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稳根(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尽管是农家孩子,但凭借不懈的勤奋努力,他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考取了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学的是材料学专业。
他那时是茅塘镇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生之一。
据说,当时镇里还为此庆祝了一番。
1983年,梁稳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兵器工业部下属的湖南洪源机械厂,两年后就升任该厂体改委副主任(副处长级)。
后来,他放弃了铁饭碗下海创业。
关于他下海的原因,很多媒体说他是“向往万元户生活”。
但据记者对梁稳根老友施先生的采访了解,真正的原因其实是:洪源机械厂属于军工系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效益非常差,为了生存,梁稳根不得不下海创业。
梁稳根当时对厂里说:“如果下海失败了,我就回老家当教书先生去。
”在创业之初的1986年,梁稳根曾经尝试着做贩羊的生意,因为听说当时卖一只羊就能赚20块钱。
可当他从常德等地进了大批的羊之后才发觉,原来该消息过时了,最后钱都打了水漂。
后来他又干过卖白酒、倒腾玻璃纤维等产品的事,但也都是赔得一塌糊涂。
然而,梁稳根并没有因此去当“教书先生”,反而在商海里越游越有兴趣。
他认为,虽然自己赔了钱,但碰到了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三个好兄弟,大家表示成败与否都不离不弃。
这在后来被看成是梁稳根三一团队的雏形。
如今,有很多人说梁稳根的成功很偶然,但他的好友施先生却对记者说:“梁稳根是一个很勤奋、很会抓机会的人,他敏锐地把握住了前20年国家大兴土木的机会。
”在几次创业失败后,梁稳根开始分析失败的原因,他认为主要失败在产品方面。
因此,他决定投产一种市场上缺乏的有色金属焊接材料。
于是,梁稳根号召其他三个兄弟一起回家借钱,4个人最后凑足了6万元,就大胆地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
当初厂子建在一个地下室里,条件极为简陋。
2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厂区已经成为三一集团员工的厂史教育基地。
当年,梁稳根等几个人,每天钻到地下室,钻研实验配方,进行工艺改造。
经过数百次的努力,他们终于生产出了一种叫做“105铜基焊料”的产品。
然而,匆匆生产出的新产品,却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结果被全部退货。
梁稳根终于明白,靠眼下的几个“外行”,根本不可能成功。
于是,他回到大学,恳请自己的老师翟登科帮忙。
看着自己的学生如此执着,翟登科也加入了这个研发团队。
最终,改良版的105铜基焊料成功问世。
靠这个产品,他们的第一笔货款就挣了8000元。
大家欣喜若狂,抱在一起激动得落下泪水。
有了钱,梁稳根瞄上了各地大兴土木搞基建这个大市场。
他拿出所有资金投身重工业制造领域,他说:“基础建设我们虽然不懂,但基建行业的设备我们还是懂的。
”对于这段历史,现在也有两种不同的解读版本。
一种说法是梁稳根也曾尝试过电子等其他领域,重工业只是其中一次试水;另一种说法是他一直以“产业报国”为理想,渴望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局面。
然而,不管怎么说,梁稳根这一步走对了。
他的小厂在1989年实现了千万元的收入。
1991年,梁稳根的企业正式改名为“三一集团”,并邀请职业经理人向文波加入管理团队。
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像当年请自己老师一样到处请专家加入三一。
其中很多还是外国专家。
在高手帮助下,当年三一产值就突破了亿元。
在之后的10年里,三一集团以年利润50%的增长率飞速发展。
2、李彦宏(百度CEO)李彦宏,1968年11月17日出生在山西小城阳泉,高中时就参加过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学的是“情报学”,现在叫信息管理,当时学得很苦闷,但却从此与信息检索结缘。
1991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录用了李彦宏,过了三年,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而且论文也写得很精彩的李彦宏却决定放弃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因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热爱的不是学术研究,而是做实用的产品。
1996年,李彦宏开始专注探索搜索引擎产业,其有关网页质量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如何结合的研究,最终获得美国专利。
借此,李彦宏从道琼斯跳槽到INFOSEEK公司,这是当时全球最棒的搜索公司。
虽然薪水一流,但李彦宏逐渐开始渴望更大的发展空间,而INFOSEEK在被收购后的一系列决策与他的从业理想发生激烈冲突。
1998年,李彦宏决定放弃数十万股期权回国创业,19 99年年底,他与好友徐勇回到北京。
2000年1月1日,百度公司成立,公司名称取自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
百度随后在中国互联网大潮中苦苦挣扎多年,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价一飞冲天,百度成为22家中国概念股中的明星,李彦宏则成为目前(2009年)中国互联网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
3、许家印(恒大地产董事长)1958年,许家印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
幼年的许家印,母亲早逝,家境十分贫寒,依靠父亲节衣缩食供他念书,常常面临辍学的窘境。
印象中最刻骨铭心的是自己经常带馒头到学校上课,可不到三天馒头便长了毛。
生活的艰辛没有使许家印放弃求学的信念,反而坚定了他“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
在亲友的扶助下,许家印发奋读书,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汉钢铁学院,终于学有所成。
1982年许家印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公司工作。
在工厂的10年,从小技术员做起,历任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并获得冶金部颁发的高级经济师职称。
1992年他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深圳,自己做了将近20份简历,每份简历有30多页,东奔西跑3个月,却石沉大海。
后来许家印重新做了10余份只有两页的简历,这招果然奏效,很快就有好几家公司的老总约他面试。
许家印在几家大公司的盛情邀请下,最终和一家连锁商店的老总签了约,“看中了它的发展前景和可提供锻炼自己的舞台以及老板的才智和胆略”,当谈到此时,许家印对这位老板的深情难以言表。
就这样,他从一家商店的业务员做起,靠着踏实、肯学又勇于开拓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他很快成为这家公司的办公室主任。
其果断、大气的作风也为老板所赏识,并和老板成为了要好的朋友。
到了1995年底,已是这家公司总经理的许家印,面临人生最大的一次机遇。
老板派他进军广东的房地产业。
洞察力极强的他意识到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会带动当地房地产行业的红火,胸怀大志的他决意在地产界打拼一番。
许家印立即收拾好行李,带着公司的委托和老板的信任去了广州。
许家印开始了他为老板的第二次创业,创业的艰辛难以想象,一个司机,一个出纳,一个业务员,一个只有3个员工的公司成立了。
没有办公费用,他就找朋友借了10万元。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就在郊区租了一间民房办公。
公司没有资金、项目,他们就四处打广告,找客户,经过不到3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找银行贷到了2000万元的启动资金。
经过不到一年半的努力,这家房地产公司已成为广州地产界小有名气、初具规模的地产公司。
他个人也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996年许家印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业时,他的确是白手起家,带着原来公司的七八个人创立了恒大实业集团公司。
资金不多,但许家印却可以凭着在这之前十多年间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打造誉称中国第一个楼盘的广州金碧花园,并借此一举成名,成为“中国著名城镇化社区50佳”名盘。
1998年6月23日,广州市政府举行中心城区的首次土地拍卖会。
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恒大集团以1.34亿元的价格拿到了海珠区南州路的农药厂地块,楼面地价仅686元/平方米,土地出让金可在1年内分期缴付。
正是这块当时无人愿要的农药厂地块成就了许家印。
许家印在这块地上开发的金碧花园以2500元/平方米的价格开卖。
由于价格低,金碧花园成为当年海珠区销售最好的楼盘之一。
有业界人士保守估计,一个金碧花园让许家印有了五六亿的进账。
这也是他的第一桶金。
他还创下了包括金碧花园、金碧华府、金碧御水山庄、金碧湾等13个楼盘同期开发的惊人纪录,创下了房地产开发的奇迹。
1999年许家印的恒大集团位居广州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30强第七名,完成这一切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4、张近东(苏宁电器董事长)回眸张近东15年的创富历程,始终离不开一个“快”字。
1984年,张近东走出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进入一家南京鼓楼区属企业。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出现一股“下海”潮流。
年轻的张近东也在此时跃跃欲试。
张近东利用工作之余承揽了一些空调安装工程,为自己创业攒到了10万元资本。
当时最热门也最赚钱的商品是家用电器,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供不应求。
但张近东却没凑这个热闹,在冷静思考了几天后,他做出了令周围许多人惊讶的选择:专营那时还属于“奢侈品”的空调。
1990年12月,27岁的张近东,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辞去了固定工作,在远离闹市的南京宁海路上租下一个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门面,成立了一家专营空调批发的小公司———苏宁交家电,开始了个人和苏宁电器的创业历程。
谁也不会想到,十几年后,从这家并不起眼的“小门面”竟驶出一艘中国屈指可数的家电连锁业“航母”——苏宁电器,而其掌舵人张近东则成为“中国连锁风云人物”。
富有前瞻性的第一步奠定了张近东事业的基础。
当时正处于空调销售的暴利时代。
张近东下海第一年就做到了6000万元,纯挣1000万了。
此时的张近东年仅28岁。
在当时南京国有大商场眼中,民营企业苏宁无疑是半路杀入空调业的“程咬金”。
1993年,“八大商场”联合发动空调大战向苏宁发难,宣称将统一采购统一降价,如果哪家空调厂商供货给苏宁,他们将全面封杀该品牌。
这场商战是中国家电业第一次在卖方市场下出现的“价格战”,不过苏宁反而一战成名,凭借平价优势当年空调销售额达到3亿元,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空调经销商,最终成为这场大战的赢家。
但好景不长,1995年以后,中国家电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状况,许多制造商直接渗透零售市场。
为此,张近东逐渐缩减批发业务,开始自建零售终端,卖家电也从单一空调逐步增加到综合电器。
1996年,苏宁进入扬州市场,标志其开始走出南京探索家电连锁之路。
2000年对于苏宁电器是个转折年。
这一年苏宁停止开设单一空调专卖店,全面转型大型综合电器卖场,并喊出“3年要在全国开设1500家店”的连锁进军口号。
苏宁南京新街口店位于苏宁电器大厦内,该大厦位于南京最大商圈新街口商圈中心,属“黄金建筑”。
大厦落成之初就有人劝张近东把这栋楼出租,一年至少可以净赚3000万元,但张近东却坚定地表示:“哪怕亏4000万,苏宁也要做家电卖场”。
时间证明了张近东的正确选择,苏宁的全国连锁体系也在快速扩张:2001年平均40天开一家店,2002年平均20天开一家店,2003年平均7天开一家店,2004年平均5天就开一家新店,而今年前4个月,苏宁平均2天就开一家店。
张近东当初准备亏4000万元开的南京新街口店,如今已成为全国家电销售第一店,一年销售额达10亿元。
5、杨国强(碧桂园董事长)发迹于92年的杨国强,趁内地房产热,与几名农民在顺德碧江及桂山交界,兴建400 0套别墅,名为“碧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