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区域地理复习课件——北美和美国
区域地理复习课件——北美和美国
农产品 玉米 小麦 稻米 大豆 棉花 肉类 牛奶 鸡蛋 产量(%) 41 12 5 47 16 17 15 10 位次 第一 第二 第四 第一 第一 第二 第一 第一
出口量 (%)
65 33 16 67 24 14 3 9
位次 第一 第一 第三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七 第二
三、世界农业大国
2.突出特点: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玉米带
小麦区
中央大平原中 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雨热同期;③水源充足;④ 部、北部 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
35ºN以南 ①热量充足,无霜期长;②春夏降水多,秋季降水少, 适宜棉花生长成熟;③由于土壤肥力下降,植棉业 已衰落,现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作物区
棉花带
牧和灌溉 西部 的 高原、 ①干旱少雨;②面积辽阔(约占全1/3以上);③多天 盆地 然牧场 农业区
②南部工业区: 是美国新兴的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工业 产区。休斯敦是石油化工、宇航研究和发展中心。 ③西部工业区: 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州是西 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宇航、电子、飞机制造等工 业发展较快。旧金山是新兴的电子工业中心“硅谷 ”就位于旧金山的东南部。洛杉矾是西部最大的城 市和港口,著名的电影城好莱坞就坐落在洛杉矾。 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
北美降水分布 有何规律,为什 么?
2、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对降水:①西部高大 山脉阻挡太平洋湿润 气流,在西侧形成地 形雨,山脉东侧山间 高原盆地降水较少 ②东部低缓的山地对 大西洋水汽的阻挡作 用不明显,降水由东 部沿海向内陆逐渐减 少
2、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①乳畜带:
分布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附近,由于气 候温凉,热量条件差,不适宜种植粮食农作 物,但可以种植牧草。东北部地区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城市众多,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 大,是乳畜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②小麦区、玉米带:
分布在美国中央大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 优越的自然条件:①这里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 深厚,③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④密西西比 河和五大湖提供充足的水源; • 从社会经济方面看,这里:①地广人稀,②交通 便利,③为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提供了条件(机 械化水平高);④农业技术先进,农业产量大, 商品率高;⑤市场广阔(进20世纪,世界人口猛 增,世界农产品市场迅速扩大,粮价大幅度上涨, 促进美国农业现代化。)
4、主要城市
(1)华盛顿:美国首都,位于哥伦比亚特区。 城内有纪念堂、纪念碑、圣像等名胜300余处 ,其中华盛顿纪念堂。杰弗逊纪念堂、林肯纪 念堂最负盛名。 (2)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最大 的港口,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曼哈顿区, 被看成是纽约市的象征。华尔街一带,摩天大 楼林立,金融、保险机构众多。 (3)芝加哥:是美国的交通中心,汇集了30余 条铁路;钢铁、机械工业
▲列表比较美国三大工业区
地区
东北部地区
南部地区
西部地区
开发最早,煤铁资源 墨西哥湾沿 发展 丰富,运输便利,平 岸石油资 矿产资源丰富 条件 原土壤肥活 源丰富
工业 钢铁、汽车、化学 部门 石油、宇航、 飞机、电 宇航、飞机、电子 子
旧金山美国华人最多 纽约美国最大工商业 主要 休斯敦石油 城市,东南面的硅谷 中心和港口,联合国 工业 化工、宇 是微电子工业中心, 总部所在地,芝加哥 中心 航中心 洛杉矶西部最大城市 中部地区最大城市 ,附近有好莱坞影城
区域地理
学习目标 一、掌握北美的地理位置 二、掌握北美的地形特征 三、掌握北美的气候特征 四、掌握北美主要河流 五、掌握北美主要湖泊及类型 六、了解北美人文地理特征
自学指导1 阅读P66—69页 1、掌握北美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掌握北美的地形特征 3、掌握北美的气候特征 4、掌握北美地形对北美气候的影响 5、掌握北美的河流和湖泊 6、了解北美的人文地理特征
(4)底特律:是美国的汽车工业中心,也是钢 铁工业基地。 (5)匹兹堡:是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6)布法罗:钢铁工业中心。 (7)西雅图:西北部最大港口城市(温带海洋 性气候)。 (8)洛杉矶:是美国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城 市和经济、文化中心。享誉世界的电影城好莱 坞和迪斯尼乐园都在这里。
尼亚加拉瀑布风光
尼亚加拉瀑布分为南北两段,北端呈半环状,名马蹄瀑 布,属加拿大;南端称亚美利加瀑布,属美国。美、加 两国均在瀑布之上修建了大型水电站。
尼亚加拉瀑布风光
三、人文区域特征
1.移民国家
欧洲人
2.发达国家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
一、领土组成
二、自然条件优越 【探究】
分析美国发展经济的优势自然条件? 1.本土都在温带;本土三面临海; 2.平原占国土面积一半,耕地占世界耕地10%;
▲“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硅谷’位于旧金 山市东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 湾。 ②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适 宜居住。 ③交通便捷。“硅谷”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高速 公路贯穿全境。 ④全世界的人才高地。“硅谷’集聚了大量的高等 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和技术的密集程度居美国 首位。其中,斯坦福大学有世界上最好的电气工 程和计算机系,拥有众多的由公司资助的一流实 验室,与产业界有着广泛联系。
⑤市场稳定(军事订货)。长期以来,美国国防 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 ,订货额曾占“硅谷”总产值的40%,成为“ 硅谷’最大、最稳定的客户。(这是最独特的 一点) 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硅谷文化广泛的包容性 及其推崇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社会文 化观念,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和奋斗精神 ,为“硅谷’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无论国 籍、肤色和性别,只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 ,都可以进入“硅谷”创业。
科 迪 勒 拉 山 系
中 央 大 平 原
沿40 ° N地形剖面图
海 岸 山 脉
内 华 达 山 脉
落 基 山 脉
大平原
阿 巴 拉 契 亚 山 脉
北美洲典型经纬线地形剖面图
40 °N 纬线 90 °W 经线
2、气候:
(1)主要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冬冷夏热,气温 年较差大,夏季降 水稍多 (2)主要类型
▲列表比较美国东北部地区与鲁尔区工业发展的主 要区位优势及工业部门
工业区 美国东北部地区 德国鲁尔区
欧洲十字路口 发 位置 位于美国东北部,临大西洋 展 资源 阿巴拉契亚山区丰富的煤矿, 丰富的煤炭资源 区 五大湖西部丰富的铁矿 位 条 交通 大西洋沿岸有许多优良海港, 便利的水陆运输条 件 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运 件 便利 技术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地方, 雄厚的科技 技术力量雄厚 工业部门 钢铁、汽车、化学工业 机械、化学、钢铁、 纺织
• ③棉花带:分布在美国的南部,这里纬度
低,热量条件好,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 候,雨热同期,适宜棉花的生长。。
• ④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分布在美国西部
山区,这里有许多高原、盆地,由于地形 闭塞,气候干旱;在中央大平原的西部, 由于位于西风的背风坡,又离东部的大洋 较远,降水较少。干旱的气候,使农业生 产离不开灌溉;草场资源比较丰富,是美 国主要的畜牧业区。
读图查找:格陵兰岛、纽芬兰岛、阿拉斯加半岛、拉布拉
多半岛、白令海峡、哈得孙湾、巴芬湾、墨西哥湾
二、自然区域特征
1、地形
(1)西部高山区 高大褶皱山系, 山脉与盆地、高 原相间 (2)中部平原区 平原广阔纵贯, 冰川湖泊众多 (3)东部高原山地区 古老的高原山地
:南北纵列的三个地形区 地势中间低,东西两侧高; 冰川地形广布
(3)北美东部沿海与亚洲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相同的气候 温带大陆性 类型是 极地气候、 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 气 候。不同的气候类型是 亚洲还有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
圣劳伦斯河
密西西比河
科罗拉多河
五大湖
3、水文
——河湖众多
(1)河流: 东部河流水 流平稳,通航便 利;西部河流短 小流急,水能丰 富 •密西西比河 •圣劳伦斯河 •科罗拉多河
3.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利于灌溉、航运、发电;
4.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
4.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分布
有 色 金 属
铁矿——五大湖附近 石油——墨西哥湾沿岸 铁矿 煤——阿巴拉契亚山区 有色金属——西部山区
煤 石油
三、世界农业大国
1.地位: 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2003年美国主要农产品在世界的位次
北美在世界中的位置
北冰洋 太平洋
一、位置和范围
1.经纬度位置:
20°W-160°W, 主要在30°N80°N。北美地区 位于西半球的北部, 主体部分在温带,寒 带面积较小。
2.海陆位置
临三大洋,西临太 平洋,北临北冰洋, 东面是大西洋,南 面是墨西哥湾,陆 上与墨西哥分界。
3.范围
包括加拿大、美国和属 于丹麦的格陵兰岛。Βιβλιοθήκη 四、工业分布和主要工业城市
(1)发展条件优越:
美国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 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①丰富的资源 、②便利的海陆交通、③先进的科技、④ 广阔的市场,使美国的工业发展有着优越 的区位条件。
• (2)美国工业可分为三大工业区 • ①东北部工业区:
• 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阿巴拉契亚山区有丰富 的煤,五大湖西部有丰富的铁,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水运 便利,平原肥沃农业基础好。全国的钢铁、汽车、化学等 工业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大量的重工业集聚也使得本区污 染严重,土地价格上涨,使许多工业、人口向西部和南部 阳光地带迁移。该工业区的主要城市有: • 纽约——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 • 华盛顿——首都、政治中心, • 芝加哥——中部的工业和交通中心, • 底特律——汽车城, • 匹兹堡——钢铁工业发达。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