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隧道工程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

浅谈隧道工程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

浅谈隧道工程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
1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概述
动态设计,是指将设计划分为两个阶段:预设计和修正设计。

其中,预设计用于对工程施工进行指导,通常参照工程类比套图,
其决策具有较强的模糊性;修正设计是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基于暴
露的相关地质状况和各类实际情况变化,对预设计实施科学修正和
有效完善。

信息化施工,是指施工单位遵循工程设计各项要求制定
工程施工和监测的具体方案并予以实施,以监测结果为依据,对施
工方案和相关工艺进行及时调整和科学优化,并根据信息反馈对设
计进行科学修正和合理变更。

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二者具有相辅
相成的紧密关系,其具体流程如下:对工程进行预设计→对工程开
展施工检验→对工程地质进行判别→获取工程监测信息→实施修正
设计→开展施工检验。

2隧道工程的动态设计
2.1隧道支护结构调整
隧道支护结构调整是隧道工程动态设计的常见内容,要遵循经
济性和安全性原则。

在施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地质、围岩等因素,对隧道支护结构进行调整。

若地质、围岩出现变化,例如隧道工程
勘查设计相应文件描述地质围岩为Ⅳ级,但现场判别地质围岩为Ⅴ级,则需对支护结构作出调整。

若地质围岩未发生变化,应根据监
测信息对支护做适当调整。

若支护出现较大变形,需增强支护;若
支护未变形或者变形较小,可减少支护。

若因施工原因导致未能按
照图纸施工,也需对支护结构进行调整。

对隧道支护结构进行调整,通常需改变支护结构的厚度和强度,调整格栅钢架的尺寸、间距等,或者调整锚杆的设置。

此外,还能通过增减钢筋来调整支护的厚度
和强度。

2.2隧道涌水量计算
隧道涌水量计算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地下水动力法采
用非完整井的柯斯嘉科夫公式:式(1)中:Q表示预测涌水量
(m3/d);a表示入渗系数;H表示隧道路肩算起的含水层厚度(m);R表示隧道排水影响宽度(m);B表示隧道通过含水层的长度(m);
r表示隧道半宽度;k表示围岩渗透系数(m/s)。

采用佐藤邦明非稳
定流公式:式(2)~(3)中:q0表示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单位
长度可能最大涌水量(m3•s-1•m-1);k表示围岩渗透
系数(m/s);m为洞身横断面换算成等价圆时的换算系数,一般取
0.86;h2表示静止水位至洞身横断面等价圆中心的距离(m);r0表
示等价圆半径(m);hc表示洞顶上部静止水位至洞底下部隔水层距离,即含水体厚度(m);B表示隧道通过含水层的长度(m)。

(2)
降水入渗系数法降水入渗系数法计算公式为:式(4)中:Q表示计
算涌水量(m3/d);a表示入渗系数;ω表示年降水量(mm/a);A
表示隧道集水面积(km2)。

2.3隧道长度及断面尺寸
预设计通常以地形、地质为依据来确定隧道长度,并综合考虑
结构受力等因素来确定隧道断面尺寸。

若地形、地质等相关条件不
符合设计要求,可调整隧道长度,甚至对洞门型式进行调整。

通常
无需调整隧道断面内轮廓尺寸,而主要对开挖以及初期支护的尺寸
进行调整,例如对预留变形量和施工预留量进行调整。

隧洞中应设
置车行横洞。

车行横洞断面可设计为直墙断面。

例如,某隧道工程
为方便车辆驶入车行横洞,将车行横洞轴线与主洞轴线夹角设置为60°,建筑限界净宽为4.50m,净高为5.0m。

2.4施工方法选择
隧道施工方法主要有全断面法、眼镜法、台阶法、CRD法、中
洞法以及CD法等。

通常,要综合考虑地质围岩、隧道断面等因素来
选择施工方法。

选择施工方法时,首先要注重施工安全,同时考虑
施工的便捷性。

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施工成本或者提高施工便捷性,会改变施工方法。

对工法的改变要基于隧道工程的实际状况,避免
安全隐患,降低施工风险。

例如,为加快隧道施工速度,采用台阶
法开展大跨度隧道施工,并推广V级围岩施工法。

台阶法便于实施
机械化施工,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但在实际应用中还要考虑其适
用性。

台阶法不适用于浅埋、断面较大、地质状况相对较差的隧道。

若不考虑隧道实际状况,盲目采用台阶法,极易导致隧道变形,甚
至引发隧道坍塌。

要有序改变施工方法,不能突变。

例如,不能直
接将眼镜法改变为台阶法,可基于CD法验证,确保可行时,再逐步
过渡为台阶法。

若围岩缺乏稳定性且存在较大变形,宜将台阶法变
为CD法,或将CD法变为眼镜法等。

2.5辅助工程措施
辅助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两类:(1)地层稳定措施,包括地表加
固以及各类超前支护,如管棚、锚杆、小导管注浆等;(2)涌水处
理措施,包括降水、超前排水以及注浆止水等。

在实际施工中,要
根据隧道工程的地质状况来选择辅助工程措施,例如:对于破碎围岩,应适当增加锚杆支护;对于破碎岩体或者松散地层,应设置超
前小导管支护。

3隧道工程的信息化施工
3.1地质状况
对隧道工程实施信息化施工,要加强对地质状况的监测,并将
地质状况变化作为依据,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施工措施。

例如,
隧道工程掌子面在发生塌方前,会有如下预兆:超前探孔发现隧道
拱顶以上或者前方围岩变得软弱破碎,掌子面大量出水,掌子面出
水逐渐浑浊等。

地质信息对于隧道工程动态设计以及信息化施工非
常重要,为隧道工程修正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保障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

地质信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超前预报信息,
一类是实时记录信息。

前者主要通过地质调查法、超前导坑预报法、物探法以及超前钻探法等获取。

后者主要是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对
掌子面地质状况进行实时观察和详细记录。

3.2变形监测
隧道工程信息化施工要强化变形监测,以保障施工安全。

变形
监测的常见项目包括地表沉降、支护沉降、建筑物沉降等。

地下工
程坍塌一般有如下预兆:围岩开裂、围岩错动、沉降加剧、收敛变
形加剧等。

变形监测可发现此类预兆并及时发出报警。

不能仅靠仪
器实施变形监测,还要充分发挥人员作用,例如对隧道开挖支护进
行观察和记录。

仪器能对微小变化进行清晰显示,而肉眼目测则具
有较强的直观性。

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避险措施。

另外,施工单位要科学分析沉降变形以及收敛变形相关数据,把握
变形发展趋势,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3.3考虑施工需求
隧道工程设计方通常会考虑建设方的各项要求,但在建设体制
以及合同管理等因素影响下,施工需求通常难以纳入隧道工程合同中,设计方通常不予认可。

这就导致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极易发
生脱节。

为此,要深入分析隧道工程的具体特点,采取最优的施工
技术。

同时,要将信息反馈纳入隧道工程设计中,促进隧道设计、
施工的良好融合,有效保障隧道工程施工安全。

例如,受前期误工影响,施工方增设施工通道、斜井等;基于施工误差,对预留量进行改变;基于施工组织需要,对施工顺序进行改变等。

要将此类临时工程纳入信息反馈中,为隧道工程设计方提供完整信息。

4结语
综上所述,隧道工程中强化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能有效保障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避免各类施工事故,提高隧道工程的投资效益和综合效益。

隧道工程动态设计,要注重隧道支护结构调整、隧道涌水量计算、隧道长度及断面尺寸的确定、施工方法的选择、辅助工程措施的选用等内容;隧道工程信息化施工要注重地质状况、变形监测以及施工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