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加几-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日期: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9加几》
科目:数学教学对象:学前班全体学生课时:第一课时
提供: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小朋友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学前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继续学习口算和笔算产生直接的影响。
由于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所以,让小朋友们体会“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是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自主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锻炼小朋友们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小朋友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学前小朋友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特性,注意让小朋友们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
在探索的过程中,注重算法的多样化,让小朋友们在交流碰撞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学前小朋友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特性,注意让小朋友们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
在探索的过程中,注重算法的多样化,让小朋友们在交流碰撞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自主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思维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运动
吗?(喜欢)
师:你都喜欢什么运动?
师:看来大家都是爱运动的孩子。
(出示情境图)这些小朋友也非常爱运动,看老师正组织他们报名参加运动会呢!仔细数一数,参加赛跑和投沙包比赛的各有多少人?
师:(指两条信息)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师:谁能再来读一读?(生:……)
生:赛跑的有9人,投沙包的有6人。
(师出示信息)
生: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师出示问题)
生1:赛跑的有9人,投沙包的有6人。
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
生2:赛跑的有9人,投沙包的有6人。
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
二、加深认识,体会加法含义。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谁来列式?
师: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师:为什么用加法?
生:9+6
生:6+9
生:因为要求9和6合起来是多少,所以用加法算。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老师让小朋友们先看9+6,9+6等于多少?知道的小
(小朋友们活动,师巡视,初步了解情况)
(小朋友们小组活动、交流)
朋友悄悄告诉我(师俯身倾听)好多同学都知道了,也有小朋友还在认真思考,这样吧,借助你手里的小棒,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9+6,比比谁的办法多,开始吧。
师:有小朋友想出了好多办法,快给你小组里的小朋友分享交流一下吧。
四、集体交流,优化算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加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师:对。
这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一个一个数和接着数比较麻烦,9和6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
师:大家真棒,现在哪位同学用学具小棒演示一遍让学生再次体会"凑十"过程。
(屏幕上同步显示过程。
)
师:哪个小朋友能说一说怎样计算9加几。
师:参加赛跑的9人再加上几人就凑成了十人?
师:这一人从哪来?
师:10人与剩下的5人合起来是多少人?
师:所以9+6等于多少?
生1:参加赛跑的有9人,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14、15,一共是15人。
生2:把参加投沙包的一人移到赛跑人数里凑成10人,10人再加上剩下的5人,一共是15人。
生:加1人
生:从参加投沙包的6人中的移出1人。
生:15人。
生:等于15。
生:交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生:一共有多少名志愿者?(师出示问题)
生:男生志愿者有9人,女生志愿者有7人。
一共有多少名志愿者?
生:把7分解成1和6,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6=16,所以9+7=16。
生:16。
生:都是有9的加法算式。
师总结: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板书),把6分解成1和5,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5=15。
师:6+9等于几?(15)怎么算的这么快?
师:(指后两条信息)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再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师:怎样列式?
生:9+7
师: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生:7+9
师:哦,要求9和7合起来是多少也用加法算。
9+7等于几?你会算了吗?把你的算法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吧。
(小组活动交流)
师:7+9等于几?
师:7+9也可以看成9+7算。
请同学们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了怎样计算9+几。
(板书课题)
五、自主练习,深化整理。
1.移一移,算一算
先说图意,再圈一圈列式计算。
2.圈一圈,算一算
通过第二题加深难度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凑十法的优势。
3.想一想,算一算
9+1=9+2=
9+3=
9+4=9+5=9
+6=
9+7=9+8=
9+9=
通过练习9加几的计算,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六、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的快乐吗?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和方法?期待你的新发现!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不少于200字)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小朋友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学前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继续学习口算和笔算产生直接的影响。
由于本节课是这一单
元的起始课,所以,让小朋友体会“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是教学重点。
根据学前小朋友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特性,注意让小朋友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
在探索的过程中,注重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根据这些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小朋友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开运动会的主题图,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讲“凑十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动手摆小棒,来算9+4等于多少,让学生上黑板来摆一摆,说一说。
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根一根数的方法,知道9+4=13”。
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要反对。
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小朋友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都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孩子探究、交流、合作。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没让更多的孩子展示等,但我相信,通过我不懈的努力以及同伴的帮助,我一定会不断地进步,更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