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改革背景分析

新课程改革背景分析

新课程改革背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曾做出过举世公认的、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我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本次课程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在向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即所谓挑战与机遇并存。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抓住人类生产方式转变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就可以尽快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超越它们。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一个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国。

如前所述,对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来说,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诚然,我国能否很好地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历史机遇,能否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然而,教育毕竟是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教育在把握人类自身命运、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乃是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将占据主动的地位,谁就将有可能最终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

基于对教育功能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

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

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

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广,可以被称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

在这三次世界性的课程改革期间,为了使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各国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规模或大或小的调整、完善更是难以胜数。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

尽管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所处的地域等存在着种种差异,各国的教育表现出互不相同的特点,有其个性的一面,然而,由于它们都是孕育、发展、完善于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它们又表现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点,又有其共性的一面。

也就是说,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由于它对于工业经济时代各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国政府对于教育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越来越自觉地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我国的教育已经被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为了更好地担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地反思我国教育的现状,并认真地思考究竟应该如何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
我们的认识要再提高才能真正促使教师自觉地实践新理念。

我想我们必须有以下几点达成共识:
1、新课程是一种教育理想。

教育需要理想,没有理想的教育就像黑洞,只吸收而不施放能量。

新课程凝结了我们传统教育的精髓,吸收了西方教育的精华,它会对我们现实的教学具有导向和矫正作用,它应该成为一只无形的手,规范我们教学的各个细节,指引我们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它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教育理想,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奋斗的力量。

2、理想的实现要从一点一滴的“做”开始。

对我们来说,理想的实现要有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境界,就像我们抱怨,我们也去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问题孩子怎么就不见长进呢?我们也在教学生合作,学生怎么就乱哄哄呢?我们学校实施新课程这么久,怎么就培养不出小小发明家
呢?……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末免太高,一个人成才在我们这里只是起步,你怎么就知道孩子不会成为发明家,你怎么知道孩子就不懂合作,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朝着这个教育理想奋斗,什么都会有可能。

实践新课程并不是一件与以往教学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事,但绝对是一件比以往教学更有意义的事。

它一定要让我们创造性地去做“教育”这门学问,其实就是做好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当我们参透了新的教育理念,那我们日常教学是不是在实践新理念,就要我们不断地分析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听过一个很极端的例子,说在课改之前,有个地方曾搞教师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书最重要?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答:教学参考书。

当然有些言过其实,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很久以来,我们都习惯做“教材二传手”,参考书的方便也剥夺了我们思考的机会。

我们更多的是像蜡烛,只是消耗自己,而不会发展自己,我们的牺牲精神体现在我们自己越来越成为学生不需要的人。

对教师来说,反思无疑是让教师“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上完一堂课,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思路,清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捕捉课堂教学的某个细节,及时记下课堂中精彩的小插曲或倏忽而至的灵感。

面对纷纭的教育现象,即便别人习以为常,也要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否轻易地被别人左右了?在这个问题或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顺着思,反着思,整体思,局部思,从多个角度或换个角度看问题。

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

这思考就是研究,有了研究,教师们才不会淹没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常规中,才不会被表象所迷惑,才能在不断的矫正中得以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