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政工作计划

民政工作计划

民政工作计划————————————————————————————————作者:————————————————————————————————日期:2010年全市民政工作要点2010年全市民政工作基本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紧紧围绕“保增速、促转型、上水平、抓特色、强队伍”的工作主线,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加快项目化推进,加强制度化管理,规范常规工作、突破关键环节、做优重点项目,着力打造现代民政发展新格局,为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以落实“为民解困”为己任,构筑制度完善、保障有力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一是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

继续执行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推动鼓励就业的低保政策,在核定收入时扣除就业成本,促进更多的困难人群通过自身努力脱离低保。

认真落实全国社会救助规范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低保操作程序,更好地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衔接。

二是积极探索“支出型”贫困帮扶机制。

对于发生不可避免的大宗支出,陷入贫困的非低保家庭,要加大帮扶力度。

通过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通过推动慈善爱心捐助、福彩公益项目、社区市民综合帮扶等机制,逐步形成“保基本、可叠加、多组合”的“支出型”贫困救助模式,让更多未纳入低保的低收入困难群体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三是有效开展分类救助。

继续开展困难户危房改造工作,对农保区的危房困难户,分期分批开展帮建工作;对规划区内的危房困难户,争取提前拆迁或补贴租金另租住房等方式,解决住房困难。

深入对六十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医疗待遇情况的调研,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扩大定补对象的医疗救助范围。

四是探索建立家庭收入认定制度。

根据《江苏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和苏州市家庭收入认定工作开展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探索制订科学合理的家庭收入认定办法。

五是着力加强灾害应急救助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进一步健全救灾减灾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一旦发生灾情,要在第一时间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通过民政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探索开展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工作,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化解自然灾害、降低潜在风险的作用。

(二)以推动“社会化服务”为途径,构筑多层次、广覆盖、宽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当前,我市户籍60周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8.38%,空巢、独居老人人数较多。

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社会面临的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增大,养老服务已成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综合传统养老观念和现代养老理念,牢固确立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养老服务发展思路,力争2010年新增养老床位400张。

一是多层次发展机构养老。

继续开展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通过重点项目达标示范活动,力争使所有养老机构,都能在环境、居住条件等硬件设施上确保老人的安全与舒适,在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等软件方面,使老人称心,让家属放心。

按照“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的模式,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中高档老年公寓,提供较为完善和先进的寄养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做好市老年护理院的规划建设工作,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

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和适当贴补,探索在现有医疗机构中开设老年护理病房。

二是以社区为依托,全面推广居家养老服务。

家庭最有亲情和温暖,最能使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居家养老仍是广大群众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同时,随着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家庭养老功能有所弱化,居家养老需要得到社会服务的有力支持。

因此,需要依托社区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情感等多样化服务,有效解决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所带来的问题。

通过政府适当补贴,全面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在街道、社区继续推广建立“日托所”、“虚拟养老院”等养老服务平台,积极争创“全国老年人宜居社区”。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继续探索通过委托好阿姨服务中心等专业机构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探索建设自然村小型养老院,使寄养老人不离开本村本土,满足情感精神需求。

三是着力培育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专业护理员队伍。

继续会同有关部门,举办养老护理员培训班,颁发上岗资格证。

进一步扩大护理员队伍的受训面,努力使在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在此基础上,推动护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高质量护理服务。

四是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发展。

全面争创“全国老龄工作示范单位”,进一步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创造条件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精神文化园地,着力做好市政府重点工程——市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的有关建设工作。

按照“六个老有”的目标,着力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三)以促进“转型升级”为抓手,构筑功能合理、服务完善的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以创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和“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市”为抓手,深化基层民主自治,提升城乡社区服务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载体作用。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多措并举的原则,继续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合理布局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严格执行“小办公、大服务”的原则,按照“六大功能”的要求和“六加X”的服务模式,为居民群众享受服务和参与活动提供更好更优的平台。

以社区公共事务为重点,建立健全社区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公开接访制、承诺公示制、协调督办制、绩效考核制等一系列制度。

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力量,在各区镇推广设立社区管理办公室等专职机构。

二是建立健全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

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建立居委会服务项目制,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同时,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业评估和统计指标体系。

积极探索建立反映我市社区服务业设施建设、服务管理、居民需求、满意程度等内容的信息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和考核制度。

三是积极打造特色社区,巩固和谐社区创建成果。

以“典型引领、整体推进”为思路,以“一镇(区)一品牌”、“一居一特色”为目标,推行特色社区建设项目化运作模式,确保建设方案科学、特色鲜明,群众满意度高、成效显著,提升社区建设品味,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实现新跨越。

四是不断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扩大社区信息化建设范围,在全面推广社区电子台帐建设的基础上,开发全市社区建设网站,鼓励社区建设社区主页、社区博客等形式的电子平台,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交流平台。

五是扎实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依据“两委会”组织法,坚定不移地扩大基层民主,稳妥地做好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切实尊重和保障村民各项民主权力,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分子选进村委会班子。

在选举方式上,要继续推行“无候选人一票直选”。

按程序、有计划地做好换届选举的各项培训、指导、试点、检查和总结工作,确保换届选举顺利圆满。

(四)以开展“双拥争创”为载体,构筑机制畅通、政策到位的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体系全面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争创工作,认清形势、强化责任,找准差距、重点突破。

深入推进双拥“六进”工作,充分发挥双拥办联系军地的桥梁作用,继续加大实事拥军力度,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打造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双拥服务组织和先进典型。

关心好优抚对象的切身利益问题,深入调研社会转型期优抚对象的有关利益问题,调研优抚制度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保障制度的衔接,依据政策规定和实际情况,帮助优抚对象解决保障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

认真开展2009年冬季退役士兵参加免费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确保应培训率达到上级规定的70%以上。

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积极发挥“昆山市退役士兵培训基地”的作用,为广大退役士兵服务。

根据省、苏州的统一部署,开展“慰烈工程”,充分发挥烈士陵园、革命事迹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作用。

加强军休所全面建设,深化“双和谐”创建工作,提高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水平。

(五)以弘扬“爱心互助”为主题,构筑重点突出、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一是做强福彩公益品牌。

福彩销售要进一步挖掘潜力、扩大市场,提升销量、回报社会,在确保安全运营的前提下,保持销售总量持续增长态势,保持全省同类城市销量第一,抓住“中福在线”再度启动的有利时机,争取年度销量有新的突破。

深化“福彩与你同行”公益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资助活动,并加大宣传力度,进行项目化、品牌化运作,进一步提升福彩公益形象。

二是做优慈善爱心品牌。

以市慈善总会日常性服务平台—“昆山市慈善爱心受理服务中心”的运营为契机,全面加大慈善公益宣传力度,继续推进标准化“慈善超市”建设,进一步完善慈善服务网络,为爱心人士和求助对象搭建慈善救助平台。

进一步提升“月圆中秋,慈善永恒”慈善品牌形象,在中秋期间推出形式新颖、题材多样的募捐活动。

制订《昆山市慈善救助实施办法》和《昆山市慈善救助评估管理办法》,开展针对“支出型”贫困的个案帮扶试点工作。

三是做实福利生产管理服务工作。

坚持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残疾人服务的“三服务”理念,对上积极争取、对下主动服务,促进我市社会福利生产的健康稳步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

四是做好孤残儿童基本保障工作。

积极开展残疾儿童的抢救性治疗和日常康复工作,规范收养工作,帮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

(六)以强化“群众满意”为标准,构筑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管理。

继续指导新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培育学习实践活动先进典型,在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和年度检查中,按照组织部门的要求,推动党建工作。

在社区服务、社会救助、老年人服务、学术研究、文化发展等领域,推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推进政府转变职能。

二是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更名。

贯彻落实《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进一步制定严格的地名命名更名工作程序,确保地名命名更名的制度化、科学化,防止随意命名更名,保证地名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

继续做好地名普查工作,完善地名数据库信息。

顺应城市化进程,做好有关撤村改居工作,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进一步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

以全面实行免费婚姻登记为契机,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现登记流程规范化、内部管理制度化、工作队伍专业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质量优质化的目标。

四是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

毫不松懈地推进塔陵历史遗留问题的彻底解决。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上级统一精神,妥善处理塔陵退穴还款中的个案问题,做好扫尾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