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 2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 2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简答题一、法的本质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指的是统治阶级共同的意志和根本利益)2、法是被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3、法的内容归根到底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二、法的特征1、法是一种特殊的规范,法具有预测性、概括性、道德法律化特征,法不是针对一人一事,而在相同条件下具有相同的效应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区别与社会规范的主要方面)3、法是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4、法律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力与义务,具有权利义务性三、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地位)(1)从内容上看,宪洗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

(2)从效力上看,宪法的效力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的法律效力具有最高性。

(3)从程序上看,洗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制定、修改程序具有严格性。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1、在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力:平等权、选举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2、在个人生活方面的权利: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每个公民都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3、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权利: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与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艺术教育权3、其他方面的权利:妇女的权利、婚姻、家庭、老人、儿童、残疾人、华侨的保护四、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权益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5、依法纳税6、劳动的权利与义务7、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8、计划生育的权利与义务9、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赡养父母的权利五、犯罪构成含义: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要件:1、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合法权益,主要有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三种类型2、犯罪行为:指被刑法所禁止,表现人的意识和意志的危害社会行为。

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居核心地位,没有犯罪行为就没有犯罪,我国不承认思想犯罪主要有作为与不作为3、犯罪主体:明文指达到刑事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现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

4、犯罪的主观方面:执行法规定的行为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可能引起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状态,主要有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两种类型六、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区别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一般违法:情节比较轻微,相对较小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的法律一般违法: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犯罪:刑法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一般违法:受到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处罚犯罪:受到刑法的处罚联系:都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七、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关系联系:两者对社会危害结果的发生都已经预见,不希望此结果的发生区别:轻信过失:对危害结果持否定态度,认为结果绝对不会发生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持否定态度八、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异同点同: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无预见异:疏忽大意的过失:应该预见却没有预见意外事件:对危害结果不能也不可能预见九、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1、起因条件:有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三不:对未满十四周岁的侵害不可防卫,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不能不能防卫,对于来自精神病人的不法侵害不能防卫)2、时间条件: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际存在的侵害,已经开始未结束3、目的条件:防卫目的的正义性4、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行为本人实施5、限度条件:防卫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十、紧急避险的条件1、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受威胁,合法权利处于客观存在的危险中,不能主观臆测2、正在发生的危险3、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合理的其他方法可排除危险,如果有,则不能采取4、被保护的利益必须大于所损害的利益,必须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5、避险的主体有限制,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适用6、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合法权益受损,不能是保护非法权益十一、犯罪故意与过失的关系联系:区别:犯罪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十二、什么是债?债的发生根据有哪些?债的种类1、意定之债因合同而发生——合同之债2、法定之债因不当得利发生——不当得利之债:没有法律或合同上的依据,使他人受损而获得的利益因无人管理发生——无人管理之债:无法律依据,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自愿为他人管理事务因债权行为发生——损害赔偿之债:由于主体一方的过错造成他方人身或财产的损失十三、有期徒刑和拘役有哪些区别?①适用对象不同。

有期徒刑主要适用于罪行较重的犯罪分子,拘役只能适用于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②期限不同。

有期徒刑的期限长、起点高、幅度大、拘役期限短、起点低、幅度小;③执行场所不同。

有期徒刑在监狱或其它场所执行,拘役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④执行期间的待遇不同。

有期徒刑期间的劳动是无偿的;而拘役期间参加劳动可酌量发给报酬;⑤法律后果不同。

被判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完毕后,在5年内再犯新罪的,可能构成累犯;而拘役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后一般不构成累犯。

十四、什么是法人?法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1、法人的含义: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2、成立条件:1)依法成立,组织的成立为法律所允许,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手续2)有必要的财产与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场所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十五、正当防卫遇紧急避险的区别1、来源正当防卫:来源于人的不法侵害紧急避险:可以是自然界或是人、动物的侵略2、实施对象正当防卫:不法侵害者本人紧急避险:第三者3、实施的客观条件正当防卫:即使有其他方法也可以实施紧急避险:不得已而为之4、损害的程度正当防卫:保护利益可能小于、等于、大于损害利益紧急避险:被保护的利益要大于损害的利益5、实施的主观条件正当防卫:只要受了侵害,任何人都可以紧急避险: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十六、犯罪预备与犯罪表示的关系区别1、犯罪表示是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行为之前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将自己意图表现出来犯罪预备:犯罪行为人为了实行犯罪的前期准备如制造条件、准备工具2、犯罪表示:不是犯罪行为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同:都有犯罪意图,有反映犯罪意图的行为十七、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犯罪未遂: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之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形态犯罪中止:犯罪行为由于意志之内的原因中止犯罪行为十八、犯罪既遂、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区别犯罪既遂:产生了犯罪结果犯罪未遂:已着手,但由于意志之外的原因未达到犯罪结果犯罪中止:结果还没有产生,自动放弃并且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十九、共同犯罪所需要的条件1、犯罪主体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2、在主观上,必须具有犯罪的共同故意,即犯罪通过意思联络3、在客观上,必须有犯罪的共同行为,即共同犯罪二十、刑罚的特征1、严厉程度: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2、适用对象不同:刑法只适用于违反刑法构成犯罪的人3、使用机关和程序不同:刑法的适用机关为人民法院、刑法依法审判、宣判4、适用的根据不同:刑法只能由人民法院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予以利用二十一、罚金与罚款的区别1、使用两种法律的性质不同罚金: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这是财产型,适用于经济,是刑法处罚罚款:是行政处罚2、适用机关不同罚金:适用于人民法院罚款:由行政机关使用3、适用对象罚金:罚金对犯罪分子罚款:对一般违法者五、公民与法人的比较分析1、含义公民:具有一国国籍,依照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具有民事权利与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2、特征公民:平等性、不可转让性法人:公民(自然人)不仅包括中国的自然人,也包括所有能够适用于中国民法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1、公民(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特征:平等性、不可转让性2、宣告失踪。

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不引起被宣告人权利能力的消灭,而只涉及其财产的管理,即宣告失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主要是为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3、宣告死亡。

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或因意外事件(如地震、水灾、火灾等)下落不明满2年的,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可以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

宣告死亡的后果同自然死亡的后果一样,无论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婚姻关系自然解除,配偶可以再婚,财产由继承人依法继承。

4、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从而取得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公民是否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年龄和精神状态。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满10周岁和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精神正常的成年人。

17、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1有你更精彩!*|/k:A^g违法:是指人们违反国家现行法律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外所作的危害社会的有过错的行为。

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1、社会危害性。

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最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2、刑事违法性。

3、应受刑罚处罚性。

二、犯罪构成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联系区别):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而客体则是犯罪行为所侵犯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具体物是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而人则是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者承担者。

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犯罪对象不决定犯罪的性质,只有通过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才能确定犯罪的性质;2、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3、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所必不可少的要件,而犯罪对象则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条件;4、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侵害,而犯罪对象却不一定受到损害。

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它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等。

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