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交通绿地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绿地景观设计

美国华盛顿的城市规划,法国建筑师郎方用方格 网和放射性相叠加的巴洛克形式,以反映国家 政治上三权分力的局面。
这种几何形式城市布局的推广,使得城市原来的 很多丰富和有趣的空间被湮埋,城市的公共场 所和街道的魅力也逐渐丧失。
现代城市街道的发展
A、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运动下的城市街道
1898年,埃·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的设想, 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廉价又健康的居 住环境。这个目标给街道的设计带来了新变化和 影响,产生了新的街道形式,有了街道等级的区 分,更深入地考虑了街道上的交通安全问题。城 市应设两种类型的街道:一种是主要用来解决交 通运输的交通性街道,比较宽阔,应尽量少设 出入口;另一种主要满足社区需要的街道,相对 狭窄,步行为主,街道应尽量把过境交通排除 在外,以保障社区的环境和生活。这两种街道相 结合构成整个城市的街道系统。
南北向的主要大街Cardo代表罗马人们心 中的世界轴线,东西向的大街Decumans 则代表太阳的升起和沉落,象征生命的 诞生和死亡,这样的街道系统体现了罗 马社会存在的内涵以及罗马人征服和统 治世界的野心。
西方中世纪的城市形态多为自发形成的,城市 空间形态比较封闭,街道和广场系统不规则, 人们认为城市是自然“生长”起来的,而不是 预先设计好的。街道系统应步行和小型运载工 具的要求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街道空间具有 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开始向大尺度、形 式主义的方向转变。城市具有宏伟的林 荫大道,布局严谨的道路网格,体现出 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控制力。这样的城市 街道,让人既觉得振奋和鼓舞,又自感 渺小和无助。
十八世纪中期巴黎的城市规划和改造,向人们展 现了城市道路系统新的典范。这种放射性的道 路系统布局,体现了一种向外无限扩张的理想
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商贸往来做出了难 以估量的伟大贡献。
街道是城市商业贸易和商品生产的重要场所,开 放的、多样的城市生活广泛分布在街道上,街 道在城市景观和市民物质精神生活等方面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各种街道、巷路是城市空间组 织的重要部分,街道还反映了城市的空间形态 由“面”向“线状”的转变。此时,街道作为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空间和生活场所开始登上中 国古代城市的历史舞台。城市的特点也由封闭、 内向演化为外向和世俗,城市街道在这一过程 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秦代修筑的驰道和直道是我国古代筑路 史上的杰出成就。以驰道为干线形成的 道路交通网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全 国规模的道路交通网之一。这一伟大创 举,不仅对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推动 社会经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 世的陆路交通也有深远影响,近代许多 公路宗教都服务于君权,城市 形态主要表现严明的封建等级观念,从 未有过古希腊那般的市民民主社会,中 国传统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城 市空间很少出现,由里坊制向街巷制演 进的城市布局构成了传统城市的主要形 态。
从物质环境角度看,中世纪的城镇是美好的, 朴素而清洁的。
十四世纪开始,早期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 何学意图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由于城市 的发展,需要更为便捷的交通系统以适 应更快捷的四轮马车等交通工具,同时 由于军事上的需要,运输火炮要求有直 且宽的街道。另外,文艺复兴运动中尚 古思想的影响,城市街道空间逐步的向 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风格演变。
汽车问世以后,人们开始修建主要供汽 车行驶,有一定技术标准和服务设施的 公路。中国在1907年修建了第一条长达 50公里的公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 起,世界各国竞相修建高速公路。高速 公路是具有4个或4个以上的车道,设有 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全部控制 出入,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管理设 施与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公路。
中、晚唐时开始出现夜市和坊内设店。 到了宋朝时,城市经济欣欣向荣,商业 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里坊终 被打破,古典市制废弃,取而代之的是 新的形制一一街巷制,城市也出现了街 市和临街商业建筑。
汉代在交通运输上的突出贡献是开辟了世界闻名的 “丝绸之路”。汉武帝两次派张赛(?一前114)出使西 域(3),打开了我国自甘肃、新疆通往中亚、西亚和欧 洲的陆路交通。后来,经过班超(32一102)的又一次出 使西域,丝绸之路就更为畅通了。这是古代沟通亚、 欧联结中国和罗马两大文明国家的国际大通道。
从秦始皇陵发掘出来的“铜车马”模型 来看,公元前221~210年,中国的道路 建设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当时的道路布 置井然、气度宏伟,影响远及日本。
秦始皇(前259一前210)二十六年(前221年), 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 次年(前220年),开始修建以京师咸阳为中心 的“驰道”。驰道是供帝王出巡时车马行驶的 道路,即御道。为了防止六国的反叛,巩固中 华民族的统一,修建了从咸阳至原战国六国国 都的六条驰道,并对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道路 加以整修和连接,形成了以驰道为骨干的四通 八达的道路交通 。
一、道路的起源与发展
道路是供行人和车辆通行的工程结构物。 它包括小路、畜力车路、公路、城市道 路、厂矿道路、园林道路及乡村道路等。
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 最省力的路径行走,结果被经常踩踏的 地方就形成了小路。
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 有了使用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 运道、驿道。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 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故尊称黄帝为 “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
在农业社会制度下,“井田制”观念深深 影响着古代城市规划,“棋盘式”成为 典型的古代城市格局。假如地形允许的 话,古代都城基本都是按照整齐规则的 传统模式来规划的。自秦汉开始,城市 实施“里坊制度”,城市居民不允许对 着街道开门开店,“街道”的意义仅是 让人、车通行或提供庆典活动的单一空 间,这说明了早期中国传统城市中无 “街”的事实。
早期的希腊城邦,其平面布置,是基于希 腊人对城市的自然地貌所表现的神话特 质的理解而建立的。城市规划追求城市 与自然地貌之间和谐的对应关系,多是 自然的有机形式,不强调人为的几何秩 序,而强调行为场所中所要求的视觉与 空间关系及城市所象征的神圣地位。
罗马帝国时代所建立的殖民城邦的城市, 都采用了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