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_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_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三种教育与三种灵魂
灵魂类别 外在表现 教育类型 教育效果 心理反应 伦理表现 植物性 灵魂 动物性 灵魂 营养繁殖 体 育 身体发育 意 志 勇 敢
感觉欲望
德 育
克制欲望
情 感
节 制
理性灵魂 认识思维
智 育
理智锻炼
认 知
智 慧
儿童年龄分期和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1〉儿童年龄分期 亚里斯多德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人 从出生到21岁之间的发展以七年为一阶段,划 分为三个阶段。 0—7岁为第一阶段,儿童的身体发育阶段 8—14岁为第二阶段,儿童的情感发育阶段 15—21岁为第三阶段,儿童理智的发展阶段
(二)政治立场和哲学观点
1、政治立场: 他是维护奴隶制度和拥护支持奴隶主统治的。他认为, 理想的国家应该是奴隶主中产阶级占优势。 2、哲学观点——(1)世界观: 他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事物的观念与事物本身不可分。 在事物与理念之间,理念并非万物之源,而是“万物是 理念之源”。 “恰如这些神不过是神明化了的人一样,那些理念也 不过是永恒化了的自然的物体而已。” 他还说:人们不会相信,在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太阳、 月亮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永恒的理念的太阳和月亮。
阅读书写(智育):目的为将来的实际效用、更在发展优美情感
体育运动(体育):反对野蛮、兽性体格,主张健与美的和谐 道德品质养成(德育):强调在道德活动中养成道德(外在因素) 道德教育三大源泉:天然素质、习惯的发展、理性约束 音乐(美育):和谐教育的核心 具有智育的职能、实施德育的手段、有助于体格的健美
教育内容观

苏:智、德; 柏:智德体美和谐发展(Muse Education)

体操教育 缪斯教育

亚:以美育为核心、以理智发展为目的的和谐教 育。

(Liberal Education)博雅教育:高尚 消遣 实用教育:不高尚、不文雅

共同点:关注理智和品德发展,最终智慧发展。
亚里斯多德主张的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
3—6
情感教育
6—16
阅读书写计算、 手工业者 唱歌、音乐 农 民 体质训练、音 乐教育
意志教育
智慧教育
17—20
20—30 30—50
埃弗比团
体育训练、 后四艺
辩证法、 后四艺 辩证法
军 人
哲学家 哲学王
(四)柏拉图教育思想分析评价

积极的影响: 1、他首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对政治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2、他认识到斯巴达教育的局限,而提出智德体美和 谐发展的教育,并确定了当时看来极度广泛的学 科范围。(Muse Education) 3、强调早期教育,提出实施公共的学前教育。 4、重视女子教育,提倡男女儿童同受教育。 5、要求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系统,成为第一个提出 系统教育理论的人。 6、第一个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并将理智、 意志、情感等心理学概念用于教育理论问题。
三哲的思想演进

苏格拉底:

确定了神学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提出了产婆术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明确了“知识即美念世界/肉体和灵魂)

柏拉图:




认识论:“学习即是回忆” 人性三分法和三种教育(理想国教育蓝图)

亚里斯多德全面继承和发展:
问题:
A 重视思考辩论,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可以使其广开思路。 C 从实际出发,教学采用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符合辩证 法则。

弊端:其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A 仅局限于一般性概念的形成。由于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或 阅读掌握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所以问题的讨论很难 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B 引导过程难以预定和控制。 C 对知识少的青少年有一定困难。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柏拉图(Platon 公元前427年-- 前347年)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客观唯心论的创始人。 创办了“阿加德米学园”,研究哲学并培养了一批哲学家。 主要著述是《理想国》、《法律篇》。 (二)哲学观和社会观 1、哲学观:他不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A 他将世界分为两部分: “现象世界”:现象世界是不真实的、不稳定的、虚幻的; “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稳定的、永恒的。 现象世界存在的一切事物现象都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阴影。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启发式 教学有何异同? 三哲哲学思想的关系是什么?
世界观演化:

苏:神学唯心论(主观唯心主义) 柏:客观唯心论(两个世界分立)

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虚和实)

亚:唯物论;倒向唯心论。(不可分) (形式与质料不可分)
认识论演化

苏:反对研究自然,主张研究人的内心; 柏:“学习即是回忆” 亚:
哲学思想

(2)灵魂说:提出肉体是灵魂的必要条件, 人的肉体和灵魂是不可分的。 (3)在具体事物上:依照亚里斯多德的理解, 在任何一件事物上,我们能够分别质料和形式, 观念可以和形式类似。


在质料中存在事物的可能性,质料得到某种形式就 变成事物。木头(质料)——方桌(形式) 他进一步理解,无形式的质料是世界存在的最低境 界(原始混沌),纯粹的无质料的形式便是神。神 是世界的第一推动力。
(三)教育思想体系
1、教育国家职能化和教育民主化的思想 (1)亚里斯多德强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 “教育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不要像现在这 样,每人只分别地照顾自己的儿童,给予自认为是最 合适于他们的教育。” “忽视教育就会危及社会政体” 〈2〉对于教育,他提醒统治阶级,应对整个国家的教育 予以经常的重视。 “需要教育的各种年龄的人都应受到训练。”—— 全城邦的人
(四)柏拉图教育思想分析评价
局限性: 1、其教育思想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2、他的教育思想建立在极端鄙视生产劳动 基础之上。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亚里斯多德(Aristotele 公元前384年——前322年) 处于马其顿统治希腊的历史时期。亚里斯多德是古希 腊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个极博学的人, 马克思称他为“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他在当时各个领域都进行过独立研究和探索,在哲学、 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甚至物理学等方面 都留有著作,其中能反映其教育观点的是《政治学》 《伦理学》。 公元前336年组织了吕克昂哲学学校 (Lyceum),该学 校学科设置和教学要求具体反映了亚里斯多德的教育 思想。


(1)理想国的蓝图 (2)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 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3)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柏拉图提出由国 家控制和掌管教育。

2、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
教育阶段 学前教育
年 3岁前

教育场所 国家 养育院 儿童 游戏场 文法学校 琴弦学校 体操学校
教育内容 最基本的体质 锻炼 唱歌、做游戏、 听故事

(二)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和任务


教育的作用只在唤醒人所固有的概念,只能促使先天 素质的暴露,决不能给予人类自身之外任何东西。 教育的任务在于要求人深刻地思考和达到道德的完善。
(2)什么是道德呢?



“道德”就是少数杰出人物所真正具有的 “正义”“勇敢”“刚毅”“友 谊”“节制”等特性,也叫“美德”。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善”,而提出了一 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就是知识” 命题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二)哲学观和社会观
B 根据“两个世界”的学说,柏拉图提出 人由灵魂和肉体组成; 肉体附属于现象世界 灵魂附属于理念世界 C 柏拉图认为,认识不是对现象世界的感 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2、社会观:人性三分法
A 人性三分法 理智部分:是灵魂的基础,是从观念世界得来的。 意志部分、情感部分是肉体和灵魂结合后才产生的,其中 情感部分最为低级;而意志部分和情感部分要受理智部分 的指导。 B 与此三部分相适应,柏拉图又提出三种德性: 智慧与理性相适应; 勇敢与意志相适应; 节制与情感相适应。
政治观:

苏:主张奴隶主贵族统治 柏:欣赏奴隶主专制体制 亚:中产阶级掌握政权,平衡利益
人性观:

苏:知识即美德:为贵族歌功颂德 柏:人性(灵魂构成)三分法及三种德行

理智(理念世界):智慧 意志(肉体灵魂结合产生,理智支配):勇敢 情感(最低,受理智支配):节制 植物性灵魂 动物性灵魂 理性灵魂
C 在《理想国》中,他相应提出构成理想社会的三个阶层:
理想社会的三个社会阶层
层次
第一 层次 第二 层次 第三 层次
阶层
哲学家
材料

灵魂
理智 部分 意志 部分 情感 部分
德性
智慧
职能
治理 国政 保卫 国家 供养 上层
军人

勇敢
自由民
铜、铁
节制
至于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三)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从教育的政治意义出发,提出国家应控 制教育

亚:

教育作用观:



苏: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在于要求人深刻地 思考和达到道德的完善。 柏: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对政治的重大意义 要求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系统。 亚:国家拥有。教育国家职能化和民主化
教育对象观:

柏:主张贵族的成长阶段教育; 亚:主张贵族的终身性教育; 柏:重视女子教育,提倡男女儿童同受教育 亚:反对女子教育
教育制度观

柏:国家教育系统,公共学前教育;

主观主义依据(金银铜) 客观主义依据;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
第二阶段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