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简答题汇总(20200501074210)

《生态学》简答题汇总(20200501074210)

系。海镜又名海月。小蟹即豆蟹。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饿了, 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豆蟹不能独立生活。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 也无大的害处。 三、共生 ,也有学者把共生称之为互利 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 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 较 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 生活。 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 以吞食病灶组织和 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 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有些单细胞的藻类、 细菌生活在原生动物的细胞内,并有物质交流,这属于胞内共生。共生是一种更加密切的、 结合比较牢固的种间合作关系。 四、寄生
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 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
20、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2013 年 1 月 生态学 海南大学 2010 级农业资源与环境 林罗添骥
答: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
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
越大。 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 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
1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
2013 年 1 月 生态学 海南大学 2010 级农业资源与环境 林罗添骥
答:( 1)先由绿色植物把太阳光能变成植物体内的生物能(化学能)

(2)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网把能量逐级传递下去。
(3)能量在每一营养级都有呼吸消耗,而且,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也不可能全部转化到下一
1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 12、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 13、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14、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 15、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 16、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17、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18、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9、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20、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营养级中,因此,能流越来越细。
12、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 答:( 1)按演替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②长期演替;③快速演替。
(2)按演替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②次生演替。 (3)按基质性质:①水生演替;②旱生演替。 (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②外因性演替。
13、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答:( 1)物种迁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迁移。 (2)定居:生物在新地区能正常生长繁殖。 (3)竞争:生物密集,种间产生竞争,竞争成功者留下,失败者退出,竞争成功者各自占
18、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它不仅影响每
个生物的生存, 而且还把各个生物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 决定着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生物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
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寄生作用、偏利作用、偏害作用、
6、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答:( 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 ( 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 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 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 ( 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
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 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 ( 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 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
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
共栖 共生 寄生 捕食 竞争等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 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 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 但彼此分开后, 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
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如寄居蟹和海葵。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
栖所、 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例如, 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体, 以大食小。捕食也是一种种间的对抗性相互关系。 六、竞争 指两种共居一起, 为争夺有限的营养、 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竞争的 结果, 或对竞争双方都有抑制作用, 大多数的情况是对一方有利, 另一方被淘汰, 一方替代 另一方。例如, 看麦娘的天然群落中,狐茅不能生长,因为它被看麦娘的快速生长和遮荫所 抑制,竞争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种间对抗性相互关系。 3、K-对策者生物与 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
有独特生态位,群落形成。
14、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 答:(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
系。( 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 (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15、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 答:( 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2)生物多样性 :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 :起源于中欧 ,是 80 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近年来 新兴研究热点。
,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⑶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 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5、请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 , 答⑴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 ⑵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
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⑷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有限。⑸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答:年龄锥体图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
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不同年龄
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
3 个基本类型:
⑴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⑵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和老、 中、幼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种群之间。 出生率和死亡率
竞争作用、 他感作用等方
面。动物和动物之间,除了互相产生不利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之外,还有偏害、寄生、互利等
相互作用方式。 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除了植食作用以外, 还表现有原始合作、 偏利作用和
互利共生作用等。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9、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答: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 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 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 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 系。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生。生物界的寄生现象十分普遍。在寄生关系中,一般寄生物 为小个体,寄主为大个体,以小食大。而且大都为一方受益,一方受害,甚至引起寄主患病 或死亡。同时寄生双方又互为条件, 相互制约,共同进化。寄生是生物种间的一种对抗性的 相互关系。 五、捕食
2013 年 1 月 生态学 海南大学 2010 级农业资源与环境 林罗添骥
《生态学》简答题
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别
3、K-对策者生物与 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
4、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包括哪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各代表什么含义? 5、请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 6、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7、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 8、简述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9、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10、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21、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22、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23、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 :1)全球变化 :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
,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 ,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
环境的变化 ,就是当今科学界 ,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气候 死亡 存活 数量 种内、种间竞争
选择倾向
寿命
r- 选择
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 具灾变性,无规律 非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低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
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
多变,通常不紧张 ⑴发育快 ⑵增长力高 ⑶提高生育 ⑷体型小 ⑸一次繁殖
短,通常少于一年
K-选择
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比较有规律 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高 时间上稳定
通常临近 K 值
经常保持紧张 ⑴发育缓慢 ⑵竞争力高 ⑶延迟生育 ⑷体型大 ⑸多次繁殖
长,通常大于一年
2013 年 1 月 生态学 海南大学 2010 级农业资源与环境 林罗添骥
最终结果
高繁殖力
高存活力
4、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 包括哪三种类型, 各个类型各代表什么含义?
物的水分平衡。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
3 个方面。
21、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 以下, 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
( 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 ( 3)种类多样性
16、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答:(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 ( 2)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 ( 3)种内和
种间关系的改变。 (4 )环境条件的变化。 ( 5)人类活动。
17、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答: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