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及其理论上的贡献;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及代表人物的军事思想。

了解古代军事思想中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产生的特殊国内外环境。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发展的四个阶段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部代表性兵书-《孙子兵法》二、中国近代军事思想1.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形成与发展2.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特点3.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军事思想要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夏朝至鸦片战争期间(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中国古代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哲学等,是当时人们对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夏、商、西周时期——萌芽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3.秦至五代时期——发展时期4.宋代至鸦片战争时期——成熟时期▪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在以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易经》《尚书》、《诗经、》中都有些片段、零星的军事思想论述。

▪夏、商、西周时期,车战的主要作战力量是车上的甲士三人,车左(一车之长)主射箭,中间一人为御者,车右手拿戈、矛、戟等长兵器作战。

在自己一方各战车之间的隙缝中,是与各车上的甲士配合作战的步兵,由平民或奴隶来担任。

他们的数量多少不一,平时也担负杂役工作。

典型的一乘战车示意图夏、商、西周时期,在以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基础上天命观在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表现在:一是用占卜的方式来决定是否采取战争行动。

占卜有两种结果:吉、凶,前者暗示可以采取军事行动,后者则相反。

二是在讨伐敌人前的誓师大会上,国君会以上帝、上天的名义去讨伐。

如《尚书•汤誓》中有“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不是区区我敢于犯上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下了许多罪行,天帝命令我去诛杀他。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夏桀有罪,而我畏惧天帝,不敢不去征伐。

)在《尚书•泰誓》与《尚书•牧誓》中,记载了周武王对商纣王罪行的揭露,周武王还号召属下奉天帝的名义去征伐不得人心的商纣王,替天行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成周势力衰弱,仅成为名义上的“共主”。

统治秩序“礼崩乐坏”,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各诸候国间相互攻伐,战争次数增加,战争规模增大。

在战争的土壤中,诞生了不少杰出的将领,兵家成为当时“诸子百家”中重要一派。

在战争经验的基础上,不少军事家著书立说,于是出现了《孙子兵法》《尉缭子》、《六韬》等著名兵书。

春秋战国的军事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跳出了天命观的桎梏,已经能较为理智地去对待战争。

在战争中,突破了“仁义用兵”的樊篱,认识到“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在达成胜利的取向上,强调用和平、外交、智谋手段;强调战争中政治、道义上的胜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强调慎战。

秦汉至五代时期(公元前221年-960年)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秦始皇对兵书的或毁或禁,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之不准民间收藏兵书,兵家地位下降,兵书数量下降。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兵书主要有:汉初的《黄石公三略》,唐代时期的《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等。

魏晋南北朝时的重甲骑兵秦始皇会元前221年统一中国,随之有封建社会中的“汉唐盛世”,政治、经济、文化及战争的发展,使军事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

这一阶段中,多兵种大规模大集团配合作战,其中,骑兵的作用比较突出。

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谋略与决策,以及作战指挥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宋朝至鸦片战争时期(960年-1840年)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

北宋初期,军事技术有了重大发展,火药、指南针开始用于战争。

北宋总结古今兵法,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兵书汇编《武经总要》。

宋神宗元丰年间,又将《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汇编为《武经七书》,对以后的军事学和战争实践都有较大的影响。

元朝时,火武器发展迅速,出现了管型火武器——铳,水军、步兵、骑兵相结合作战,促进了战略战术的发展。

明代至清代前期,一方面出现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消极防御作战思想;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如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茅元仪编纂的军事百科全书性的著作《武备志》。

但由于清代作战方式仍偏重骑兵作战方式,火兵器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无法与西方的坚船利炮相抗衡。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近代军事思想时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兹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战争指导思想、治军理论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下:1.战争的性质和作用2.战争的指导思想3.治军理论以下兵书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阐明了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尉缭子》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据此,《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策略,即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尉缭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观点,即: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司马法》更进一步指出:“政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一、先发制人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占有了主动。

正如《尉缭子》所言:“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

二、速战速决孙武曾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胜,不贵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赢得了速度上的优势,主动出击迂回阿登山脉,突破了英法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在短时间迫使强大的法国投降。

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三、力争主动《鬼谷子》说:“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主动权是军队行动的命脉,历代军事家无不主张争取战场主动权。

春秋时期,多国争霸日盛。

发生在晋楚两国间的城濮之战,以晋国胜利而结束。

晋胜楚败的一个重大原因则晋军在战略、战术上力争主动,占尽先机,从而赢取了战争。

战争一开始,晋右军胥臣部将虎皮蒙在战马上,此举使楚下军惊恐失措,纷纷败退;接着,晋左军佯做后退,并将事先伐好的树枝绑在战车尾部,尘土飞扬,使楚上军误以为晋军已经溃不成军,楚军于是放松警惕,全力追赶。

在这种情况下,晋中军切断楚上军归路,同时,假装溃败的晋左军转身回击。

在晋军围歼下,楚上军几乎全军覆灭。

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四、集中兵力《白豪子》指出:“兵之贵合也。

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心坚。

”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集中兵力。

五、出其不意孙武认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1941年12月7日,日军海军偷袭美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在珍珠港事件的胜利,就得益于战争之前各方面的“出其不意”。

首先是外交策略上日本假意和美国进行外交谈判,使美国放松警惕;其次在攻击时间的选择上,12月7日正是美海军士兵的休息时间,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六、奇正互变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同样是疑敌,战国时的孙膑用的是减灶法,而三国时的诸葛亮则采用了增灶法,殊途同归。

七、兵贵其和《准南子》提出:“良将之用座也,同其心,一其力”,把协同作战看作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八、先戒为宝古人认识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提倡居安思危,建立稳固的国防。

以色列由于其特殊的国防环境与国情,实行全民皆兵体制。

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部门以及地方上的各厂矿企业、医院、学校都制定有详细的动员计划,并落实到每个人、每辆车、每种物资。

这种做法,具有借鉴意义。

治军理论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将帅修养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很早就认识到将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选将的标准作为治军的主要着眼点。

孙武把选取将的标准归纳为“智”“信”“仁”“勇”“严”五字,即多谋善断,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定,明法审令。

《三略》认为贤将要具备十二能:清(廉洁)、静(镇静)、平(公平)、整(严整)、受谏(接受批评)、听讼(明辩事非)、纳人(任用人才)、采言(采纳意见)、知国俗(知敌国风俗)、图山川(研究山川形势)、表险滩(明了地形险阻)、制军权(掌握军队的指挥权)等。

将帅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国之军的胜败。

治军理论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以治为胜严明军纪是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坚决执行命令的,给予优厚的奖励;违抗或拒不执行命令的,要严厉制裁。

三、教戒为先加强军队训练,是治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首要的是教育训练。

平时注意教育训练,军队就会团结,就会有凝聚力。

其次,还要注意军队技战术训练。

如练耳目以辨旗鼓,练阵法以备作战等。

军队训练做好了,军队就会有坚强的作战意志,国家就会有巩固的国防,敌国就不敢轻易进犯了。

《孙子兵法》历经2500年而不衰,堪称东方的兵家圣典。

1.作者简介《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因齐国四姓田、鲍、栾、高争权内乱孙武出奔到吴国,以《孙子兵法》13篇受到了吴王阖闾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

之后的六年中,孙武指导吴军小股部队以游击战术,骚扰了楚军正规部队,达到了“疲楚”的战略目的。

《孙子兵法》历经2500年而不衰,堪称东方的兵家圣典。

1.作者简介公元前506年,吴军以迂为直,放弃逆长江而上的路线,挥军北向,从大别山直插楚军背部。

结果以3万之兵大败楚国20万大军,五战五捷,并攻取楚国都城郢。

接着,吴军打败齐军,使晋国屈服,奠定了吴国的霸业。

孙武曾屡次提醒吴王要防范南方的越国,但没有受到吴王的重视。

据专家研究,孙武后来挂冠而去,在富春(今富阳)有吴王封赐的采邑。

2.《孙子兵法》简介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战争频繁发生,军事斗争开始由夏、商、西周时期的蛮力作战转向军事智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