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万城镇第二中心学校陈传福
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的含义,能够测量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使其具有初步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周长
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硬币、圆形纸片、直尺、绳子、计算器。
学习过程
班级交流测量方法,测量结果。
请小组上台演示操作过程,边操作边说方法。
小组讨论要使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应该注意什么?
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盘里的任意3个圆形纸片,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可以使用计算)
名称周长cm (保留一位小数)直径(对折)cm
(保留一位小数)周长÷直径
三、班级展示提升
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小组汇报时记录的数据。
(投影演示填表)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汇报交流,不仅可
以突破难点,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
四、课内尝试小研究(二)
1、观察上表中和你搜集到的数据,阅读课本,完成填空:
我们发现:任何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倍多一些。
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学生整理数据的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规律】
2、介绍圆周率发展史——出示兔博士网站的内容:约2000年前,在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
至今人们还经常用它来估算圆的周长。
约1500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
他的这一伟大成就比欧洲数学家的计算结果至少要早1000年。
现在人们已经能用计算器算出圆周率的小数点后面上亿位。
π=3.1415926589793238462643383279……
祖冲之(429---500),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北)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专家。
3、经过精密的计算,知道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我们在计算时,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即:π=3.14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π值】
五、教学圆的周长公式
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由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可以表示为C÷d=() ,进而我们能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圆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么C=___________ 由d=2r可以知道C=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洗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交流的良好品质。
】
六、挑战自我
基础测评
1、填空:
(1)今天我学习了圆周长的知识。
我知道圆周率是()和()的比值,它用字母()表示,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发现的。
(2)我还知道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
已知圆的直径就可以用公式()求周长;已知圆的半径就可以用公式()求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
2、下面的说法对吗?并说明理由。
(1)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
()
(2)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
(3)π=3.14()
【设计意图:这组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