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单元《杂诗十二首》ppt课件全面版
第1单元《杂诗十二首》ppt课件全面版
探究诗歌的主旨
• 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 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 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 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 “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 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 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 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 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 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 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这种思想 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
• 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 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 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 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 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 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 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 作业
• 收集陶渊明的诗歌,找出他常用的诗歌意 象,看看有什么特点。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 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 其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 10年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 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静 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 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体会整首诗歌独特的艺术构思
•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 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 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 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 冲淡的出一种深刻 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 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 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 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 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 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 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 意象的深层结构。
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 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 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
• 1.生死之悲; • 2.士不遇之悲; • 3.羁旅、离别之悲; • 4.孤苦之悲。 •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
•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 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 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 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 中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 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 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 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
•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 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 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 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 寞,皆意在言外。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 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 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
一 、课前导入:
•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 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 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 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 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 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 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赏析
• 1、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 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 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 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 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 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 “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 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 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 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 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 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 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 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 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 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 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 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