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学会梳理故事情节并简明概括情节内容。
2、赏析文章“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魅力。
3、赏析细节描写的作用,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重点:赏析细节描写的作用,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一、梳理情节,整体感知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作品《清兵卫与葫芦》,请同学们在清兵卫与葫芦间加一个词。
生:(几乎异口同声)热衷师:他一直都热衷么?生:没有,他最后放弃了葫芦,转而喜欢绘画。
师;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叙事方法?能说说它的好处吗?生: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强调了故事的结局,与结尾照应。
师:故事结局清兵卫与葫芦断了关系,喜欢上了绘画,但是父亲又开始嘀咕了,大家觉得绘画的结局会是怎样?生:同样的结局师:结尾“又在开始嘀咕了”这个细节就巧妙的告诉我们故事还远没有结束,悲剧还在上演。
这都是“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的事情了,这到底是件什么事?请同学来介绍一下。
生:清兵卫很喜欢葫芦,有一次,买了一个很好的葫芦,但因上课在桌子底下摩擦,被老师没收,后来,老师家访告知他的家人,结果,家里先前搜集的葫芦也被父亲砸碎。
后来,他就放弃了葫芦。
师:同学介绍得很完整,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就应该明确“谁做了什么”,将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介绍清楚。
本文紧扣“葫芦”二字,写了清兵卫“热衷”葫芦,“喜获”好葫芦,但因上课玩葫芦而“痛失”葫芦,最后在老师和家人的反对中“放弃”葫芦的故事。
我们发现这个被放弃的葫芦好到什么程度。
生:买来1毛钱,后来卖了50元,最后古董店老板卖了600元师:即相当于校役4年的工资。
大家读到这个结局的时候,有什么感受?生:可惜啊!一大笔钱就这么没了。
(生笑)生:很遗憾,本来清兵卫真是前程似锦啊。
生:有点痛恨他的父亲,觉得那老师也很不称职。
(学生很有共鸣)生:震惊!清兵卫的眼光居然这么好。
师:这种结尾方式就叫“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人意料,当然又在情理之中。
其实,清兵卫的天赋异禀早就显现出来。
主要集中在2—6段和发现葫芦那一节里边。
下面,我们来当一回伯乐,从细节描写中去寻找证据证明清兵卫确实具有葫芦鉴赏家的资质,为清兵卫喊一回冤。
(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二、细节分析,主旨探究师:哪一位伯乐慧眼识英才?生:我找到的是清兵卫把老头子昂着的光彩奕奕的秃脑袋错看成是葫芦这一细节,我想只有整日都在琢磨葫芦,才会有这样的误会,可见他对葫芦的痴迷。
生:“这葫芦真好!”这句心理描写写出他对葫芦的喜爱之情,说明他总是想着得到或者是制作出一个好葫芦。
师:这个好葫芦一定被磨得油光发亮。
这和上一段形成照应。
你回答得很好,这是运用了细节描写当中的心理描写,言为心声,正是他思想的反映。
同样是这一段,还有没有同学有新的发现。
生:清兵卫觉得好笑这一句。
师: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给我们分析一下。
生:(朗读)这里的神情描写能看出清兵卫之前想葫芦想得特别入神,他可能是日思夜想,废寝忘食的想。
他的这种痴迷是要在这方面有所成就所必备的。
师:很有想象力,用词也非常准确。
作者的这四“笑”写得特别传神,可说是作者的神来之笔,这一“笑”字笑出了十二岁孩子的天真,体现出清兵卫丰富的想象力,表明了他对葫芦的专注、痴迷,也让我们看到了“葫芦鉴赏家”的天赋异禀。
其他同学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他的专注还体现在第四段他每次上街都“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呆呆地”神情,表明他边看边研究,这是天才特有的表情。
生:第二段的动作描写,清兵卫切口,掏籽,装上塞子,用茶卤泡,装淡酒,把表面擦亮一系列动作说明他制作葫芦的技术非常娴熟。
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葫芦口这么小,要把里边的籽掏出来,这绝非易事,所以,作者特别强调它“能够自己”说明很多人做不到,但是清兵卫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与众不同啊!(生笑)生:我找到的也是动作描写,在第五段的中间,他“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
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这里装,包,放,藏,打开等动作描写,可见清兵卫非常熟练,轻车熟路。
师:为什么两次写他的动作,有区别么?生:这一段的制作更侧重于独家秘方的制作。
师:这是清兵卫具有创造性的表现。
生:我找的是他发现葫芦这一段。
“说着走近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
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动作描写,强调一个一个,表明他精挑细选,很有自己的审美眼光。
生:“他喘着气”“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这里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了他发现好葫芦时的兴奋,写出了他急切拥有和害怕失去的心态,这是期待很久之后忽然得到的满足,是一个葫芦鉴赏家必须有的对葫芦的特殊的情感和全身心的关注。
师:这一节从结构上来说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学来说说看。
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就为后文上课玩葫芦作了铺垫。
生:这么细致的挑选,这么兴奋的收获与后文被砸碎后的失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师:谁能用自己的声音把这种兴奋表现出来。
(生朗读)生:我补充,我觉得客人来家里那一节中提到的“清兵卫偷偷地发笑”这个细节也能很好地说明清兵卫他很高的鉴赏能力,这个细节就表明清兵卫对普通人的判断葫芦的标准很不屑,作者是用客人来衬托了清兵卫的非凡的鉴赏力。
师:分析得特别到位,我发现大家都是伯乐,能从那些看似平凡的细节中看到一个不平凡的极具天赋的葫芦鉴赏家的影子,这也需要有非凡的赏识能力。
(生笑)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抓住文中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细节描写,走进人物的心里,想人物所想,探微知著。
但,清兵卫有这样的才华,是谁?有什么深仇大恨要把他逼入绝境呢?生:老师、父亲生:还有客人师:他们究竟有怎样的矛盾?如何一步步将清兵卫逼入困境?我们继续深入细节探讨。
我们分三组讨论一二组第一部分,分角色朗读体味,第三组走近那“可恶”的老师,第四组看父亲的最后表现。
师:谁先来汇报你们的阅读成果。
生:清兵卫父亲听说清兵卫上课玩葫芦,就“立刻抓住,使劲揍了一顿”而且骂他“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后来还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这些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都让我们看到了粗暴、蛮横的父亲形象。
师:我们发现现在大家都成侦探了,找得又快又准。
这一则谁还能再补充?生:我注意到“一个一个的杂碎”中的“一个一个”,这一下一下就砸在了清兵卫的心里,砸碎了清兵卫的梦想。
师:清兵卫在挑选的时候是一个一个,父亲砸的时候也是一个一个,挑的时候越仔细,砸的时候就越心痛,所以,砸完后,清兵卫的葫芦梦就彻底破灭了。
写父亲的表现前面也有。
请一二组同学来讲讲看。
生:从爸爸的语言和她不高兴的圆睁着眼呵斥的神情可以看出爸爸不喜欢他玩葫芦。
师:爸爸后面在训斥他的时候不约而同和老师同说了一句“没出息的孩子”,你认为爸爸认为怎样才有出息?生:要好好学习。
师:努力学习才是正道,认为玩葫芦是……生:玩物丧志生:父亲非常武断地阻止清兵卫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是一个典型的专制的封建家长。
师:其实父亲是以“爱”的名义扼杀了孩子,爱得越深,害得也就越深。
那客人与清兵卫又有什么矛盾?生:从对客人的语言描写可以知道,客人喜欢的是又大又长葫芦,是像马琴那样的葫芦,刚才同学分析清兵卫对此是极为不屑的,这说明他们的审美标准不同。
师:这一部分寥寥数语就将清兵卫的孤立处境写了出来。
那老师又会如何对待这样的天才呢?生:教师喜欢武士道,他可能认为学生也应该与他有同样的喜好,所以,清兵卫玩葫芦,他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最后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这里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老师和学生有冲突时,老师的专制。
师:武士道讲求的是什么?生:绝对忠诚于天皇。
师:是对组织的绝对忠诚,是泯灭自我个性的。
所以,他对于清兵卫的特立独行“恨之入骨”。
至此,我们发现,教师的逼迫,家长的扼制,社会的不理解把清兵卫逼上了绝路,在这样的环境里,要发展个性是在是太难了。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清兵卫放弃葫芦的选择,和葫芦最终被高价卖出的结局了。
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主旨呢?生:批判大人粗暴压制孩子的爱好、个性的行为,提倡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师:很好,能够关注注释①,把资料利用起来。
最后,清兵卫放弃了葫芦,有了新的爱好,此时,你想对清兵卫或者清兵卫的父亲说些什么呢?生:清兵卫,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吧。
生:清兵卫,到达梦想的彼岸一定需要冲破重重阻碍,没有足够的毅力,就算你也具备绘画的资质,结局或许也会是重蹈覆辙。
生:清兵卫的父亲:相信您一定为孩子付出了很多,费尽了心血,但您善意的粗暴换来的一定是满怀的失望。
愿您走近您的天才儿子,倾听他的心声,倾听一个天才的需要。
(学生鼓掌)师:原来他们父子之间还存在一个大问题。
生:缺少沟通师:全文下来,清兵卫没有几句话,很多时候都用沉默来表示无声的反抗,如果他有更多的沟通,恐怕事情的结局就不会这样,可是没有如果。
所以,其实作者还在呼吁家长、老师、社会和孩子们相互之间有更多的沟通。
师:生活还在继续,为大人所不理解的孩子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梦想呢?为孩子所不理解的大人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呢?我们这些不久之后也将加入到大人的行列中来的孩子们将来会是怎样呢?我们有不尽的思考。
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评价】1、《清兵卫与葫芦》是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这个单元的话题是情节,单元说明明确,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需要注意故事与情节的关系,情节的发生以及情节与细节的关系;在情节运行的方式里,须掌握好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和摇摆的手法以及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的设置;另外作为情节运行的动力,突发性事件和危机爆发也是学生需要了解的。
《清兵卫与葫芦》在这些情节上的处理都是独具匠心的,但是一堂课时间有限,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边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是上课的关键。
教学中教师秉持“一课一得”的观点,通过概括情节的运行方式整体感知之后,以葫芦的价值提升这个“欧•亨利式结尾”为线索,从剖析细节入手,深入探究主题,整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课堂上,教师非常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展示,让学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成功。
而且教师在引导过程当中能够将高考考点穿插其间,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让学生自由发挥,又能够及时总结,让学生有路可循。
真正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让学生敏感抓住小说的细节描写和重点的字词句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
3、教师能巧设问题,层层深入剖析主题,最后水到渠成地深入内里。
这堂课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即从哪些细节描写中能够寻找到证据证明清兵卫确实是葫芦鉴赏家的可塑之材?他遭到谁的怎样的摧残?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