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应用解剖学
3、结构
(1)耳廓软骨
耳廓是单块表面覆盖着皮 肤的弹性软骨。它和周 围组织通过韧带和肌肉 相连,是外耳道软骨的 延续。
耳垂以及耳屏与耳轮脚之 间无软骨而以致密纤维 组织充填。
耳轮棘:耳轮前方向上弯 曲处有一突起。
耳轮尾:耳轮的下端向下 延伸。
(2)耳廓的韧带 非固有韧带 前韧带从耳屏和耳轮棘延伸至颞骨颧突的根部。 后韧带由耳甲的后面至乳突的外侧面。 固有韧带 位于耳屏与耳轮间的强纤维束,从前方参与组成外耳道并形成耳
鼓室结构的保护性机制还包括使鼓膜两侧压力相等的咽鼓管,听小骨间关 节的保护性形态及镫骨肌和鼓膜张肌反射性收缩,防止听小骨的突然 和过度的移动。
鼓室或中耳为颞骨内内衬粘膜性性鼓膜的不规则间隙。鼓室内含从鼻腔 经咽鼓管进入的空气。鼓室内有3块可动的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连接 鼓室的外侧壁与内侧壁,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的耳蜗。
耳部应用解剖
颞骨
颞骨 成对,位于颅的两侧,形态结构较复
杂: 上—顶骨;前—蝶骨及颧 骨;后——骨。 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 和茎突组成。
以外耳门的为中心,分为鳞部、鼓 部、乳突部和岩部等数部
1、鳞部
前:蝶骨大翼; 上:顶骨; 后:乳突; 内:岩部。 外面:颞肌、颞中动脉沟; 内面:脑膜中动脉沟。 *颞线:颧突后根向后的延续 *外耳道上棘:骨性外耳道口的
甲的部分周界;对耳轮与耳轮尾之间的纤维束。 在耳廓的颅面尚有不很明显的纤维束。
(3)耳肌 非固有肌,由耳廓至颅,可使耳廓作为一整体运动;另一为固有肌,连接耳
廓的不同部分。
非固有肌
耳廓前肌是三块肌肉中最小者,为薄的扇形。起自帽状腱膜的外侧缘,其纤 维汇聚止于耳轮棘。牵拉耳廓向前上方。
耳廓上肌为三块肌肉中最大者,也为扇形,起自帽状腱膜,以一扁薄的肌臆 止于耳廓颅面的上部。使耳廓略向上运动。
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耳甲的凹陷部和隆起的后部;
耳颞神经,分布于耳屏、耳轮脚及耳轮的相应部位;
面神经可能与迷走神经的耳廓支一起分布于耳廓两面,耳甲的凹陷及其隆 起的小部分区域。
面神经分布于皮肤的详情和面神经纤维是否分布于外耳道和鼓膜尚待研 究中。可能迷走神经的耳廓支穿过颞骨后跨过乳突孔上4mm的面神经 管,和面神经升支汇合到达耳廓。
3、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 外耳道的动脉为:颈外动脉的耳后支,上颌动脉的耳廓深支和颞浅动脉的
耳廓支。 外耳道的静脉注入颈外静脉,上颌静脉和翼静脉丛。 外耳道的淋巴管注入部位与耳廓相同。
4、神经支配 下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它分布外耳道前壁和上壁。 迷走神经的耳廓支布于外耳道的后壁和下壁。 5、儿童外耳道: 新生儿的鼓部呈一骨弓状,主要为膜性外耳道,很明显的斜向下内方,
耳为距离感受器,其功能为收集、 传导、改变和分析复杂的声波。 耳既能感受听觉又能感受距离。
二、外耳
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位于头两侧,其功能为收集声波。 外耳由耳廓向内将振动传至鼓膜。外耳在功能上不仅是作为简单的收集
喇叭,也是听器内的第一个刺激改变部位且没有真皮乳头,紧密地薪附在骨和软骨的管道部分。 耳道软骨部分的皮下组织较厚,含有许多耵聍腺分泌耳腊或耳垢。其弯曲
固有肌
对改变耳廓形态的作用很小,大多数人的耳朵 根本没有此作用,仅个别人可以改变耳廓的 形态和位置。
耳轮大肌:位于耳轮的前缘。起自耳轮棘,止 于耳轮向后弯曲处的前缘。
耳轮小肌为一斜行肌束,覆盖耳轮脚。
耳屏肌为一短而扁的垂直肌束,位于耳屏的外 侧面。
对耳屏肌起自对耳屏隆起的外部,止于耳轮脚 和对耳轮。
*尖——构成颈内动脉管内 口及破裂孔的后外界。
*前面——颅中窝的后部, 构成内耳道顶壁、迷路盖、 鼓室盖、弓状隆起和鼓窦盖 。
近岩尖处——三叉神经压迹; 向外依次为岩浅大和岩浅小 神经。
面神经管裂孔——岩浅大神经 外侧末端。
*后面:颅后窝的前面, 上缘:岩上窦;
下缘:岩下窦;
外缘:乙状窦,
中部:内耳门,其外为前 庭水管及内淋巴囊。
外耳道的内侧端由呈斜位的鼓膜封闭,故外耳道的底和前壁长。
外侧的软骨部长约8mm,与耳廓软骨相延续,经纤维组织附于骨性部。
外耳道软骨的后上部缺如。此处由胶原纤维板充填,在其前部尚有2 或3个深裂。
骨性部长约16mm,较软骨部狭窄。其方向为朝向前内和稍向下方,并 有一向后上方的轻度凸出。骨性部的内侧端较外侧端小,且末端倾 斜。该端的前壁向内侧突出超过后壁4mm。除上方外,周缘有鼓 膜附着的鼓膜沟。
*乳突小管——颈静脉窝的外壁,内 含迷走神经的耳支。
*岩鳞裂的前缘——鼓膜张肌半管和 咽鼓管半管。
5、茎突
鼓部的下面,伸向前下方,平 均 长 约 2 . 5 cm; 有 茎 突 咽 肌 、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茎 突舌骨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 附着。
*茎乳孔——茎突外侧的乳突上 的小孔。
人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所 有耳的结构都和颅骨外侧面的 颞骨相联系或位于颗骨内。
耳廓后肌由两或三个肌纤维组成,以短的腱膜起于颞骨的乳突部,止于耳甲 隆起的桥。拉耳廓向后。
神经支配:耳廓前肌和耳廓上肌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耳廓后肌由面神 经耳廓后支支配。
作用:人的这些肌肉作用很不明显。
虽然耳廓的运动甚微,但临床神经学的研究指出:听觉的刺激可引起这些小 肌肉的定型的反应,且肌电图能测出“交叉性耳反应“。
鼓室和乳突窦、听小骨以及内耳的结构在出生时都已发育完全,并且 在以后变小。在胎儿时期鼓室呈一种胶状组织状态,这种组织在 出生时消失,鼓室内被一种液体充填满,当空气从咽鼓管进入鼓室 后这种液体被吸收。鼻或咽的感染常沿着咽鼓管扩散到鼓室。
(一)鼓室的构成
1、顶 为颞骨岩部前面的薄骨板即鼓室盖。
鼓室盖分隔鼓室与颅腔,并向后延伸为乳突窦的顶,向前盖鼓膜张肌管。 在青少年期,感染可经尚未骨化的岩鳞裂由鼓室向脑膜传播。在成人,则
的结构与汗腺类似。 腺的排泄管开口于其附近毛囊的上皮表面皮脂腺。 耵聍可吸收水分防止外耳道皮肤浸软并可阻挡小虫入侵。 耵聍腺和毛囊主要位于外耳道软骨部。 在外耳道骨部也有少量的小腺体和细毛。
耵聍和外耳道内毛有保护作用,有一定的封闭外耳道、保持其内温暖潮 湿的环境、也有助于鼓膜的机械反应。
(二)耳廓Auricle
1、位置: 耳廓借其前1/3中部连于头颅的外 侧壁并保持其部位的正常状态。 后---乳突 上---颞部 前---颞下颌关节和腮区 耳廓顶---眉弓的水平线 耳垂---鼻中隔下面的高度 与眼外眦和枕外隆突的距离相当
2、形状:
呈上端粗大的卵圆形,垂直轴略斜向前下 方。
连接角:耳甲腔80度;其余100度。 耳廓弯曲的边缘称为耳轮
3、乳突部
外面有枕肌和耳后肌附 着;外下方有胸锁乳 突肌、头夹肌和头最 长肌附着。
*乳突切迹:乳突尖的内 侧面,内含二腹肌后 腹。
* Korner 隔 : 鳞 部 向乳突延伸,将乳突 气房分为内外两部分 的致密骨隔,其内侧 为鼓窦
4、岩部
形似一横卧的三棱锥体,位于 枕部与蝶骨之间。
*底——构成鼓室、鼓窦内 壁。
后上缘的骨性小棘。 *道上三角:外耳道上棘的后方
,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 颞 线相交的三角去。
2、鼓部
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壁 和部分后壁,呈“U”型骨板 。
*鼓沟:鼓部的内端,内有鼓膜 边缘的纤维软骨环。
*鼓切迹(Rivinus):鼓部上部 缺损的部分,此处无纤维软 骨环及鼓沟。
*岩鼓裂:位于下颌窝中,内含 锤前韧带、鼓索神经及颌内 动脉的鼓室支。
骨性部的外侧端扩大为外耳道软骨所附着。
2、外耳道的毗邻
前下方——下颌骨的髁突,其与外耳 道软骨部之间隔以部分腮腺。
上方——颅中窝
后方——乳突小房,两者之间仅一薄层 骨板,其最深的部分位于鼓膜上隐 窝的下方和乳突窦的前下方。外耳 道与乳突窦之间的骨板仅1~2mm 厚,因此该处提供例如耳外科“经外 耳道“的手术途径。
有静脉从鼓室经此裂至岩上窦,感染也可沿此途径蔓延。 中颅窝的纵向骨裂常包括整个鼓室顶,常伴随着鼓膜的破裂或外耳道骨
质的顶壁破裂。这种损伤常导致耳出血,如果硬脑膜破裂常伴随脑脊 液的漏出。
2、鼓室的底
鼓室的底为狭窄而凸起的骨板,分 隔鼓室与颈静脉上球。
此骨板可有部分缺如,以致该处鼓 室与静脉之间仅以粘膜和纤维 组织相隔。
耳廓横肌位于耳廓颅面耳甲隆起与耳舟隆起 之间。
耳廓斜肌从耳甲隆起的上后部到三角窝隆起。
神经支配——耳廓外侧面的肌肉由面神经的 颞支支配,而耳廓颅面的肌肉则由面神经耳 后支支配。
(4)耳廓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
动脉——颈外动脉的耳后支至耳廓的颅面,由此分支发出细支经软骨 的裂或耳轮边缘至外侧面;颞浅动脉的耳前支分布于耳廓的外侧 面;枕动脉的分支亦有。
底的近内侧壁处有一小孔,其中通 过舌咽神经的分支鼓室神经。 有的鼓室底较厚并可含有部分 副乳突小房。
3、鼓室的外侧壁
鼓室的外侧壁主要由鼓膜构成,鼓膜所 附着的骨环也参与组成外侧壁的一 部分。该环在上方缺如或呈切迹状, 在其附近有前鼓索小管和后鼓索小 管的开口和岩鼓裂。
后鼓索神经小管位于鼓室后壁与外侧壁 的交角内,紧靠鼓膜后方,位于锤骨柄 上端的平面。该小管在面神经管的 前方下行,在茎乳孔上方6mm处终于 面神经管。鼓索神经和茎乳动脉通 过此管进入鼓室。
耳廓结节,在耳轮后上部,在胚胎6个月时很 明显,
此时的耳廓与成年猴的耳廓很相像。
对耳轮:弯曲的突起位于耳轮的前方并与 耳轮后部平行而列,其向上分为两2个 脚,两脚之间为三角窝。
舟状窝:位于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弯曲凹 陷
耳甲腔:占据中央,对耳轮环绕。耳轮脚 不完全地将其分为耳甲区和耳甲艇。
耳甲艇:位于颞骨道上三角表面,三角的 深面为乳突窦。
中耳内的间隙包括两部分:正对鼓膜的固有鼓室和鼓室上隐窝。 鼓室上隐窝位于鼓膜平面以上,内有锤骨的上半部和砧骨的大部分。 鼓室的垂直径和前后径各约为15mm, 上部横径约为6mm,下部 横径约为4mm,正对鼓膜脐的横径仅为2mm. 鼓室的外侧界为鼓膜, 内侧界为内耳的外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