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只一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源,问题是创新的开端。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组织提问同样也是一门艺术。
学生学习在于思,在于问。
到底课堂如何问呢?笔者通过实践,简谈以下几点。
笔者发现在很多常态课上有问无题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时候教师的提问常常是无题而问,学生则是信口作答。
整个提问没有思维的质量和挑战。
有的教师会在是非已经十分明确的情况下习惯地发问。
”对不对呀”,”是不是”。
甚至一些教师死守着一个问题不断地重复,有时学生越是回答不上来,教师重复的频率就越高,声音也就越大,速度也就越快。
为什么我们教师的设问质量不高呢?
第一,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把握,没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应该是关键原因之所在。
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就难以发现文本中字里行间的奥秘,而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也就无法自如地变化切入角度。
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上课教师不断抛出的问题,都是科学家具体做了什么样的实验?观察到了什么样的实验现象?从而提出了什么样的结论?这些问题教材都交代的很清楚。
我认为教材编写者设计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
若是把问题改成以下的这种方式提问,效果会更好。
海尔蒙特的实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树重量的增加来自何处?
1、要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怎么排除?
2、要设置对照,如何设置?
3、海尔蒙特的试验结论是什么?讨论得出结论: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
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该实验说明什么?1.几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2.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3.该实验
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引导分析,并指出实验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对照、单一变量等)。
梅耶的实验:1.暗处理这一步是否可以省略?为什么?2.本实验是否存在对照组?若有,请指出单一变量。
3.这个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强化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原则)
第二,答什么与怎么答哪个更重要?毋庸讳言。
教师是为了育人,学生对教材的有效学习自然是老师教课的最终目标。
笔者发现我们教师备课不知道到底要学生什么。
很多教师无所适从,难以割舍,忠实地执行教参规定。
还不能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中的教与学,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
应该备学生不明白又想弄明白,而又无法弄明白的地方,备学生看似明白,实际不明白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这不仅反映了教师本身素质,而且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这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探索研究教材,就能总结出更好更契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充分理解、体会、获得新的知识。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课中,大多数的教师提问都是孟德尔做了什么样的实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为什么会得
出这些结论?前两个问题学生在书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第三个问
题,大多数的学生无法回答。
试问这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呢?个人认为更合适的问题设计:高一的学生《概率》的知识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了,可以通过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中字母d和d的数目都是1:1,请问随机从甲桶中取一个字母,随机从乙桶中取一个字母,同时取到两个d字母的概率?同时取到两个d字母的概率,取到一个d一个d的概率分别是多少?在授课的过程中,转移到本节课的重点,解释为什么是3:1。
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是独立的。
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因子(d),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因子(d)?体细胞中应该有几个遗传因子?(1个,2个,3个,4个)?生殖细胞中几个?(1个)?再呼应可开始的问题,要得到3:1的结果,产生的遗传因子比例必须是多少?从而解决了本节课最难的知识点。
第三,课要学生动,但不是盲目的动。
在很多课上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动的太少了。
如果说有的课堂学生动了,应该说他的动只是跟着老师要求动,不是学生自己想动。
甚至一节课老师有那么多预设,一个一个的问题问下去,学生慌忙中从一个目标爬向另一个目标按照老师的预设,学生不能达到预设的效果。
再加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质量不高,无效提问多。
如:简单判断性的问题是不是、对不对等陈述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原文中就能找到,这问题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是不成熟的提问。
教师之提问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启而不发,层次不明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不清楚,导致提问零乱、无序,偏离主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课堂上师生交流和教师启迪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
因此对课堂有效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切不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高频率地无效提问。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应该是从两个角度(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九个方面加以衡量(抓住兴趣点、问题点、发散点、矛盾点)等方面提问。
注意问题的难度梯度。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