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号用法《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
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
对书名号是这样定义: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例如:a)《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c)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d)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例如:《〈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但实际使用中,书名号已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电影名、电视剧名就常常用书名号,例如:(l)有一次和宿舍的女生去看《罗马假日》……(《南方周末》2004年4月7日22版)(2)梁从诫直言: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是对历史事实和文化精神的双重歪曲。
(《中华读书报》2000年5月10日第5版标题)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或合称也可以用书名号,因为它们也是书名篇名,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和全称是等价的。
书名号的作用是区分书名与非书名,以避免产生误解。
有人不用书名号,而用引号,这样一来,引号的负担就太重了。
从当前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出版物对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是加书名号的。
例如:(1)1996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筒称《用法》)对此并无明确规定。
(《语文建设》2000年第2期第15页)(2)《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新增收了不、少词目……当然,《现汉》的这些情况在修订本中大有改观。
(《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第105页)(3)娃娃今天要不要读《四书》《五经》(〈〈家庭教育〉〉2004年第三期)此外,电视的栏目有时也用书名号,例如:(1)经济频道在已形成品牌效应的《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幸运52》、《开心辞典》、《对话》、《生活》等一大批名牌栏目,推出众多各具特色的栏目。
(〈〈人民日报〉〉)(2)晚间龙头栏目《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与新开的早间栏目《第一时间》、午间栏目《全球资讯榜》共同构筑经济频道的主线;服务版块包含《生活》、《前《为您服务》,为观众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服务。
(〈〈人民日报〉〉)《健康之路》、沿》、这种用法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此外,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
书名号的作用已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
问号1、选择问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所以只在句末用问号,句中各项用逗号。
2、但有时为了强调各项的独立性,也可以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
如: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人们的对立面反对谈们呢?3、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巨魔也可以用问号。
如:你来一下好不好?4、主谓倒装句,问号在句末。
如:怎么了,你?5、含有疑问词,但并非真正发问,不应用问号。
如:我不知道他去车站接谁。
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桥怎么建,哪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6、独立问句,插入语“你想”“我想”后边的问句,该用问号用问号。
我想,是不是该动身了?2006年山东卷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一场名为“相约文博会·爱心万里行”的大型文艺晚会将在省体育中心举办,一万人将现场进行手语表演,以此倡导“爱心文化”。
B.记者由此推想,在“五一”这个劳动者的神圣节日里,农民工到底能够有多少人享受到法律赋予他们的休息权?C.老人拿到医疗救助金后感动地说:“如今有这么好的政策,有这么好的医疗条件,虽然得了重病,并不可怕,我呀!还得活一阵子呢。
”D.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考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很多民营以及西部边远地区招不到需要的工作人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大学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此题答案是A。
实际上,B选项中,“记者由此推想”和“在‘五一’这个劳动者的神圣节日里,农民工到底能够有多少人享受到法律赋予他们的休息权?”是连贯而独立的句子,而且,后句发问更引人深思,表达效果好。
处理为陈述句,恰恰削弱了表现力。
感叹号1、有些感叹词后边要用感叹号。
啊呀!我的宝贝!我的心肝!2、有些感叹词后可以不带叹号。
他呀,就是倔!3、带有强烈感情的祈使句句末。
多一点尊重吧,人们!4、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句末。
宝贵的时光就这么白白浪费掉,岂不让人痛心!5、带有强烈感情的陈述句句末。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6、主语、状语等成分倒置的感叹句,句中用逗号,句末用叹号。
7、为了表示特别大的声音或强烈的感情,可以连用两个或三个感叹号。
起火了!跑!!快跑!!!顿号1、有的并列词语相互联系紧密,又被人们熟知,不需停顿。
2、概数(约数)间不用顿号。
3、不是约数,而是相邻两个数字,要用顿号。
退居二、三线的老同志都来了。
4、并列词语间有“啊”“啦”等语气词时,联合成分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什么黄花呀,木耳呀,干笋呀,蘑菇呀,满满地装了一筐。
5、意思不是并列词语,中间不用顿号。
发行工作会议以后,领导当即作出“早动手,早宣传,努力扩大征订面”的指示。
6、并列的联合词组比较长,停顿大,用逗号,不用顿号。
祖国四化光辉的前途,人民幸福美好的未来,无时无刻不在激动着青年人的心。
7、并列词语作谓语、补语时,中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那种叫“水晶”的,长的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雕刻出来的。
8、并列词语有两层以上,小的层次和大的层次依次用顿号、逗号、分号。
9、并列词语间有有连词,不必再用顿号。
10、并列分句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平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11、句子中同一语法成分的并列短语间,用顿号不用逗号。
我校是×××捐资百万美元,跨省办起的三所外语培训学校之一,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逗号1、主语较长,或主语虽短但需强调,或主语后带语气词,主语后用逗号。
2、谓语是主谓短语,主语后有时要停顿,用逗号。
3、宾语较长,前面用逗号。
4、状语在句首,后面用逗号。
5、倒装句间用逗号。
6、并列词组间。
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五大哨口。
7、句中某些特殊成分,如同位语间、插入语后。
分号1、分条陈述之间用分号。
读书十忌:一忌贪多;二忌求快;三忌疲劳战;四忌不求甚解;五忌无恒心大志;六忌低估自己;七忌心猿意马;八忌过于追求十全十美;九忌骄傲自满耻求于人;十忌盲目模仿他人的学习方法。
2、分条陈述之后,等等之前,用分号。
中国谜语具有许多特点:一是结构固定,形式活泼;二是趣味性浓,引人入胜;三是文学性强,形象生动;等等。
3、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
家不只是房子,不只是丈夫、妻子、孩子,不只是柴米油盐醋。
冒号1、间接引语前有“某某人说”后,一般用逗号。
2、两处引语间,提示语后,用逗号,不用冒号。
3、总括语前用冒号。
4、下文和提示语内容不一致,不能用冒号。
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担任三种角色,即在工作岗位是职业人,在家庭中是家庭人,在社会上是社会人。
5、冒号统摄到句末。
6、注意分号与冒号的混用。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者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7、同一个句子内部,不可套用冒号。
开班会时,班主任正式向全班同学宣布:学校这次征文比赛确定了两个主题:一是支持奥运,二是抗震救灾。
引号1、表突出或强调。
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2、表讽刺或否定。
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3、表特定称谓,绰号。
4、需要强调的新名词,专名。
5、转述他人话语大意,可以不用引号。
(注意提示语)我们语文老师常说:学语文靠积累,考循序渐进,靠“眼到、手到、心到”。
6、引号与句末点号的连用要注意。
7、引号与书名号不要混用。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主办《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8、注意加引范围不清。
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给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你该在“胜利”广场站下车。
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时出现于天宇。
(?)国庆节将至,一座“天安门模型”摆在广场上。
“天安门”前花团锦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争相与“天安门”合影留念。
破折号1、注意破折号前面点号的用法。
前面点号一般省略不用。
但有时候为表示话题的转换延长停顿时间,以突出所转换的话题,或为了更去年高出地表示语意的递进、话语的间歇等,也可以在破折号前用点号。
2、注意破折号与顿号的区别。
患者的丈夫、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汉“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二哥,您可不能忘了大行皇帝、咱们大哥是怎么死的啊!3、注意破折号与“即”“就是”等词语并用。
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就是“中外之界”。
括号1、句外括号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末尾点号后,括号内若是句子,句末可以带点号,也可不带。
2、不该用括号的时候不能滥用。
中国人口过剩,然而又缺乏人才。
(这是因为教育落后造成的。
)她还没有来得及说声感谢的话,他就重重地(不,应该说是深深地)吻了妻子一下。
3、句内括要紧跟所解释或补充的成分。
出版社除出了《读书生活》和《认识》两种杂志外(均因抗战爆发而停刊,现已少为人知,然而很有分量),还出了若干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