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范围石化企业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汇总讲解.

全国范围石化企业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汇总讲解.

全国范围石化企业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汇总讲解案例一:上海某石油化工公司炼油厂液化气爆炸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88年10月22日凌晨,上海某石油化工公司炼油厂小凉山球罐区发生液化气爆燃事故,死亡25人,烧伤17人,直接经济损失9.8万余元。

10月21日23时40分,该厂在三区14号球罐开阀放水,违反操作规程,没切换开关,阀门全部打开,致使液化气随水外溢达9.7吨,通过污水池扩散到罐区西墙外,与工棚明火相遇,在连续沉闷的爆炸声中,南北350米、东西250米的地带燃起熊熊大火。

毗邻球罐区的10多间简易工棚代为灰烬,围墙内建筑受到破坏,变压器、电缆、电讯仪表等严重损坏,变电室房顶开裂,一扇铁门飞出60多米远。

二、事故原因分析这是一起违章操作,纪律松驰,管理混乱,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引起的重大责任事故。

班长在接到门岗保安人员发现异常气味的报告后麻痹大意,保安队书记、保卫科、值班室等接到门岗电话后不及时处理,贻误了时机。

当班的7个工人中,3个拨葱做饭,后又有2人关门睡觉。

球罐区民工安炉灶,各级领导熟视无睹,无人制止。

案例二:某石化公司炼油厂储油罐爆炸起火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93年10月21日18时15分,南京某石化公司炼油厂油品分厂罐区发生爆炸,引起310号油罐燃烧,造成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39万元。

1993年10月21日13时许,某石化公司炼油厂油品分厂半成品车间工人黄某某在当班期间,发现310号油罐油面高度已达14.21米,接近警戒高度14.30米,黄马上向该厂总调度进行了报告,并向总调度请示310号油罐汽油调合量。

根据总调度的指示,黄某某进入罐区将油切换至304号油罐。

13时30分许,黄在给31O号油罐作汽油调合流程准备时,本应打开310号罐D400出口阀门,却误开了311号油罐D400出口阀门。

15时许,黄开启11A号泵欲对310号油罐进行自循环调合,由于错开了311号B400出口阀门,实际上此时310号油罐不是在自循环,而是将311号罐中的汽油抽入310号油罐。

15时40分,仪表工陈某某从计算机显示屏上发现310号油罐油面不断上升,随后计算机开始“高位报警”,陈当即让黄到罐区去核实一下310号罐的油面高度,黄却误认为是计算机不准确,没去核实也未采取其他措施。

16时,在交班时违反规定,没有在油罐现场进行交接班,也未核实油罐流程。

17时50分,310号油罐的汽油开始外冒,部分汽油挥发,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18时15分,江苏省洪泽县第二建筑公司工人吕某某驾驶手扶拖拉机路过罐区11号路时,排气管排出的火星遇空气中的爆炸混合气体发生起火爆炸,吕某某被当场烧死,当班工人被严重烧伤抢救无效死亡。

310号油罐当即燃烧,17小时后被扑灭。

二、事故原因分析黄某某对工作不负责任,误开阀门,造成311号油罐汽油窜至310号油罐,当计算机报警后,黄掉以轻心,没有进行现场核实,致使310号罐油满外溢,并且违反现场交接班制度、双点巡回检查制度,以致没能及时发现和制止错误的流程。

案例三:某石油管理局采油三场油气爆炸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84年12月10日11时44分,某石油管理局采油三场发生油气爆炸事故、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5.19万元。

当日上午,该场油泵房1、2、4、6号泵照常运行,当班两名工人坚守岗位。

大约在11时42分,化验工谭某跑到会议室(距油泵房40米远)喊叫“油泵房出事了,快去。

”正在午休的4人闻讯后立即向泵房跑去。

大约过了二、三分钟,油泵房突然爆炸起火,将6名工人当场炸死,另一名工人受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油站泵房全部摧毁,机水、汽油泵10台全被烧毁,还造成174口油井和9座中转计量泵站不同程度地中断生产,影响原油产量4930吨。

二、事故原因分析1.这起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大量油气在油压作用下自球型扫线阀门的阀体裂纹喷出,在短时间内形成达到爆炸极限的爆炸混合物,通明火而爆炸。

2.明火火源的问题,经调查分析有3种可能性:①电气火花。

油站泵房属于一级防火防爆单位,但泵房内电器除启动开关是防爆型外,电机、磁力开关(交流接触器)都是非防爆型,当泵房有大量油、气,电器设备产生电弧,引爆混合物。

②金属撞击火花。

扫线阀阀芯在系统中油区作用下(有17—21公斤压力),阀芯从有裂纹的阀体内飞出,撞击到泵体或金属管线上产生撞击火花。

③静电放电、扫线阀与输油管线之间没有安装静电泄漏设施案例四:某造纸厂锅炉爆炸事故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79年,某造纸厂一台最高许可工作压力为0.69兆帕的卧式双火筒锅炉,事故当日早晨6时升火点炉,在正常情况下,点火后两小时压力即可升到0.39兆帕,这天烧了3小时之久,汽压才升到0.24兆帕,此时司炉工已听到炉内有异常响声,但由于司炉工缺乏操作知识,不但不进行检查,反而继续加大火力,以致锅炉严重超压,一声巨响,炉胆和封头扳边连接部位被炸开920毫米长的裂口。

炉内强大汽浪从破口处猛烈冲出,将前方三道土坯墙,十间草房,九间瓦房推倒。

在此同时,炉膛内正在燃烧的炽热煤块、炉排、炉门也飞出50米外的房顶上,引起火灾,将附近一些车间厂房全部烧为灰烬,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整个炉体向后移动了500毫米。

事故造成死伤各1人,经济损失330000余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1)安全附件不全不灵锅炉未装安全阀,压力表的连通管堵塞,因此锅炉压力指示升不上来,而分汽缸上两个压力表也均失灵,不能回复零位,在无压力的情况下,一表指示为0.44兆帕,另一表指示为0.27兆帕。

压力表不能正确指示锅炉的真正压力导致锅炉超压发生爆炸。

案例五:西安市丰禾路加气站工人违章操作引起天然气泄漏引发爆炸(1)事故经过2006年7月6日早晨7时40分左右,西安市丰禾路一加气站突然发生爆炸,火焰翻腾着冲出设备房的屋顶。

事故中,一名加气站员工不幸身亡。

事发时,站内共有10名左右员工。

那名遇难员工当天值班,爆炸时他正在设备房内巡查。

(2)事故原因经西安市安监局危险品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处调查认定,爆炸是因加气站工作人员违章操作引起压缩机汽缸冲顶,破损口瞬间压力过大,进而引发了天然气自燃。

另外,发生爆炸的丰禾路加气站设备房内又加装了两间压缩机防爆房,“房子套房子”不利于天然气的排放,容易增加房内气体浓度。

(3)防范措施①天然气加气站储气设备间,采用开敞式或半开敞式厂房,有利于可燃气体扩散和通风。

②加强站内员工的安全教育,定期学习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操作案例六:制氢车间发生爆炸事故经过:2003年2月28日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能源中心制氧厂所属制氢车间10m3氢气储罐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发生爆炸。

爆炸后,除罐体基座水泥预制基础外,已无金属构件。

氢气储罐本体主要破裂成10块,碎片大部分飞离现场,所有残片分别散落在距爆炸中心方圆300m范围内;收集碎片46块。

根据爆炸目击事实、事故现场勘查结果以及事故调查过程中发现:管道压力表外壳爆裂、表内弹簧管锡焊封头爆熔、表壳内壁有烧灼痕迹及爆炸形成的碎片数量、飞出的距离、残片断口表现的特征等现象表明:此次爆炸不是物理性爆炸,而是化学性爆炸。

事故原因:氧气由氩纯化系统反窜进入氢气输送系统;氢气系统内部泄露或者由于电解槽氢氧两侧差压过大,导致氧气窜入氢气系统;系统开车前置换氢气储罐不彻底,致使滞留在储罐内的空气与氢气混合。

为可靠确定事故原因请专家亲临事故现场,经启动水电解制氢设备,检测发现1#制氢设备小室电压为负值,检验氢气系统排出的“氢气”实际为氧气,氧气系统排出的“氧气”实际为氢气。

同时在制氢装置电解槽接线端口对错接线得到进一步确认。

由此肯定:电解槽电极错接,致使运行时氢氧混合是导致本次氢气储罐化学性爆炸的直接原因。

经验教训:通过事故原因分析反省管理上存有缺陷,即制度未严格执行、确认和监督、检查,实际操作仍凭主观经验作业。

运行操作存在问题,即检测手段有缺陷;氢气系统中的管路、仪表及备品配件,使用前未进行脱脂等问题。

针对事故在管理和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分别采取了相应改进措施,即检修作业后严格执行确认制;制氢系统开车前要严格置换;针对在线连续分析进行手工比对检测等。

案例七:贵州兴化化工公司甲醇储罐爆炸燃烧事故一、事故经过2008年8月2日上午10时2分,贵州兴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储罐区一精甲醇储罐发生爆炸燃烧,引发该罐区内其他5个储罐相继发生爆炸燃烧。

该储罐区共有8个储罐,其中粗甲醇储罐2个(各为1000m3)、精甲醇储罐5个(3个为1000m3、2个为250m3)、杂醇油储罐1个250m3,事故造成5个精甲醇储罐和杂醇油储罐爆炸燃烧(爆炸燃烧的精甲醇约240t、杂醇油约30t)。

2个粗甲醇储罐未发生爆炸、泄漏。

事故造成在现场的施工人员3人死亡,2人受伤(其中1人严重烧伤),6个储罐被摧毁。

二、事故原因分析贵州兴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因进行甲醇罐惰性气体保护设施建设,委托湖北省宜都市昌业锅炉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进行储罐的二氧化碳管道安装工作(据调查该施工单位施工资质已过期)。

2008年7月30日,该安装公司在处于生产状况下的甲醇罐区违规将精甲醇c储罐顶部备用短接打开,与二氧化碳管道进行连接配管,管道另一端则延伸至罐外下部,造成罐体内部通过管道与大气直接连通,致使空气进入罐内,与甲醇蒸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8月2日上午,因气温较高,罐内爆炸性混合气体通过配管外泄,使罐内、管道及管口区域充斥爆炸性混合气体,由于精甲醇c罐旁边又在违规进行电焊等动火作业(据初步调查,动火作业未办理动火证),引起管口区域爆炸性混合气体燃烧,并通过连通管道引发罐内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罐底部被冲开,大量甲醇外泄、燃烧,使附近地势较底处储罐先后被烈火加热,罐内甲醇剧烈汽化,又使5个储罐(4个精甲醇储罐,1个杂醇油储罐)相继发生爆炸燃烧。

三、经验教训此次事故是一起因严重违规违章施工作业引发的责任事故,而且发生在奥运会前期,教训十分深刻,暴露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管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1、施工单位缺乏化工安全的基本知识,施工中严重违规违章作业。

施工人员在未对储罐进行必要的安全处置的情况下,违规将精甲醇c罐顶部备用短接打开与二氧化碳管道进行连接配管,造成罐体内部通过管道与大气直接连通。

同时又严重违规违章在罐旁进行电焊等动火作业,最终引发事故。

2、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

对施工作业管理不到位,在施工单位资质已过期的情况下,企业仍委托其进行施工作业;对外来施工单位的管理、监督不到位,现场管理混乱,生产、施工交叉作业没有统一的指挥、协调,危险区域内的施工作业现场无任何安全措施,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对施工单位的违规违章行为熟视无睹,未及时制止、纠正;对外来施工单位的培训教育不到位,施工人员不清楚作业场所危害的基本安全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