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大班幼儿阅读活动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大班幼儿阅读活动的指导策略

大班幼儿阅读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转折联想
大班幼儿感兴趣的图书大多有跌宕起伏的情节。

整个故事由多个转折情节串起。

由于图书是以图画的方式来呈现一个个的情节的,而静态的图片不能很明了的向读者交代情节的转折和发展,因此情节转折的画面大都有画家精心埋下的“伏笔”。

而转折联想法就是指导幼儿通过对这些转折画面作细致的观察并大胆想象画面中的空白情节点,解读一个个的情节从而理解故事。

《火焰》就是这样一本典型的图画故事书。

故事中有好几个情节转折点。

如:图3狐狸妈妈火焰带着两个宝宝斑点和红毛在森林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而图4狐狸妈妈火焰却带着两个宝宝迅速的逃离森林。

这里的就有一个情节转折点:为什么火焰要带着宝宝逃离森林?教师借助多媒体(火车的轰隆声、砍树的嚓嚓声)让幼儿听森林里传来了的奇怪声音,并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火焰为什么听到这个声音要带着宝宝逃离呢?让幼儿感悟森林环境的巨变是导致火焰带着一家逃离的主要原因。

还如:图8、9这两幅又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故事转折情节点。

画面的左上角是火焰悄悄地推开了围墙的门;画面的中间是两个大大的木屋,木屋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动物的皮毛,一间屋子的门透出了门里的一把猎枪;在画面的右上角是两只凶悍的大猎狗警觉地观察着周围;画面的右下角是关在笼子里的斑点。

这幅画面有许多作者埋下的“伏笔”。

看了这幅画面第一反应只是:火焰想去救斑点。

可见幼儿并未对这幅画面进行细致的解读。

于是,教师问:“斑点被关在了哪里?火焰能救出斑点吗?请你仔细的观察画面后来说说理由。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对画面的细节进行了观察,发现了作者精心预置的“伏笔”。

如:从两座木屋的装饰来看这是猎人的家;从这幅画面可以看出火焰要救斑点困难重重:斑点被关在离院门最远的屋子后面,火焰要救斑点必须躲过猎人的枪,绕过两只凶悍警觉地大猎狗……对转折情节的细致观察帮助幼儿对后面故事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正是通过对这些转折情节画面的细致观察和大胆想象,解决了阅读理解“断层”的问题,有助于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二)归纳理解
即阅读教学中,让幼儿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着归纳图画故事中相同的情节点,感知故事的线索以及发展的过程。

如:《兔子智斗老虎》就是一个长达50幅且情节点多的故事。


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自主阅读,然后引发大家进行讨论“谁能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几件事?”、“讲了哪三件事?”、“兔子第一次智斗老虎的事是哪几幅图片?兔子第二次智斗老虎的事是哪些图片?”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寻找相关情节点的图片,使幼儿对故事的脉络及其情节发展更为清晰。

在30分钟的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高了幼儿对故事的归纳理解力。

(三)概括提升
即帮助幼儿边阅读边思考,梳理并归纳故事的主题,提升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如:在《小狐狸的枪和炮》中,教师引导幼儿在自主阅读时思考“为什么小狐狸一会得意洋洋,一会愁眉苦脸,一会又开怀大笑呢?”,概括式的提问引发了幼儿的思考并帮助他们形成了对故事的初步理解。

在这基础上,教师又鼓励幼儿学着归纳故事的中心大意(此方法适合大班下期的孩子)。

如:“看了这个故事,能不能用两、三句简短的话讲清故事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思考幼儿可以根据对故事的理解概括故事的中心,更能透过故事挖掘深层的内涵。

这不仅能使幼儿深入的理解故事更能锻炼幼儿精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四)想象猜测
即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突破传统的思维惯势,大胆想象故事的情节,如:故事《狐狸打猎人》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图画故事书。

教师从故事的名称中引发幼儿思考:“看了这个故事的名称有什么想说的?”
“猎人有枪,这狐狸到底用什么方法打败了猎人?”
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引发幼儿反向思维大胆的猜测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提高幼儿自主的阅读兴趣。

还如:故事《狮子照哈哈镜》,教师拿出故事的最后几幅图片问幼儿:“大家都知道狮子是森林之王,但是为什么故事里的狮子不吃小猫反而吓得逃跑呢?小猫有什么本领战胜了狮子呢?”
幼儿根据故事的结尾大胆猜测故事的情节线索,并为理解故事奠定了基础。

(五)质疑对话
即在阅读教学中,摒弃过去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传统模式。

活动中留给幼儿大量思考想象的余地,引发幼儿大胆的向老师、同伴发问,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互动中理解故事,并提高思辩能力。

质疑对话法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幼儿理解故事前进行,也可在幼儿理解故事后进行。

如:故事《我做哥哥了》,教师在幼儿自主阅读后,不急着提问而是引发幼儿思考:“看了故事,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由于是在幼儿理解故事前进行的,幼儿的问题特别的多,大都为较浅层的问题如“野田为什么带弟弟妹妹去爬树?”“野田为什么
不喜欢弟弟妹妹呢?”这些“问题球”抛给其他幼儿解答。

教师则根据幼儿的解答再引发新的较为深层的问题,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

还如:幼儿阅读理解了故事《小狐狸的枪和炮》后,教师也引发幼儿的思考:“阅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由于是在理解故事后进行的,因此大都是幼儿经过“深思熟虑”的较为深层问题如:“为什么朋友们一开始不喜欢小狐狸后来却喜欢他了呢?”、还有的幼儿问:“小狐狸为什么用枪和炮的方法来赢得朋友的喜欢呢?”通过引发幼儿对故事深层的思考,帮助幼儿更进一步的挖掘故事的内涵,感悟故事中的“真、善、美”。

四、大班幼儿的趣味识字指导
大班的幼儿喜欢汉字,因此经常选择图配文的阅读材料,他们渴望认识书上的汉字并大声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

趣味识字就是指:教师创设丰富趣味的游戏,帮助幼儿轻松的识字。

在趣味识字的过程中,我们可采用以下做法:
1、联想
即让幼儿认字的同时,对汉字展开丰富的想象。

中国的汉字大多是象形字演变而来。

如“兔”:教师可指着“兔”字中的“、”问:“这表示兔的什么呢?”。

幼儿通过想象,道出对文字的独特理解。

有的说:“象小兔的短尾巴”;有的说:“象小兔的眼睛”…经过这样的联想,幼儿将对这个“兔”牢记在心。

可见联想法记字还能促进孩子的思维。

2、体验
即让孩子用身体动作表示字义。

教师可利用“体验”让幼儿复习已学过的汉字,如“猫”——幼儿看到“猫”字时边读出字音边做相应的动作,出示“鸡”字幼儿便可以学鸡叫,这样的方法幼儿特别感兴趣。

除了复习字外,如遇到一些笔划多的汉字也可借用此法,如“跑”、“跳”、“蹲”这些汉字笔划多,不利于幼儿识记,教师便可让幼儿边认读边进行身体动作体验,方便幼儿识记。

3、变字
即在一个字上通过不断地增加笔划变成一个个新的汉字。

教师可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我要让字宝宝变戏法,怎么变呢?你们可要看好呦。

”短短的开场白一下子便激起了孩子的兴趣。

然后教师一边说一边写上相应的笔划,如:“这是‘一’,我在‘一’上加上‘一’变成‘二’,呀,有一粒种子发芽了,它慢慢的钻出土,这便是‘土’字(家长演示时,从‘二’的下部往上划竖线),我在‘土’上加顶小帽子,‘土’变成了‘王’,‘王’的下面再加上一片小树叶,变成了玉米的‘玉’字……”瞧,多生动的演示法,幼儿不仅对汉字产生
浓厚的兴趣,还一下子认识了许多汉字,岂不是一举两得!
4、猜测
即让幼儿用半边字猜测整个字的读音。

这种方法较适合已认识一部分汉字的幼儿。

如幼儿认识了“正”——教师便可以在“正”字旁加上不同偏旁让幼儿猜测。

如“证”“症”这些字的读音基本相同,在相同读音的基础上再引导理解不同的字形和字义,幼儿掌握后便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认识许多汉字,增大识字量。

另外教师还可让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来猜测不认识的字。

如“草地”,孩子认识了“草”,当图片呈现一大片草地时,猜测另一个字就是“地”。

此法能激发幼儿探索汉字的欲望。

5、归类
即将汉字根据偏旁或字义来归类。

如教师引发幼儿根据偏旁寻找汉字的规律。

如动物类的汉字大都由“犭”旁,这对幼儿以后认新字有帮助,还如孩子通过不断归类便会总结出“氵”旁和水有关,“足”旁和脚有关……提高孩子的归类能力,从而认识更多的汉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