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要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我觉得提问的技巧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它不仅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而且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手段之一,所以教师要重视提问的技巧,从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和开启学生智能出发,这对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原则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提问之后,班上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提问的技巧往往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提问要注重启发性和有效性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对于课堂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层次性原则
学生的智力、基础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接受的知识程度和水平也不尽相同。
实际教学中,我按照学力测试的数学成绩,或通过个别座谈和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调查摸底,根据每个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智力能力进行分类。
在课堂上,我有针对地提问,比较难的有挑战性的题目就提问优秀的同学;一般性的题目就提问
中等的同学;比较基础的简单题目就提问学习比较困难的同学,这样各得其所,使得成绩较好的学生学得有兴趣,基础一般的同学能够接受,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掉队。
3.适时性原则
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提问到底,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进行提问。
当有学生不认真听课时,提问还可以及时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4.适度性原则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提问太多,使得学生无法认真有效地思考问题,只能敷衍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其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合理地设计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5.激励性原则
激励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教学中,我不断地激励学生,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便有针对性地给予评价。
对于创造性的回答,给予赞赏;对于积极的回答,给予表扬,对于胆小怕羞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激励性的话语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二、注重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1.巧妙性提问
数学课堂本身就是枯燥无趣的,教师如果不根据课程特点和学
生学习兴趣照本宣科,学生就无法产生兴趣,就会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提问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这节课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提问:“斜拉桥为什么能跨越大江大河?”给出相应的图形,让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这样提问会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
2.多样化提问
课堂提问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而不应局限于一种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容易理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例如,在讲“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这节课时,假设学校要在操场上树旗杆用于升国旗,已知旗杆长11米,要埋下地面2米,那么旗杆距地面高度9米,在旗杆顶端系着一条升旗用的绳索,长15米,要判断旗杆树得是否与地面垂直,可用什么方法?很多学生读不懂,很茫然,这时候,我换一种提问方式给出相应的图形,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的原理,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只要把绳索斜拉至地面与旗杆底端12米处即可。
3.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想,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题,这对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例如,在讲授计算面积方法时,可设问:一块边长为40
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将其分成四块实验田,种植不同的作物品种。
用不同的方法求实验田的各块面积,看有哪些不同解法。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探索,又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上连下串,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兴宁市沐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