义可知,医疗器械涵盖了现代医学在人类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工具和辅助设施包括各种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医用耗材、体外试剂、病房用具和医疗工程。
医院作为医疗器械的使用者,同时对医疗器械的管理也肩负了十分重要的任务。
随着人类对健康保障要求的提高,现代医疗器械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导致医院在用医疗器械的数量和种类随之急增;同时,由于医疗器械的生产、使用、维护、维修、管理和质量控制等越来越复杂,故这一管理任务必须由医院的某个职能部门来实施,也就是日常所说的“维修科”、“器械科”或“设备科”等;目前,我军正式改称“医学工程科”。
由此不难看出该部门有了自己的学科建设方向,即“临床医学工程学”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医学工程科发展的现状和必要性。
关键词:医学工程;医院管理;器材管理与维修1医学工程科的现状1.1医疗器械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各医院年度设备采购经费逐年递增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国内某医院从1987年设备采购经费仅600万元左右,到2021年则高达6000多万元。
1.2医疗器械的复杂性增加表现为材料、生产工艺、维护和维修复杂;评估选型和采购决策困难;计量和质控要求严格,否则,医疗质量难以保障。
1.3学术和管理界已高度重视该学科2002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姜远海主编的《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一书;2021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杨虎主编的《临床医学工程教程》一书;同年,中国医学考试网公布了《2021年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专业考试大纲》[内容包括:1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2相关专业知识管理基础知识、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基础;3专业实践能力;4专业知识医疗设备知识和医疗设备管理]。
2临床医学工程学主要内容2.1临床医学工程学基础内容2.1.1临床需求与论证临床需求主要包括购新、维修及医疗器械的改造升级等,不论那一种需求,都有必要对其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论证,其中学术效益是根本。
就学科建设而言,可以把学术效益看作春天播种的种子,实际上也就是能否解决特定学科建设及其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问题,同时兼顾医院整体发展的问题;经过夏天的辛勤劳动,到了秋天你才能收获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两个果实。
2.1.2选型与评估主要是一定要保证所采购医疗器械的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可维修性,为此对计划购置的厂商的医疗器械产品要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评价;同时,对医疗器械的安全防护、节能性和配套性等问题也应当高度重视。
2021年10月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就城市医疗机构卫生装备评估选型推荐了第二批32品目362种规格型号的医疗器械产品,在选型与评价时可供参考。
2.1.3采购计划医疗器械购置计划应当有长远规划、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
制定医疗器械购置计划应当坚持经济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其程序应当包括:1使用部门提出申请;2收集产品信息初步汇总;3分析研究产品信息确定方案;4拟定方案提出预算;5综合平衡确定计划。
2.1.4产品标准医疗器械产品标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有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YY和产品注册标准有国产、进口两种;国际上一些非营利专业组织的相关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欧盟和美国标准也往往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2.1.5集中招标采购可参考《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
2.1.6安装、调试与验收1安装与调试:主要内容一是使用环境的技术要求;二是安装调试的程序验收合格后进行;参加安装调试的人员要做好安装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大型设备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调试时要按照说明书进行;调试过程中操作人员要多操作,多熟悉,尽快安排“考机”;安装调试完成,仪器能够正常运转,应予签收;医疗设备的保修。
2验收:一是验收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验收资料的准备;验收人员和部门的准备;制定验收方案;建立验收记录和验收报表;做好辅助设备的准备;验收工具的准备;对于进口医疗设备需申请商品检验;对于进口计量设备需申请计量检定。
二是验收的程序:包括:开箱;清点;查验外形;检查机内组件;重点检查精密易碎部件;在验收过程中,所有与合同要求不符的情况都应当做好有关记录并拍照、录像以备索赔。
2.1.7维护与维修1维护:一般指周期性地对特定的医疗设备进行的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Maintenance,PM,这一系列周期性的科学维护工作主要包括:①操作性能测试及调整;②电气安全测试;③外观、控制部件及内部清洁、润滑、更换易耗元件。
2维修一般可分成下面三种情况:①保修:新机带的,或新机过保后买的,过保后买的则可能采购成本非常高,且服务情况也无标准可言;②自修:一般大型设备较难,主要由图纸、密码和备件供应所引起;③第三方维修:目前,医疗器械维修的社会化问题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虽成本较低但风险较大。
2.1.8报废要确定标准的技术鉴定程序和分级审批程序。
2.1.9信息和档案管理1按国家《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归档;2将医疗器械分为: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医用耗材、体外试剂、病房用具和医疗工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建档、管理,管理原则是按I、II和III类进行,以确保医疗质量。
2.1.10计量加强医学计量监督管理是卫生法规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医疗水平、促进医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手段。
医院应将计量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法律、法规等文件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对于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严禁使用,强制检定器具损坏修复后必须进行计量检定。
对于设备陈旧老化、超过使用年限,经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进行报废处理;对超过使用年限,但计量技术指标仍然合格的设备应缩短计量检定周期,确保使用设备的良好运行。
2.1.11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医疗设备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设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设备预期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
伤害事件分一般伤害与严重伤害。
严重伤害的含义是指下列情况之一:1危及生命;2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机体结构永久性损伤;3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的永久性伤害或损伤。
2.2临床医学工程学要求前面简述了临床医学工程学的基本内容,随着医院的发展,对该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标准是基础,计量技术是手段,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是目的。
内容包括:①例行强检;②验收检测新设备;③状态检测日常工作之一;④稳定性检测日常工作之二;⑤维修后检测日常工作之三。
2充分发挥医疗器械的现有功能的基本原则是: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保障设备正常和有效运行。
3积极改进医疗器械的现有功能的基本原则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优化现有性能。
4积极开发医疗器械的新功能的基本原则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拓展其新的应用领域。
5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
上述要求,往往受人员水平、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影响,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达到的。
2.3临床医学工程学高级阶段内容为满足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临床医学工程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即设计或开发新设备、新器械和新耗材。
是该学科的努力方向。
3临床医学工程师的知识结构临床医学工程师是该学科的主体,其知识结构与任何其他学科的基本成员一样,也是所谓的“金字塔”结构,即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为基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知识则是该学科的应用基础,而本学科特有的知识如前述是桥梁,借此过渡到解决临床各学科提出的各种应用问题。
浅谈临床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摘要: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这一主题,扬州大学医学院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多方面构建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促进了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
2021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
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
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
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21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
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
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
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