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报告之《乡土中国》

读书报告之《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是社会学领域公认的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权威著作。

这本书实际上是取自费孝通先生于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是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的集合。

《乡土中国》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运转状况的一个简单描述,更是对其从性质、文化特性、社会结构、运转模式、权力架构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可以说,是从宏观角度审视整个乡土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并提出了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

虽然,近些年来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许多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书中所描述的种种乡土社会的特性,依然对当下的乡村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此书,使得我们可以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的过往可以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于当下农村的种种现象和变化可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对于未来我国乡村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可以更好地去把握。

因此,这本书仍然值得一读,仍然应该一读。

一、乡土社会的核心——乡土性费孝通先生在开篇第一章《乡土本色》中第一句就是“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而为本书后续内容的展开定下了一个核心基调,那就是乡土社会的乡土性。

纵观整本书的内容,无一不是围绕着“乡土性”这一核心来阐述乡土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

可以说,乡土性就是整个乡土社会最核心、最根本、最基础的本质属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乡土性,乡土性又有哪些特征呢?通读全书,我们对乡土性这一概念可以有一个粗浅的定义,那就是,乡土性是由乡土社会的小农经济模式所决定的,对乡土社会的文化、道德体系、权力结构等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特性。

它的主要特征是稳定性与独立性。

乡土性在乡土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乡村的人口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除非特殊原因,不太容易发生变动;二、乡土社会的生活是极具地方性的,由于人口缺乏流动性,形成的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社会;三、不同于西方以契约为基础的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它的信用并不是建立在对契约的重视之上的,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四、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居住形式上表现为集聚,但是在社会联系方面,始终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

乡土社会的乡土性对于乡土社会的文化体系、人群关系、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

这一点,在本书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二、乡土社会的物质基础——农业与土地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农业占据着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农业的存在与发展又离不开土地,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这样就决定了乡土社会中的人都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其人口流动性差。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乡村经济模式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就决定了乡土社会中的每家每户都能够自我生产出自己生存延续所需要的生存与发展资料,从而使得商品的交换与买卖就显得多余了,同时,由于乡土社会中的人是重人情而轻法理的,所以以精打细算、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商人就很难在乡土社会中生存下去,由于最具有流动性和活力的商业的萎靡,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联系相对而言也就大大降低了,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

因此,我们说,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的存在和发展,是乡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以及农村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加,中国农村社会的乡土性正在逐步消退,但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仍然处于农村社会的经济核心地位。

因此,即使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现代农村社会,在乡镇经济崛起以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门务工的时代,农村社会依然还是深受乡土性的影响。

三、乡土社会的人群特点——愚与不愚费孝通先生以《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两篇来详细分析并否定了推行“文字下乡”的城市人所认为的乡下人不识字是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愚”的观点。

从第一篇《乡土本色》中,我们了解到乡土社会其实就是一个熟悉社会。

生活于乡土社会的人,对于他们所处的生活圈子里的绝大多数事物和绝大多数人都是熟悉的。

换句话说,乡土社会中的人,对于“他们生活上相互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

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

”由于这种熟悉社会的性质,乡土社会中的人对于沟通交流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完成,并且,由于文字属于一种间接的沟通交流方式,是一种不太完善的工具,在表情达意上往往会出现偏差,造成误解。

因此,对于一个只需要面对面的表达与沟通的乡土社会中的人来说,选择更为直接和方便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显然比选择间接和复杂的文字来进行沟通要明智得多。

而且,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和合作下,形成了许多只有某一社群内部的人才会懂的在表情达意时候的特定规矩,比如一些手势、表情等与语言的特定配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行话”,是特殊语言的一种典型代表。

这种特殊语言的表达往往是需要身体语言的配合才能传递给受众准确的意思的,而这恰恰是单纯的文字无法做到的。

综上所述,由于乡土社会的特性,“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因此,不识字绝对不足以成为乡下人愚的证据,乡下人并不缺少学习的能力,缺乏的是掌握这种能力的环境和需求罢了。

我认为,费孝通先生提出在学习能力方面乡下人并不逊色于城里人,只是在知识上稍逊城里人,而知识上的稍逊也仅仅是由于客观上的未接触或者不需要所造成的,绝不是因为乡下人的愚,这一观点是相当正确的。

时至今日,虽然由于人口流动性地增强而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是,乡下人不够聪明、乡下人素质低的论调仍然大有市场。

一方面,在经济地位、知识水平等方面城里人对乡下人确实具有巨大的心理优势,另一方面,乡下人尤其是年纪偏大的乡下人对于新兴事物并不了解,接受能力有限,也显得乡下人相对而言比较笨。

但这实际上是由于传统农村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乡土性的影响而导致的。

乡土性决定了乡村与外界是有隔阂的,现代文明的一些成果,如电视、机械等实用性的事物很容易进入乡村,但是现代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价值观等抽象的事物却很难融入到乡下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因此,也就造成了背井离乡进入城市社会的乡下人面对着城市的种种事物而显得手足无措的景象了。

事实上,无数事实证明,乡下人通过学习也能够掌握复杂的工作与高深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彻底地融入城市生活。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乡下人并不愚,而是缺乏脱“愚”的动力和机会。

四、乡土社会的基本规则——人伦与礼俗费孝通先生通过中西方社会的对比,根据中国乡土中社会关系的特点,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

他将西方社会的类型称为“团体格局”,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将中国乡土社会的类型称为“差序格局”,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样,按亲疏远近向外扩开一圈圈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之所以会采取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类型,是由于在一个稳定的乡土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土地自食其力,只有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下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

因此,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都是自我主义者,是缺乏团体意识的,在面对社会公德时往往表现为“私”,这比所谓的愚的毛病显得更为普遍。

在这种差序格局中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越推越远、越推越薄的。

作者将社会关系的这种差序格局称为人伦。

中国人讲究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别,其实就是讲究一种差等的关系,而这种差等关系需要有一种规则来维护,这种规则就是礼俗。

以传统作为维持力量的礼俗维护着人伦关系的尊卑,规定了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范,成为了乡土社会中最基本的规则。

由于这种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类型,中国人的社会圈子的概念是可大可小的,小到一对夫妻组成的最基本的家庭,大到成百上千人的家族,都可以成为自我这一主体所认同的圈子。

可以说,差序格局中的社会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差序格局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各安其分,各司其职。

由于乡土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承担着除了生育功能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复杂的功能,这就使得家庭成了一个事业组织。

在这样的一个组织里,每一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身份、地位、权力和责任,只要按照礼俗规则去运行,那么家庭就可以稳定长久地存续发展下去,“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

同时,由于礼治秩序的存在,法治就显得不那么重要甚至有时候还是一种多余了。

长期的教化把外在的礼俗规则转化为了人们内在的习惯,人们遇到问题,总是习惯于从传统道德中寻求解决的途径,而非是法律。

而在传统乡土社会里,人们是本能地抗拒打官司,以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在乡土社会中的人看来是不合规矩的,是要被人诟病的。

这就是“无讼”在乡土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来源。

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类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时至今日,差序格局导致的自我主义、尊卑观念、礼俗秩序等依然在中国社会中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比如,现在我们总是批判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对于社会公德不重视,喜欢损害公益而满足私欲,其实就是深受自我主义的影响,对于不属于自己社会圈子的事物一概不理会,“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对涉及自己的社会圈子利益的事情上则斤斤计较、不愿吃亏。

因此,要想在中国社会真正推行民主政治、发展现代文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就必须打破这种差序格局,使人们的社会关系结构成为团体格局,要树立团体和个体意识,既要培养团体合作的意识,也要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

团体意识让我们重视团体利益,让我们每个人产生一种责任意识,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对团体负责,从而促进社会公益的实现;个体意识让我们尊重个人权利,不强迫他人也不为他人强迫,真正实现人群关系中的人人平等,从而为民主政治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乡土社会的统治力量——四大权力费孝通先生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这四篇中,提出了乡土社会中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社会矛盾的四大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

在乡土社会中,横暴权力的代表是皇权,是一种基于追求经济利益的强制性权力,然而缺乏储蓄与积累的农业经济并无法负担起横暴权力的攫取,必然导致基层社会与上层统治者的矛盾,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王朝更替的历史就是周而复始地重复着。

而横暴权力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只能力求无为,将皇权难以触及的基层社会的社会秩序交予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之上的同意权力去维系。

但是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社会分工合作在乡土社会中并不发达,同意权力也就一直无法成为乡土社会的绝对统治力量,影响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其范围可以小到“关门”的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