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学情调研报告——南宁市青秀区莫村小学研究团队研究理论支撑:《2011年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课标在第二学段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标准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认识长方体的展开图。
学生学情分析:本次我校用来研讨上课的班级是五(1)班,这个班共有学生人,其中女生人。
本班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是:学生的整体情况还是比较好,上课能积极主动发言。
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思维敏捷,学习主动,上课注意力集中,善于表达,乐于探索,能较好地与他人合作学习,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并能熟练运用。
有少部分学生智力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对于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不能理解消化,课上所学内容很容易遗忘,缺乏生活实践。
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想法,学习相对比较被动,缺乏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但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本次的课例研究,我们设计了以下的学前测试卷:○1你都了解长方体的哪些知识?请你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长方体?○2如果用小棒、长方形组装下图中的一个长方体,需要()长方形,()根小棒。
教学内容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第一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习。
长方体、正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教材由主题图引入,先呈现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试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为进一步研究特征做准备;接着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认识长方体,例1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例2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搭一个长方体的框架,了解长方体12条棱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为了上好本次内容,为以后学生学习表面积和体积打下扎实的基础,经过团队充分研究备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长方体模型及框架,生:长方体物体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课件上的一个点)生:一个点师:很多个这样的点又组成了什么?(出示课件上的一条线段)生:一条线段师:如果把这样的四条线段首尾连接,可以围成什么图形?(出示一个长方形)生:长方形师:同学们还记得长方形的边具有什么特点吗?生:对边平行且相等师:长方形有几个面?生:一个师:我们把只有一个面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如果把一些长方形围起来,你们认为可以得到什么图形?引导学生由六个长方形围起来的就是长方体,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只有三个面呢?(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每次只能最多看到三个面)接着出示长方体的透视图,给学生建立立体感我们发现长方体是一个很有趣的图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二、探究新知。
1.介绍面、棱和顶点三个概念。
师:关于长方体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生1:长方体有6各面。
生2:每个面的形状是长方形。
生3:有很多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的提到了面,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面。
(课件演示)像长方体的这个区域就是长方体的面。
你还看见了这个长方体的哪些面?生:还有上面和右边的两个面。
师:对啊,像这些区域都是长方体的面师:像上面和前面这两个面相交所形成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棱,你还看见哪些棱?生:上面和右面相交所形成的棱,还有前面和右面相交所形成的棱。
师:我们把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师: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板书:面、棱、顶点) 活动:师:昨天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位同学都要从家里面带来你认为是长方体的物品。
同学们都带来了吗?逐一提问,看他们都带来了什么。
2.观察比较,认识面的特征。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盒子,我们一起来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
观察的同时并思考表格中的问题。
顶棱学生同桌合作观察,汇报交流。
生1:我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我是按照上下一对面,左右一对面,前后一对面来数的。
生2:我是按照先数下面,再数四周四个面,再加上上面这样数的,也是六个面。
师:同学们数的不仅准确,还非常注意数的顺序,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板书:6个面)生: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用实物向大家展示)师:没错。
(板书:6个长方形)师:大家手里的长方体有不同的情况吗?生:我的长方体盒子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确实如此,有些特殊的长方体中可能有两个正方形的面。
还有不同的地方吗?生:这个特殊的长方体除了两个正方形外,其中四个面都是完全的相同的。
师:是啊,这就是特殊的长方体。
那么,长方体哪些面是相同的?生: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
师:哪些是相对的面?生: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它们都是相对的面。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
(课件演示相对的两个面重合的过程,并板书:相对面完全相同)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那么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呢?我们接着来研究。
3.实践操作,认识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观察,用小棒搭一个长方体,并思考表格中的问题。
学生同桌合作搭,汇报交流。
师:谁先来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生1:长方体有12条棱,我是先数底面有4条棱,还有四条竖直的棱,上面也有4条棱,一共12条棱。
生2:我是先数左边的面有4条棱,右边也有4条棱,还有横着的4条棱,一共12条。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注意了数的顺序,表达地也非常清楚。
那么这些棱中哪些是相等的呢?生:我发现这些棱的长度相等的。
(边说边指)师:谁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生: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相对”这个词用的真好,那么还有哪些棱是相对的?请指一指。
(学生指出)师:那么关于顶点你们是怎么数的?生1:我先数上面4个顶点,再数下面4个。
生2:我先数前面4个顶点,再数后面4个。
师:非常有条理。
师:那么对长方体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生: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不仅相等,而且还是平行的。
师:说的真好,你不仅分析出了相对的棱在数量上的关系,还发现了它们的位置关系。
生:我发现从一个顶点处有3条棱。
师:真了不起,你把顶点和棱都联系起来了。
现在就请同学们再互相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吧。
(学生互相说说,加深整体印象)4.认识长、宽、高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长方体从一个顶点出发有3条棱。
现在屏幕上也有从一个顶点出发的3条棱,那么我们能确定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吗?生:能,我们可以根据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把其它的棱都补出来。
师:说得真好。
(课件依次演示)也就是说只要确定了长方体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的长度,整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就被确定下来了。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一般地,把我们底面较长的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把底面较短的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宽,竖直方向的棱的长度叫做高。
(课件依次演示)你能说说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课件出示)生: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高是。
厘米。
师:学得真不错。
那如果把这个长方体的位置像这样变化一下,你还能指出它的长、宽、高吗?生:现在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高是。
厘米。
师,没错。
那么通过刚才这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可能会随着长方体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三、应用拓展师:刚才同学们都对长方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我们来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你能从下面的八个面中选六个面来围成右边的长方体吗?(2)要用铁丝围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几厘米的铁丝?师:如果要用铁丝围一个这样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铁丝呢?生1:可以把所有的棱加起来。
生2: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所以可以这样算,4×(4+2+3)=36(cm)。
生3:也可以这样算,4×4+4×2+4×3=36(cm)师:理解的真不错。
四、收获质疑师: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疑惑?)教学准备:1、要求每位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盒子,并在上课时带来。
2、教师准备好小棒,长方体框架。
3、印好前测卷和后测卷。
附后测卷:○1、长方体有()条棱,()个长,()个宽,()个高。
○2、说说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3、一个长方体长1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它上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和它相对的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做这样一个长方体需要()厘米铁丝。
○4、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共需铁丝64分米,从这个长方体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长之和是()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