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教学设计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图片或课外资料(PPT课件)
2、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搜集有关长城的各种资料(图片、故事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激情导入。
1.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读,谈感受。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我引用了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中的诗句导入,引出“不到长城非好汉”,并表示出没有到过长城的遗憾。“你们愿意把长城的知识介绍给老师听吗?”为了满足老师的好奇心,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关于长城的知识或亲身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既使学生产生了主动,积极,愉悦的情绪,又顺利巧妙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长城》教学设计
时间
2012年10月16日
科目
语 文
课题名称
《长城》
课时
一课时
学生年级
四年级
执教
陶 勇
一、教材内容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
2.生讨论。(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3.生再读课文,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1.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直观感受长城的长,抓住反映这一特点的两处“一条长龙”和“一万三千多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理解长城的气势,如计算,打比方,举例子等。
PPT长城远景图。
2、第三次看近景图。
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2.合作学习,动手动脑,画见图。
学习作者由远及进观察事物的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有效教学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三个要素:恰当的内容,健全的小组和有效的指导。其中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合作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我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用笔标出你知道的名称,同时把描写长城结构和特点的语句区分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我的教学思路是快速阅读课文,理出文章脉络,总体感知文章大意;接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这样设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讲读密切结合,学生深深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同时,我积极改变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的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PPT世界遗产名录的部分自然文化景观图片。
2、展示我国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部分自然文化景观,拓宽学生的视野。
2.欣赏图片,增长见识。
(教学流程图)激情导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七、教学评价设计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且形象逼真的屏幕图象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使学生更体会到事物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采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PPT出示《清平乐六盘山》和插图。
2.出示插图,引导观察。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习察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1.学生读,讨论。(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的学习,自主读文找到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下面由此展开教学,反复朗读,层层深入地感受长城的特点。
PPT长城近景图。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体会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这时学生的情感已经和作者产生共鸣,再让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想像当时的画面,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PPT重点句子。
4.齐读第四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第四次看两幅彩图,复述长城远景、近景。老师总结谈话。
2.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 崇山峻岭 蜿蜒盘 旋条石 城砖 垛口 嘹望口 射口 城台)
图文结合,解说长城。扎实训练学生口语能力。
五、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1、介绍三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进一步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1.感受长城的伟大。
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情感还在延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也成为研究者。”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维果茨基说过: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备课。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山区,对于长城大多只知其名,不知其真,对长城的了解更微乎其微,同时,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帮助和总结
本节课能将三维目标有效确立,采用了科学有效的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得到了调动。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快乐中收获,教师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策略,挖掘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想:这节课的缺憾将是个别学生由于受时间、家庭条件的限制,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参与积极性将会受到影响。应该多考虑个体差异,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4、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
5、教学难点:理解长城的特点与古人修筑长城所包含的智慧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叶老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老的这个教学思想,揭示了阅读教学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为此,我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设计自己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最佳境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如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学会理解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
我不期待这节课的完美,也不期待它的精彩,但求它的充实与真实,更希望学生能有所收益,我将不遗余力地勇于探索,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再创佳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