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地膜覆盖技术1

玉米地膜覆盖技术1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玉米作为传统的粮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畜牧业和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玉米需求量越来越大,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增加玉米总产,促进农民增收,“狠抓玉米生产,深挖面积潜力,努力提高单产”是玉米产业发展的根本。

长期以来,季节性干旱是稳定提高玉米生产能力的第一限制因素。

据建国以来统计资料,玉米产区春旱、夏旱、伏旱发生频率分别高达89%、92%、62%,其中:最高年损失达7亿公斤(1987年)。

加之玉米生产多靠雨养,生育期降水占玉米一生耗水量的50%左右,土壤蓄积降水供水占40%左右,人工关键期补灌不足10%。

因此,研究和推广“蓄住天上水、保住土中墒”的农艺技术对稳定提高玉米单产,增强抵御季节性干旱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玉米是我县的主栽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都在160万亩左右,但由于我县农业生产条件差“十年九春旱”,春季播种难以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因此充分发挥旱作优势,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是我县抗旱夺丰收,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农民增收的突破性措施。

近几年来我县逐步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通过这几年的实践,玉米单产可达到800--900公斤,比正常直播田高出150—200公斤,取得了明显效果。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可采用小垅和大垄双行两种方式,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是以改进玉米合理密植适宜耕种方式为核心,垄距由常规栽培的65--70cm增加至100cm,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垄内两个姊妹行小行距40cm,垄间相邻苗行间大行距60cm,全田苗行平均行距50cm的栽培方法。

形成了大垄之内适合加密\大垄之间宜于耕作、行距宽窄相间、利于通风透光的良性田间态势。

小垅即我们平常的65公分小垅。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模式的核心内容是:选用良种、深松整地、配方施肥、适时播种、化学除草、及时覆盖、揭膜铲趟、防虫化控。

一、地膜覆盖的增产机理1、改善耕层结构状况覆膜地块,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改善。

首先是因为保护地栽培减少了风雨冲击造成的土壤板结,其次是膜下土壤水、气、热状况好,增加了疏松程度。

据测定5-10厘米和10-15厘米土壤容重覆膜为0.97g/cm2和1.09g/cm3,对照为1.15g/cm3和1.16g /cm3,覆膜比对照分别降低了百分之18和百分之6。

2、增加积温,促进早熟我县的活动积温一般在2550度之间,无霜期125天左右,如果采取常规栽培措施进行玉米生产,只能种植一些中熟品种,而这些品种产量低,不适于保护地栽培,所以我们引进晚熟高产的玉米品种,采用保护地栽培的方法使之正常成熟,从多年的实验、示范和推广情况看,育苗移栽可以巧夺积温150.2度左右,地膜覆盖可以日可夺积温3.5度左右,总夺积温201.2度左右。

3、蓄水保墒,防治春旱我县属于绥化市西部的干旱区,十年九春旱,伏、秋蓄积起来的一点雨水,也常常被春风抽干,连年坐水种玉米,但在春旱严重时还很难保住全苗,地膜覆盖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据测定0-20cm耕层水分,覆盖土壤的含水量百分之23.16,比不覆膜高分之 3.62,相当于苗期一亩地增加了4.3-5.6吨水,能较好的保护商情。

4、提高土壤肥力地膜覆盖,首先是避免和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和挥发,相对的增加了土壤肥力。

其次是由于膜内温度高,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养分释放多,第三是覆膜协调了土壤的水、气、热状况,土壤变得疏松了,疏松的土壤翻硝化作用低,养分被固定的少,相反的矿物质高,速效养分增多,土壤供肥能力强。

据资料记载覆膜比对照有机磷增加百分之14,氧化钾增加1.7倍。

5、增强抗逆性一是抑制杂草。

在发苗期间,由于土壤表面和地膜之间形成了一个小气候,使土壤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除草剂就形成了封闭的药膜,同时膜内温度高,不透气,不利于杂草生长。

二是抗倒伏,由于膜内温度和水分适宜,在苗期给玉米要系的生长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使玉米扎根深,根系发达具有抗倒伏特点。

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措施(一)品种选择应选用晚熟、高产、质佳、抗逆性强,生育期比当地直播主栽品种晚熟7--10天,有效积温多150--200℃的优良品种。

南部乡镇以郑单958为主栽品种,搭配先玉335等,北乡镇以先玉335为主栽品种,搭配丰禾10、丰禾1、33B75等。

1、郑单958:生育期128天,需有效积温2700℃,半收敛型,白轴,株高270-280厘米,出籽率89%,亩保苗3500-4000株,亩产750-800公斤。

2、先玉335:生育日数127天,需活动积温2750℃,株高32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叶片19片,穗长20厘米,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39. 3克,亩保苗3500-4500株。

3、丰禾10:生育日数125-128天,需活动积温2680-2750℃。

株高220-230厘米,穗位高85-90厘米,叶片19片,穗长26厘米,穗粗5.2厘米,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38-41克,公顷保苗4.5-5万株,公顷产量10700公斤。

4、33B75:生育日数127天,有效积温2690℃,株高260-300厘米,穗位高100-108厘米,叶片数20片,果穗筒型,穗长18-20厘米,穗行数16行,百粒重38克,出籽率85%。

活杆成熟,抗倒伏。

籽粒马齿型,黄色,株型紧凑,适宜种植密度为公顷保苗5.0—6.75万株。

5、丰禾10:出苗至成熟127-131天,活动积温2670-2730℃。

株高250-260㎝,穗位95-100㎝,叶片20片,全株呈半收敛型,果穗近长筒型,穗行16-18行,籽粒马齿型,百粒重36-40g,单穗重280-360g。

籽粒桔黄色,品质好,抗逆性强,稳产性好。

(二)选地、选茬与耕翻整地1、选地玉米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因此各种土壤都适宜玉米栽培。

但要达到丰产,其相应的土壤条件如下:(1)土层深厚选择活土层厚、土壤疏松的地块,可使玉米的根层密、数量大,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根系,提高吸水、吸肥能力,满足其生育要求。

土层厚度应在60cm以上,耕作的熟土层20—30cm较为适宜玉米生长。

土层浅,则难以满足玉米生育要求,影响产量。

(2)质地适中土壤质地制约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

土壤过松、过紧都不利于玉米生长。

沙土过于疏松,虽通气良好,但有机质分解快,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容易流失,温度变化也快;黏土过于紧实,通气性不好,有机质分解慢,虽保水、保肥能力强,但排水不良,温度升高缓慢。

因此,生产中最好选择质地适中的沙壤土或轻壤土,如团聚体占40%,空隙度占50%,水稳性团粒占30%以上的地块。

(3)土壤肥力较高玉米是需肥较高的作物,肥水充足,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

生产中虽然可以投入一部分肥料,但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等主要是靠土壤供应的,因此,应当选择土壤基础肥力较高的地块种植玉米。

一般应选用黑土、黑钙土、碳酸盐黑土、草甸土等。

不要选用风沙土、破皮黄、重盐碱土等地块。

(4)排水良好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需要水分较多,但又有不耐涝的特点,土壤的田间持水量达到80%以上时,就会影响玉米生长。

尤其是玉米幼苗期间,如果水分过多,土壤孔隙为水饱和,形成缺氧环境,土壤好气性微生物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影响,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生育后期,在高温、多雨及排水不畅的情况下,往往病害严重,甚至青枯死亡。

因此,选取地既要选择保水性能良好,又要排水畅通的地块,忌选地低洼、易涝的地块种植玉米。

在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及排水良好黑土、黑钙土、沙壤土栽培的玉米,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2、选茬玉米在黑龙江省轮作技术体系中有较重要的位置。

玉米选茬应做到:(1)选正茬生产中应选先选择小麦、大豆、亚麻和马铃薯等茬口。

玉米较耐连作,也可选择肥沃的玉米茬,最好不选用连作3年以上的玉米茬。

(2)选肥茬由于玉米对土壤要求较高,必须选择肥力较高的作物茬口。

豆茬能提供较多的氮素营养,所以肥力较高;小麦、亚麻等茬口,由于生育时间较短,可进行伏翻,土壤熟化时间较长,速效养分含量较高,杂草也少,适合于做玉米的前作;高梁、甜菜、向日葵等茬口,由于消耗地力较大,如不能大量施肥,将会导致减产,一般不宜选用。

(3)选软茬豆类、麦类、马铃薯等属软茬作物,其后作土性较软,容易灭茬,利于整地,并利于提高整地质量,适宜做玉米的前茬。

而高梁、谷子、糜子等硬茬作物,由于根系庞大,前茬作物收获后耕作时易起坷拉,易板结,整地质量不好,不适宜做玉米的前茬。

3、整地实施以深松为基础的松、翻、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3年深翻1次。

(1)耕翻整地耕翻深度20—23cm,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

翻后耙耢,按种植要求垄距起垄镇压;秋翻秋整地,耕翻深度20—23cm,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及时起垄或夹肥起垄镇压。

(2)耙茬、深松整地原垄种适用于土壤墒情较好的大豆、马铃薯等软茬,先灭茬深松垄台,后起垄镇压,严防跑墒。

深松整地,先松原垄沟,再破原垄合成新垄,及时镇压。

(三)配方施肥(1)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每公顷施充分腐熟、有机质含量8%以上的有机肥30--40吨。

也可选用磷酸二铵和玉米专用肥做底肥,每亩施磷酸二铵10公斤,45%含量的玉米专用肥30公斤,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2)种肥:用尿素、磷酸二铵或专用肥作种肥并且要与种子保持10厘米以上间距以防止烧种。

每亩施种肥30公斤。

为了防止玉米缺锌,播种时亩施硫酸锌1-1.5公斤,苗期至拔节期发现缺锌,用0.2%浓度的硫酸锌叶喷。

(四)适期播种1、种子处理:(1)、晒种:晒种有利于打破种子休眠,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提早出苗,可提早出苗1—2天,出苗率提高13%—28%,另外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杀死附着在种皮上的病菌,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等病害的发生。

具体作法是选择晴朗微风的天气,把种子摊在干燥向阳的地上或席上,注意不能放在铁板上晒,晒2—3天,要经常翻动种子,晒匀,白天晒晚上收,防止受潮。

(2)、催芽:将种子放在28—30℃温水中浸泡8—12小时,然后捞出置于20—25℃室温条件下进行催芽。

每隔2—3小时将种子翻动一次,在种子露出胚根后,置于阴凉处炼芽,待播种,芽宜小不宜大。

2、播种时间5-10cm耕层地温稳定通过5-7℃开始播种。

南部乡镇为4月20-2 5日,北部乡镇为4月23日-28日。

3、播种方法用2BTG—2(3)A型精密播种机精量播种。

也可采用机械开沟,人工播种。

4、播种密度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和水肥条件确定,一般平展型玉米最佳密度在3000—3500株,紧凑型玉米的最佳密度3500—4000株。

5、播深镇压后播深3--4厘米,墒情差时4-5厘米。

做到深浅一致,覆土厚薄一致,播种后隔天镇压(五)除草:镇压结束后采用播后苗前除草。

对于禾本科和阔叶科杂草混生地块可选用90%乙草胺每公顷1750—2200ml加75%2-14D丁酯每公顷1000-120 0克,每公顷用药量对水400—600公斤均匀喷雾与土壤表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