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 07-08-30 15:17:00 ] 作者:冀伟何传
才编辑:studa20
【摘要】目的探讨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8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各34例分别进行治疗,观察6 w。

于治疗前及治疗2 w、4 w、6 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6 w末西酞普兰组显效率79.4%,氟西汀组76.4%(χ2=0.008,P>0.05);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治疗2 w末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4 w末起均有极显著下降(P<
0.01);两组间同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各阶段副反应量表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与氟西汀相当,起效快,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关键词】抑郁症;西酞普兰;氟西汀
西酞普兰是一种高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作用微弱。

国内外研究表明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1]。

为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们与氟西汀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来源于2005年8月~2006年2月在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

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 3)抑郁症诊断标准;(2)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分;(3)年龄18 a~57 a;性别不限;(4)排除脑器质性病变,严重躯体疾病,酒精及药物依赖,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

共入组68例。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各34例。

酞普兰组男22例(64.71%),女12例(35.2%);平均年龄(26.89±8.01) a,平均住院次数(2.2±1.73)次。

氟西汀组男24例(70.58%),女10例(29.42%);平均年龄(26.45±8.41) a,平均住院次数(2.4±1.82)次。

两组年龄、性别、住院次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2 给药方法
入组前停服用其他抗抑郁剂,并进行1 w清洗期。

两组治疗起始剂量均为10 mg·d-1,2 w内加至40 mg·d-1,疗程6 w。

治疗过程中可酌情联用心得安、维生素B6或苯二氮艹卓类药物。

1.2.3 疗效评定
资料收集及评估均由受过培训的主治医师进行,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 w、4 w、6 w末采用HAMD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并同时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

以治疗6 w末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效,痊愈+显进为显效。

1.2.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略)注:与治疗前比较*t=2.40,2.62,P<0.05;Δt=1
3.52~23.90,P<0.01;两组间同期评分比较P均>0.05表1显示,HAMD评分两组治疗2 w末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4 w末起均有极显著下降,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

两组间同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2.2 临床疗效西酞普兰组痊愈20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4例,无效3例;显效率为79.4%。

氟西汀组痊愈18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3例,无效5例;显效率为76.5%。

两组间显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8,P>
0.05)。

2.3 不良反应
西酞普兰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失眠、出汗、口干、恶心等;氟西汀组主要为头昏、头晕、食欲减退、嗜睡、口干、震颤等。

两组不良反应均多发生在用药前2 w,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均可自行缓解或消失。

西酞普兰组因失眠联服氯硝西泮或艾司唑仑6例,氟西汀组因不良反应联合用药11例。

两组无1例因不良反应而脱落,TESS评分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TESS评分(略)注:同期两组间比较:t=1.23~1.52,P均>0.05。

表2显示,两组TESS同期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1.23~1.52,P均>0.05)。

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