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中医内科学课件08头痛
北京大学中医内科学课件08头痛
• 诊断: 偏头风(痰瘀阻络,风阳扰动) • 治法:祛瘀豁痰,平肝熄风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 方药:安颅镇痛煎(川芎、红花、赤芍、 白芍、丹参、生铁落、炙地龙、炙僵蚕、 杞子、仙灵脾、生南星、菖蒲、葛根)。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病例三
• 宋某某,女,54岁。初诊日期:1990年5月14日。
• 方药: 清上蠲痛汤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 清上蠲痛汤(当归、川芎、白芷、羌活、 蔓荆子、防风)加苍术、麦冬、黄芩、天 麻、全蝎、菊花、细辛、甘草。
服五剂头痛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 上方加半夏继服25剂,头痛消失,随访2年 无复发。
中医内科学
2012-8-27
病例二
• 金某某,女,32岁。1986年11月18日初诊。
(3)血虚头痛
• 主症:头痛隐隐,缠绵不休;面色少华,头晕,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 细弱。
• 治法:滋阴养血。 • 方药:加味四物汤。
• 加减:兼气虚—加参、芪等,或用人参养营汤; 肝血不足—加酸枣仁、珍珠母等。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4)肾虚头痛
• 主症:头痛而空;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 遗精带下,神疲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 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舌淡 胖,或舌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脉沉细无 力或细数。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清窍而头痛。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内伤不足
• 饮食不节劳逸失度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中阻,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头痛。 脾失健运,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脑脉 失养而头痛。
• 久病入络,跌仆脑损
气血瘀滞,脑脉不通而头痛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综上所述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病例一
• 赵某某,女性,38岁,农民。1991年8月7日初诊。
• 患者有头痛病史15年,每遇情绪波动后头痛发作, 疼痛剧烈,甚者伴有恶心呕吐,曾多次住院治疗, 诊为神经性头痛。此次发病头痛剧烈,胀痛欲裂, 痛处游走不定,且伴有恶心呕吐,舌质淡红、苔 薄黄,脉弦数。
• 诊断:头痛(肝阳上亢) • 治法:清上止痛,平肝潜阳
头痛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1. 定义
一.概述
• 头痛 是指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清 窍不利所引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 种病证。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2. 头部对疼痛敏感的结构
• 颅内结构:静脉窦及引流到静脉窦的皮层静脉;颅 底动脉环及其近端主要分支;支配硬脑膜的动脉, 如脑膜前动脉和中动脉;三叉、舌咽和迷走神经; 颈1-3脊神经。
• 内伤—或扶正为主,或祛邪为先。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1. 外感头主症: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 头;恶风寒,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紧。 • 治法:疏风散寒。 • 方药:川芎茶调散。 • 加减:寒犯厥阴—厥阴头痛—温肝散寒—吴茱萸 汤加减;寒犯少阴—少阴头痛—温肾散寒—麻黄 附子细辛汤加味。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三)重用川芎
• 中医有“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之说。川 芎为血中气药,能上则行头目,下达血海,通行 诸经气血,为治疗头痛之要药。临床用量多在1530克,甚至多达60克。
• 多配以细辛或牛膝,细辛具芳香通窍止痛为功, 两者合用,效果卓著,牛膝主活血通经,引血下 行,与川芎相配,使升降有序,防止川芎升散太 过。川芎亦可与生地、白芍为伍,以防辛散太过。
• 治法:补肾填精。
• 方药:大补元煎。
• 加减:偏阳虚—加鹿茸、熟附子、肉桂等;偏阴 虚—加二至丸、知柏等。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5)痰浊头痛
• 主症:头痛昏蒙重坠,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 晕,倦怠无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 加减:胸脘痞闷—加厚朴、枳实、菖蒲宽胸和中 降逆;痰浊化热—加竹茹、枳实、黄连等,或用 黄连温胆汤。
• 患者近4年来每周头痛发作10次以上,每次疼痛 持续10分钟左右,头痛以右侧为主,间断性发作, 呈刺痛或固定痛,伴头晕,多梦,急躁,双侧膝 关节、肩关节、背部发凉疼痛。外院诊为血管神 经性头痛。发作时服止痛片或其它西药无效。既 往有痹证病史。 • 查体: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弦细。神经系 统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头颅CT未见异常。
• 头痛之因有外感与内伤两端
• 外感者,其病机为邪壅经脉,气血不畅,经脉绌 急。
• 内伤者,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关系最为 密切。 • 其病机概括起来为 风、火、痰、瘀、虚 五
字。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三. 诊断
• 1.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 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 颅外结构:头皮;颅外动脉;颅骨骨膜;头皮下组 织、肌肉;外耳、中耳;鼻腔和鼻旁窦的粘膜;眼; 牙。 • 头痛的机制:炎症、损伤、牵引、推移、扩张、肿 瘤、压迫等使痛觉敏感结构受到刺激。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3. 范 围
• 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颅内压变化引 起的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五官疾病引 起的头痛,全身疾病引起的头痛(发热、 缺氧、代谢产物的积蓄,血液病等)。
(3)风湿头痛
• 主症: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 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脉 濡或滑。 • 治法:祛风胜湿。
• 方药:羌活胜湿汤。 • 加减:胸闷不舒—加厚朴;恶心呕吐—加半夏、 陈皮、藿香;小便不利—加苡仁、淡竹叶。若病 发夏季—暑湿头痛—清暑化湿—黄连香薷饮加藿 香等。
3. 辨疼痛性质
• 因于风寒者,头痛剧烈而连项背;因于风 热者,头胀痛如裂;因于风湿者,头痛如 裹;因于痰湿者,头重坠或胀;因于肝火 者,头痛呈跳痛;因于肝阳者,头痛而胀; 因于瘀血者,头痛剧烈而部位固定;因于 虚者,头隐痛绵绵,或空痛。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二)治疗原则
• 外感—散风祛邪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一)辨证要点
• 1.辨外感与内伤
五. 辨证论治
• 外感头痛 起病较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烈,常 伴外邪犯肺卫之征,应区别风、寒、湿、热之不 同; • 内伤头痛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并当分辨气虚、血虚、肾虚、肝阳、 痰浊、瘀血之异。
2012-8-27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四)头痛经久不愈者, 当注意以下几点
• 1.久病及肾,肾精亏虚,治当益肾补髓;
• 2.久痛入络,一般草木、金石之品难以搜逐, 当佐以虫类药物以搜风、通络、祛瘀、止痛。常 选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等。 但蜈蚣、全蝎药性猛悍,燥血有毒,为动火 之物,阴虚火旺,月经过多之人,用量不宜过大, 且当伍以生地、白芍之类,以提高疗效,减少副 作用。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2)风热头痛
• 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赤, 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 薄黄;脉浮数。
• 治法:祛风清热。 •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 上清丸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2)气虚头痛
• 主症: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头晕,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面色晄白;舌淡红 或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或脉大无力。
• 治法:益气升清。 • 方药:顺气和中汤。
• 加减:气血两虚—气血双补—加熟地、首乌、阿 胶等或用人参养营汤。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6)瘀血头痛
• 主症:头痛剧烈,或刺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 不移;日轻夜重,头部有外伤史,或长期头痛史; 舌暗红,或舌边尖夹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 充盈,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方药:通窍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 • 加减:气虚血瘀—加参、芪以益气;头痛剧烈— 加虫类药搜风通络。
中医内科学 •2012-8-27 偏头风(肝阳风动,血瘀夹痰湿,阻滞脑络) 诊断:
• 治法: 熄风化瘀,温散寒湿
• 方药: 熄风化痰汤(石决明、牡蛎、代赭 石、钩藤、天麻、川芎、桃仁、红花、当归、 全蝎、地龙、水蛭、制川乌、制草乌、桂枝)。 服四剂痛消。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病例四
• 刘某某,女性,39岁,干部。1995年6月6日初诊。 主诉:左半边头痛似裂,反复发作2年,因情志 不畅诱发3d。脑血流图及颅脑彩色多普勒检查皆 异常,神经内科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此次发 作较重,头痛如裂,恶心呕吐,烦躁少寐,不能 进食。查见:舌质暗红,有数块瘀斑,舌苔薄白, 脉象弦滑。
(一)循经用药
六.临床体会
• 太阳头痛: 羌活、蔓荆子、葛根;
• 阳明头痛: 葛根、白芷;
• 少阳头痛: 柴胡、川芎;
• 厥阴头痛: 藁本、吴茱萸;
• 太阴头痛: 苍术;
• 少阴头痛: 细辛。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二)配伍风药
• 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药轻扬,易达病 所,故临床治疗头痛,不唯外感,即使内 伤头痛,亦常配伍风药,如防风、羌活、 京子、荆芥等。但风药走散,久服伤气; 风药多辛散,易伤阴津,故阴血亏虚之人 当慎用。
2012-8-27 中医内科学
• 雷头风—风邪湿毒上攻头目—祛风除湿、清热解 毒—清震汤合普济消毒饮。
• 偏头风 —肝经风火上扰—平肝熄风— 天麻钩藤
饮加味。
夹痰热—佐以清热涤痰—加黄连、半夏、胆 南星、枳实等; 久病不愈—瘀血阻络—佐以活血通络—加桃 仁、红花、丹皮、赤芍、蜈蚣、全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