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西北角》作品分析2

《中国的西北角》作品分析2

从一粒沙子看到一个世界, 从一朵野花看到一个天堂, 把握在你手心里的就是无限, 永恒也就消融于一个时辰。 ----布莱克《天真的预示》
布莱克表达了短暂与永恒,局限与无限的相对意义。感叹了短 暂的内在永恒性,而同样感叹永恒的脆弱。 新闻,由于其时效性,它注定是短暂的,生命,因为终将消逝, 所以也是短暂的。但是,有一篇著作,不管时代如何前进,它永远 有价值;有一个人,无论时代如何造就新人,他永远是最具专业主 义的新闻人!这篇著作就是《中国的西北角》,这个人就是范长江。 也许在历史长河中他们就如同流星,飞逝即去,生命短暂,但是, 他们留下的光芒,却永远照亮着后行的人们,成为永恒!
新闻评析原则
1.新闻本位: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 2.伦理原则:有新闻敏感,亲身到第一线去采访新闻,保证了新闻 的真实性,有新闻敏感,还有非凡的行动力。范长江忍耐“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从而抢占独家新闻。作为第 一个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报道红色区域情况的记者,范长江为了 采写《中国的西北角》、《西线风云》等通讯,所经历的艰险和困 苦是身为一个新闻人最佳的新闻伦理体现。 3.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原则:通讯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工农红 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揭开了当时在国民党统治下神秘西北地区的 黑暗和危机,引起了全国轰动,为后来抗战局势的舆论和民心改变 起了很大作用。 4.新闻评析的人文关怀原则。如《酒泉走向地狱》中对孩子夜晚无 处安身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令人心痛的一幕。仿佛在我们眼 前呈现出被塞北刺骨寒风勤成一团的骨瘦如柴的儿童躯体,听到那 撕肝裂肺动彻耳鼓的凄惨哭声。真实、客观、具体的描述,直接有 力地表现了文章主体。
4.较多地引用古诗词:作者在西北地区旅行,感情常常被社会现实和大自然 壮丽的景色激起波澜,而古人在西北地区留下的凝炼、美好的诗词,正为作 者的感情抒发提供了条件,在《中国的西北角》中,“整首或摘句引用的古 典诗词共六十多处”③,这些诗词借古喻今,有的是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有 的是对祖国秀丽山河的赞颂,有的是对理想事业的追求 。 如“天山巉峭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 南旧有名”、“漠漠平沙际碧天”、“一片孤城万仞山”等清新、凝炼、意 境深远,又富于地方色彩的诗句,为作者描绘西北边地的壮丽景色,提供了 美好的论据,抒发了自己热爱祖国山河挚诚而美好的情感。作者在西北地区 独自旅行,常出现预想不到的困难,而在困难面前,他以古诗自慰“人生唯 口腹,何碍过流沙”、“优游聊岁月,更不望归征”。“口腹”对作者来说 就是理想,为了考察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他穿过无人进入的原始森林, 跨过空气稀薄的大雪山,越过戈壁、沙漠和草滩,表现出了一个壮志男儿百 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那些气势豪放的古边塞词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更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情感。
3、学识 在学识渊博的基础上研究做专家 范长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主张: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地理 学。。。他读的是几乎覆盖各个方面。他在谈及 记者的抱负和学习中说道:“比如改造山区的问 题,没有抱负的记者可能拿着这个题目找李顺达 访问一番,然后写一篇不疼不痒的新闻也就完了。 有抱负的记者不这样。他要先研究全世界改造山 区的情况,研究中国历代改造山区的情况,有了 自己的看法后,再去找专家讨教,最后才去找李 顺达,那么他写的新闻也就可以信手拈来,深刻 有价值了。”而他,正是在努力做报道的各方面 的专家。
媲美“普利策新闻奖”——“长江韬奋奖” 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写过大量的出色的 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 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 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6岁的范长江为弄清 “西安事变”的真相,且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 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上海乘船溯江西上,四川江油、平武、 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 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他沿 途写下了大量的通讯。披露的长征信息还比较片断,但由于《大公报》为全国有 影响的报纸,范长江发的是纪行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 烈的反响,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 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 又连出了7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 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和后来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是一部震 撼全国的杰作。” 研究他的通讯,对于我们深刻地反映伟大的改革时代,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写作手法的多样化
思想性的表现靠的是写作手法的多样化。 1.通讯中大量运用叙述、描写、说明、对比、设置悬念等手法。《在弱 水南岸的风光(二)》一节有这样的一段: “有一种戴貂皮小帽,穿 着马褂,背上背着布口袋,口里含着长旱烟筒,一手拿着白布包好的账 薄,一手提着打马棍,或者嘴上还留着八字胡的人,走进村子的门前, 那个村子立刻变成了肃杀的气象。大人不讲话了,小孩也不闹了。主人 的气势一泄,狗也不敢放地声狂咬,挟着尾巴退到一旁,这就是收账的 人来了。这家人今年是否可以过安静的新年,就得看债主们,是否可以 让今年所欠的利和本,等过了年再想办法。这简直是穷人过年时一种大 杀风景的东西。” 这一段描述的很生动,就像是出现在自己面前一样,让我想到了电 影当中的沙漠土匪,进入一个荒芜的村子,抢劫那店里仅有的一点钱。 然而那是电影,而范长江所叙述的全部都是赤裸裸的事实。作者不仅逼 真地描写出了地主家收账人那令人厌恶的丑态,以及通过叙述大人不讲 话,小孩也不闹,连狗也不敢放声狂咬的肃杀气象,从侧面烘托出了收 账人的凶恶与残暴,表现出了农民与地主的尖锐对立,而最后一句“这 简直是穷人过年时一种大杀风景的东西”的议论,又表达出了作者对不 同阶级的强烈爱憎。
3.新闻写作中主要有两种表达手法:概括性的陈述和细节化的 现场表现环境、人物神态、语言、动作,记者仔细观察,不放 过任何一个场景细节,细腻地刻画、详尽地展现给读者。
《酒泉走向地狱》 “时值新年,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十岁以下无衣褂、全身灰泥的乞丐儿 童。有几条背风的街道,记者简直在晚间没有勇气经过。这般几乎全 身裸的孩子,在夜间,他们就在门角墙脚,乃至无水的水沟里藏了 起来。你如果用手电去照,这里一堆三个,那里一堆二个,彼此挤得 紧紧地睡下了。到了夜间十时以后,气候变为酷寒,这班孩子渐渐忍 受不了,他们于是本于童性的自然,放声哭出他们求救的惨痛哀声: “妈妈呀!冻得很呀!”“爸爸呀!救命呀!冷死人呀!”“老爷太 太呀!实在冻得受不了呀”……有时天气特别寒冷,一两条街的灾童 一齐号啕大哭起来,哀声震动全城!”
新闻作品: 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 文本。 新闻作品分析: 对新闻文本的分析。从新闻价 值、新闻评析的原则、新闻评析 的方法。 一般来说包括真实、及时、有人 情味、有深度、能启发思考。 新闻的价值不在于最终的那篇文 章或者电视节目,而在于追求新 闻过程中的精彩以及推动社会进 步的价值。 新闻作品分析: 经典的新闻作品就是永远都在被 折腾的作品
范长江的生命是短暂的,因为他早已不存在于 人世,但是,他追求新闻的劲头,他高度的新 闻专业主义精神却是永恒的。 时至今日,当代社会,虚假新闻漫天挥洒;自 媒体滋生的消息传播者的新闻素养可谓堪忧; 严肃新闻娱乐化报道模式颠覆受众眼球;不敢 触碰权势利益,为集团利益报道的新闻比比皆 是;不深入探求事实本真,急于播报新闻,忽 视新闻真实性大有所在;不愿吃苦,不身体力 行,道听途说的新闻也不在少数;博览群书, 知古今,晓内外的“专家式”新闻人实在少之 又少。。。 这也正是范长江给予我们当今新闻人的启示, 他,是我们的向导,榜样的力量!
结构分析
《中国的西北角》在不同的章节中,随着内容的需要,结构手 法随之变换,灵活却不会使读者感觉松散。 一、以材料的性质分类安排结构。如《宁夏民生的痛苦》,作者 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归纳为四个方面:农民的逃亡,高利贷之 横行,粮食投机的普遍,重税制的厉行。目的是反映出国民党统 治的西北人民悲残遭遇这一主题 二、以游程为线,展开结构。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新闻,也是 一篇散文,更是一篇游记。此类结构的篇章较多,以《敦煌返张 掖》为例:记者记叙了从敦煌到张掖沿途上各种各样的见闻:“十工”
2. 独树一帜的评论性是通讯写作特点之一 ,然而《西北 角》议论之多 ,尚为鲜见。《西北角》六十四篇 ,篇篇 有议论。或居篇首 ,或居篇末。政论、史论交相辉映 , 庄谐并进。作者有时纵横捭阖 ,一泻而下 ,而自缀成篇 ; 有时则三言两语 ,意到笔随 ,而“星罗棋布”。大西北 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宗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无 不一一摄入笔底。如《过大雪山》中对实政的评论。 《过大雪山》“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 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有浩荡奔腾之日。基 愈固,则人生事业愈不敢限其将来。”作者站在大雪山 的顶峰,放眼滚滚东去的涪江,神思飞扬,从涛涛的江 水想到了人生的事业,比喻恰切,说理透辟,浅显通俗。
2.胆识
不畏艰险,深入采访 范长江曾说过“不曾亲自经历的事,往往不易了解那 件事情的真相,所谓是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一点也 不差。”他自己正是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着这句 话。范长江生活的年代危机四伏,战事连连,为了将 得到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达给读者,他不惜冒着生命 危险,不畏艰难的毅然踏上西行之旅。过着红军长征 时的生活,条件及其艰苦。最终他深入了第一线,得 到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甚至采写了西安事变的相关新 闻。
新闻素养
1.见识。
新闻敏感,对新闻价值作出准确判断。 1935年,我国内忧外患,形势十分严峻,日本 正在侵略中国的东三省,而还要吞并华北五省, 进而想要吞并整个中国,中国国内形势十分严 峻。范长江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 未知而应知的重大事实。”而在这时,群众预 知而又未知的是什么呢?范长江见识远大,深 刻认识到西北部是人们未知但又对于战争十分 重要的神秘地方,西北的长征情况更是牵动了 广大群众的心。为了解决人们的疑惑,范长江 毅然决定踏上万里长征征途,亲自去为人们揭 晓答案。这个神秘的中国西北角,对于当时的 中国无疑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