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折纸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折纸教案

《折纸》
教学模式介绍:
核心素养下的培养是需要正确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的,对于以往的课堂来说是一种全新
的转型。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是利用设计好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激发和推动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教材中内容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

在这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为主线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和支持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构建新知。

老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和学生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课程环节:
讲什么——为何讲——怎么讲——讲怎样
设计思路说明:
新课程注重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
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环节,我采用了“估
一估——折一折——议一议”的模式,通过自主尝试教师引导,知道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
位不一致,要想计算,必须先通分,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
算方法。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基础上,让学生去自主尝试异分母分
数减法的计算,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一、讲什么
1.教学内容: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又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自然地将视点指向新知。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则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学习的探索性,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情境呈现:在“折纸”的操作活动中,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星期日的安排”中,则重点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中,通过
解决不同形式数的比较,引出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2.内容解析:
《折纸》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一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

这些知识为本节
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将为本单元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及五年级下册的分数混合
运算、解决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

二、为何讲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2.目标解析: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2)方法与过程: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感受计算异分母加减法的必要性,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
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
三、怎样讲
(一)教学准备
科大讯飞“智慧课堂”,PowerPoint多媒体投影。

(二)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
识?
2.活动要求。

师:取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中的一张,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颜色,并在
小组内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
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作任何规定性的要求,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复习了分数意义,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根据分母的特点将加法算式分类,适当复习了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
法与算理,又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后继教学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鼓励其他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多让学生说,多给学生说的时间与空间,
进而调动大家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师:(指着算式1
2
+
1
4
)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不同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
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设计意图:教师没有很快就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质疑的机会让给了学生,让很多学生都来思考,到底谁对谁错,在无意中有效地调动和提醒了全体学生都来思考问题。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

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
法。

师: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与讨论比较好,
能够充分发表自己与别人不
同的想法。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又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
选择自己
喜欢的算法,自然地将视点指向新知。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安排,着重是组织学生借助折纸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教师在组织与时间安排上给学生提供充足观察、分析、思考、对比的时间,能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四、讲怎样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12 -1
4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在交流与反馈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明确方法。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 +58与910-1
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做题过程中有的学生出现了没有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师在小结时明确通分时最好是以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这样可以减少约分的麻烦,
而且不
容易出错是很有必要的。


板书设计:
折纸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
1+
4
1=
4
2+
4
1=
4
3能约分的要约分最简分数
(二)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解决总问题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以服务于生活。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教育。

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用线段图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
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课堂总结时,设计问题“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反思本次数学活动的收获,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