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案2009-04-12 17:15李清照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教学难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醉花阴一、导入新课【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用《梅花三弄》凄美,哀怨的旋律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
毕竟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学生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情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1、 (1)歌曲。
醉花阴或者一剪梅(歌曲在同一文件里) (2)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或者: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如果先讲声声慢,可以用:“一曲声声慢愁绝千古,两宋李易安才冠巾帼”二、走进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三.写作背景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四、要点解析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
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
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
“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
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
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
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
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
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
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
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
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
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五.疑难探究【提问】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背景简介《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曾被今古世人誉为“花间”第一流,它也是李清照《漱玉词》集中的压轴之作。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二、鉴赏分析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秋风秋雨愁杀人的凄苦情怀。
上片主要以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下片则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悲愁和痛苦。
词写的语浅情深,言近旨远,新颖别致。
起句三句,用七个叠字构成,这是词人在艺术上的大胆出新,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
这三句自然妥切,无斧凿痕,虽属上片,但却是全词冠冕,笼罩下文,为这首词的“悲情”奠定了基调。
你看:“寻寻觅觅”反映出词人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孤寂的环境,空虚的心境,无可排遣,无可寄托,于是只能从生活中寻觅,到记忆中觅求。
词人左顾右盼,前思后想之状历历在目。
“冷冷清清”点出了词人所寻无果,欲觅不得,身边空空荡荡,心中也不免惶惶惚惚,了无声息。
这里又外而内,由环境感染到了心境。
“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追寻无获后心生悲凉之情。
这三句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词人从“寻”到“空”到“悲”的思维线索清晰,感情历程起迄明显,脉络明晰。
所以万树在《词律》中赞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这里,秋天新寒袭来之寒,将越来越冷的景色明确描出。
这个时候,身体“最难将息”。
这里不说境之清冷,不说心之悲戚,却处处被这氛围所笼罩。
“三杯两盏,怎敌它,晚来风急﹗”。
词人不由得借酒消愁,可是三杯两盏的,酒力甚微,这那里敌的上凛冽的西风?纵然是借酒御寒,却不道酒入愁肠化作了伤心泪。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里用雁过来应“寒”,点时令,出形象。
正是伤心之际,看着旧时的相识,词人更加悲苦:旧时飞雁仍如昨,鸿雁传书记忆犹新;可而今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雁在人亡,词人的心已经绝望。
这里,喝酒原想驱寒,这是一宕;风急酒淡,益发生愁,为一跌;见旧时相识雁,如见古人来,又一宕;雁飞过,无锦书,又一跌。
感情一波三折,如潮汐涨落,最后跌入痛苦的深渊中。
词的上片以具体的叙说,来阐释开头的十四个叠字的心情,写得丝连环扣,波澜起伏。
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承上导下。
“寒”和“难”又构成一定的关系。
缘“寒”而又有风和雁,酒不敌风,见雁伤心,则凄凄惨惨切切的心情无法排解,且愈来愈烈,久久不衰。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以上片情绪的终点为起点,按时间推移的线索,由黄花和细雨的典型事物来表情写意。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风侵雨蚀,使满地的菊花色彩枯干,花瓣秀落,一片衰败凋零的惨境。
这残花败叶,谁会有心去采摘呢?此情无计可消除。
她守着窗儿,时间仿佛停止,天老也不得黑。
可见她过的是一种度日如年的非人生活呀。
更有甚者,凄风又加苦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雨打梧桐,仿佛打在词人枯寂的心上;落下的点点滴滴,不象词人若禁还滴的眼泪么?点点滴滴的雨和惨惨切切的情相感应,相激发。
最后就逼出了结句:这许多情况,难道用一个“愁”字就能够概括的尽么?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道:这词的“后幅一片神奇,愈唱愈妙。
”这妙就妙在写时间愈来愈晚,景物愈来愈惨,词人愈来愈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推上了高潮。
妙就妙在又用叠字句“点点滴滴”,与篇首叠字相呼应,情寓景中;妙就妙在以“怎生”、“怎一个”两个反诘句,与上片“怎敌它”相呼应,感情更浓烈;它更妙在“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语浅意足,险韵见奇。
从整个词来看,《声声慢》语言锻炼的炉火纯青,口语虽浅白,但情感表现却极丰富、极复杂、极悲哀。
一词一字一句,写尽的人间的哀思。
不愧是宋人第一词家风范。
三、艺术赏析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对“词”的创作,不但有丰富的艺术实践,而且作出了自己的理论总结,撰写《论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她自己的词作,是实践她所提出理论的好例证。
词是“倚声填词”,跟音乐关系极其密切,因而不但要求语言精美典雅、轻灵细巧,而且在遣词用字方面对音律的要求特别讲究。
李清照《论词》就首重音律。
《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字,一下子就显示出与“诗”截然不同的语言特点。
加上后面梧桐细雨“点点滴滴”,一共九组叠字。
选用的这些字词不但在意义上紧扣内容、表现渲染,就是在声韵上也极富特色。
从声母方面看,“清、凄、惨、戚”四个塞擦音;从韵母方面看,全词押齐齿呼韵,除开“觅、清、凄、戚、点、滴”六个齐齿呼叠字外,还有“息、急、识、积、”等韵脚字。
这些声韵本身带给人的感受就不是开朗热烈而是压抑沉郁,所谓音韵凄清,使人油然地有一种“如诉如泣”的感觉。
用它们来表现作者孤苦伶仃、寂寞感伤的处境、心境,恰切形象。
中国古诗的主流传统是“诗言志”;虽然陆机《文赋》早就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但是真正实现“缘情绮靡”即抒发感情细腻而精致的,直到宋代,主要还只有“词”!这也就是李清照特别要标举词“别是一家”的重要原因吧。
李清照《论词》反对“破碎”,要求词作有完整、浑然的意象结构。
《声声慢》由一位抒情女主人公(作者自己)统领全篇,描述她在深秋时候日常的见闻感受,层层深入,节节铺开,以她的深深感叹结尾收束;塑造出一位孤苦妇女感伤孤寂的形象。
李清照《论词》要求词作要有“铺叙”,主张词要尽可能曲折展开,层次起伏,前后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