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阶段检测答案【基础知识】一、指出下列各组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同“拱”。
环抱,环绕。
)道之以政(道,同“导”。
训导。
)道千乘之国(道,同“导”。
治理)是谁之过与(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2.《克己复礼》周监于二代(监,同“鉴”。
借鉴。
)盖十世希不失矣(希,同“稀”。
少。
)民无所错手足(错,同“措”。
放置。
)其为仁之本与(与,同“欤”。
疑问语气词。
)于女安乎(女,同“汝”。
你。
)盖阙如也(阙,同“缺”。
空缺。
)孝弟也者(弟,同“悌”。
敬爱兄长。
)4.《知其不可而为之》趋而辟之(辟,同“避”。
避开。
)是鲁孔丘之徒与(与,同“欤”。
疑问语气词。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而,同“尔”。
你)(辟,同“避”。
避开。
)植其杖而芸(芸,同“耘”。
除草。
)使子路反见之(反,同“返”。
返回。
)5.《仁者爱人》出则弟(弟,同“悌”。
敬爱兄长。
)愿无伐善(无,同“毋”。
不。
)吾其被发左衽矣(被,同“披”。
披散。
)与师言之道与(与,同“欤”。
疑问语气词。
)二、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古今异义词1.《为政以德》民免而无耻(两个词,没有羞耻心)节用而爱人(两个词,爱惜人民)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指军事等重大行动)举善而教不能(指能力不足的人)2.《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一旦)先生馔(年长者)是以为孝乎(固定结构,把……当作)弟子服其劳(即子弟,年轻人)4.《知其不可而为之》使子路问津焉(打听渡口。
两个词)遇丈人(对老人的尊称)明日,子路行(第二天)子路从而后(动词“从”和连词“而”的组合)5.《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惠爱别人)弟子入则孝(年轻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习文化典籍)冕衣裳者与瞽者(指穿着礼服的贵族)己欲达而达人(使别人行得通,动宾短语)三、指出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1.《为政以德》富.之(使动用法。
使……富裕)足.食,足.兵(使动用法。
使……充足)于斯二者何先.(名作动。
把……放在前面)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用法。
使……来,招来)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来”同上;安,使……安)小子鸣.鼓而攻之(使动用法。
使……响,敲响)举善而教不能..(作名词,能力不足的人)杀无道..(作名词,有道之人,无道..以就有道之人)2.《克己复礼》觚不觚.(名作动。
成为觚,像个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作动,行君道,行臣道……)君不君.,臣不臣.(同上)八佾..舞于庭(名作状,用八佾)4.《知其不可而为之》子路从而后.(名作动,落在后面)止.子路宿(使动用法。
使……止,留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使动用法,给……吃)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让……见,一说,“见”为“现”,使……出现)欲洁.其身(使动用法,使……洁)沐浴而朝.(名作动,上朝)歌.而过孔子(名作动,唱歌)5.《仁者爱人》冕衣裳...者与瞽者(名作动,戴礼帽,穿衣服)弋不射宿.(动作名,栖息的鸟)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尧舜其犹病.诸(意动用法,以……为病)己欲立而立.人(使动用法,使……站得住)己欲达而达.人(使动用法,使……行得通)无伐善.(形作名,优点,长处)钓而不纲.(名作动,使用纲这种方法捕鱼)霸.诸侯(名作动,称霸)一匡.天下(使动用法,使……正)被发左.衽(名作动,左开)不能死.(为动用法,为(之)而死)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为政以德》必.不得已而去(如果)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位置)子适.卫,冉有仆.(适,到;仆,赶车)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使)杀无道以就.有道(接近)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亲自)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努力)年.饥,用不足(收成)2.《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请.事斯语矣(请允许我,谦辞)天下有道..不议(有道,指政治清明;..,则庶人庶人,平民)无所苟.而已矣(马虎,随便)信.如君不君,臣不臣(诚然)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4.《知其不可而为之》陈成子弑.简公(指臣下杀君长)夫子怃然..曰(怅惘失意的样子)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担)末之难.矣(动词,辩驳)5.《仁者爱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待人的基本原则。
“忠”指积极为人,“恕”指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兼词,相当于“之乎”或“之于”)盍.各言尔志(相当于“何不”两个词的意思)愿无伐.善(夸耀)无施.劳(夸耀,表白)过之,必趋.(快步走,表示尊敬意味)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信)五、指出下面各课中的特殊句式1.《为政以德》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君子之德风(判断句)小人之德草(判断句)为政以德(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齐之以刑(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季氏富于周公(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使民以时(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固而近于费(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南宫适问于孔子(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句,“是”为提宾标志)君孰与不足(宾语前置句)又何加焉(宾语前置句)尚德哉,若人(谓语前置句,也称“主谓倒装句”)君子哉,若人(谓语前置句,也称“主谓倒装句”)民无信不立(省略句,省略主语“国”,完整应为“民无信(国)不立”)草上之风,必偃(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完整应为“草上之(于)风”)非吾徒也(判断句,“非”表示否定)2.《克己复礼》甚矣,吾衰也(谓语前置句)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谓语前置句)有是哉,子之迂也(谓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子将奚先(宾语前置句)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4.《知其不可而为之》隐者也(判断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句,有判断词“皆”)而谁以易之(宾语前置句,应为“以谁易之”)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句,应为“与斯人之徒”,“与谁”)奚自(宾语前置句)莫己知也(宾语前置句)末之难矣(宾语前置句)告于哀公曰(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问于桀溺(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宿于石门(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子击磬于卫(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有心哉,击磬乎(谓语前置句)之二三子告,不可(省略句,省略主语,完整为“(二三子)不可”)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省略句,省略主语,完整为“(接舆)趋而避之,(孔子)不得与之言”)鸟兽不可与同群(省略句,省略宾语,完整为“鸟兽不可与(之)同群”)丘不与易也(省略句,省略宾语,完整为“丘不与(之)易也”)子路行,以告(省略句,省略“以”的宾语“之”)使子路反见之(省略句,省略主语“孔子”)至,则行矣(省略句,省略主语,“至”的主语是子路,“则行矣”的主语是丈人)5.《仁者爱人》吾道一以贯之(宾语前置句,介词“以”的宾语前置)自经于沟渎(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莫知之也(宾语前置句)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固相师之道也(判断句)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虽少,必作(省略句,省略主语,前者省略“他们”,后者省略“孔子”)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省略句,完整应为“管仲不能死之”)六、指出下列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鸣鼓而攻之(可不译。
连词,表修饰)人而不仁(假如。
连词,表假设)孔子沐浴而朝(而后。
连词,以理解为表修饰为佳,强调孔子对“朝”这件事的重视)今之从政者殆而(可不译。
助词,句末语气词)2.乎子见夫子乎(吗。
助词,表疑问语气)鄙哉,硁硁乎(相当于“然”,……的样子。
形容词词尾)郁郁乎文哉(相当于“然”,……的样子。
形容词词尾)必也圣乎(吧。
助词,表揣测语气)3.其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它的。
代词)如之何其彻也(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4.为克己复礼为仁(是。
动词)其为人也孝弟(做。
动词)5.焉则将焉用彼相矣(何,怎么。
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又何加焉(呢,句末语气词)使子路问津焉(兼词,于之,解释为“向他们”)6.以使民以时(按照。
介词)忠以劝(而。
连词,表示并列)则修文德以来之(来。
连词,表示目的)7.于于斯三者何先(在。
介词)虎兕出于柙(从。
介词)季氏富于周公(比。
介词)固而近于费(和。
介词)告于哀公曰(向。
介词)8.之如之何(在一般结构中,“之”是代词。
在表示反问的“如之何”中,“之”不译出)君子之仕也(不译。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理解题】一、为政以德(1)参考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2)参考答案:1、以德治国(1分)2、(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二、克己复礼(1)1、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
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
(2分,两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2、符合孔子的孝道观。
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
(3分,观点明确1分,分析在理2分。
有欠缺酌扣)(2)参考答案:[点出观点]不相同。
[解释含义]“克已复礼”是指约束自己,遵守、践行社会的礼节仪式、规章制度。
“明天理,灭人欲”是指要保存天理,必须泯灭人欲。
(1分)[辨析差异]理学家将“克己一理解为“灭入欲”是扩大了“克已”的内容。
孔子的“克己”并非完全泯灭人性的欲望。
同样,将“复礼”理解为“明天理”,也是拔高了“复礼”的高度。
“克已”“复礼”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明天理”灭人欲”之间的完全对立的关系。
(2分) [总结]因此,我认为,“克己复礼”与“明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有本质不同的。
(1分,亮出观点和总结只要出现其一,即给1分)四、知其不可而为之(1)参考答案: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的人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2) 参考答案:(1)知其不可而为之。
(1分)(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