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课 新天地 新感觉情境型教案 人民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课 新天地 新感觉情境型教案 人民版

《新天地新感觉》情境型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民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通过《重要的一跳》、《我们是一个群体》、《谁都不能我们的受教育权》让学生能尽快适应新的中学生活,融入到新的班集体中,适应老师教学方法,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受教育权,并能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不受侵犯,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掌握中学的学习方法;小学到初中是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跳,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困难;了解国家的教育状况,了解我国目前还未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了解不同地区学习条件的差异。

知道我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知道受教育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懂得应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2、能力目标:
通过感知新的中学生活,体验成长的感觉;通过互动交流学习懂得如何应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完成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角色转换,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与勇气;引导学生关注同龄人,懂得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来之不易,要十分珍惜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学习懂得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哦科学文化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完成小学到中学的角色转换
难点:知道受教育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懂得应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

学校规模也许发生了变化,校园陌生了;课程门类增多了,更加理论化;同学圈子了也出现了好多新面孔,同学之间的竞争加剧了;教师风格也与小学教师不一样。

所以,初一学生入学以后的学习生活可能面临各种问题,产生酸甜苦辣各种感觉。

初中是学生开始辍学的小高峰,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继续完成义务教育,过早地进入社会生活的不同生活领域。

学生对辍学同伴的生活遭遇并不陌生,也不会无动于衷。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主要采取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情境中体验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提高认知、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1)多媒体教学。

制作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情境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归纳法——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整堂课后的所想所感进行讨论、归纳,达成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四、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
(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
(2)教师准备:搜集材料,为学生提供有关的理论观点和事例材料;了解学生当前知识背景,对学生目前在现实生活中对待行为的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操作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制作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课件;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他山之石:
过来人的智慧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可以向初二、初三的学兄、学姐们请教一下经验,看看他们是如何适应刚进来初中的这一段特殊时期,以尽快适应初中的生活和学习。

(三)感悟角:
思考:初中生活要想过得充实有意义,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理想让生活更美好
拓展延伸:
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花妙笔写下新学期的计划和打算!
新学期新打算
新知探究
多媒体展示:
二、我们是一个群体
阅读课本P6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
勾画出相关答案
1、与你一起走进我们学校的初一新生有多少?我
针对教师提
出的问题,学生思
(3)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五十七条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
(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3、义务教育的主体
我能做些什么呢?
4、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履行哪些受教育的义务?
其一,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
其二,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
六:课堂小结
七:当堂达标
单选题
1.小学六年的美好时光已悄然流逝,当我们怀揣着美好的希冀,漫步在中学校园时,藏不住激动的心跳,这是因为()
A.从小学到中学是每个人开始学习的起点
B.从小学到中学是每个人一生的起点
C从小学到中学是每个人理想的实现点
D.从小学到中学是每个人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跳
2.我们是初中生,组成了我国庞大的初中生群体,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条件,但我们的学习条件是有()
A.明显的差异
B.没有差异
C.各地都一样
D.城市和乡村一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哪部法律的明确规定()
B.义务教育法
C.教育法
D.未成年保护法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第一、导入趣味性强。

开篇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简洁地切入课题。

第二、以生为本,创设多项活动,运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让学生去参与,避免枯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同时很好地挖掘有演讲才能的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探讨:
1.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探究、讨论中来,小部分学生在整节课中只是听,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被动。

这一点未能及时给他们引导,帮助。

2.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较少,这对学生思维发展不利。

参考答案
七:当堂达标
2.A
3.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