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论

神论

神论
一、神的基本概念
所谓神,有四种含义:
1、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

《淮南子·泰族训》也说:“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

这些“神”,都是指奥妙神奇的自然界种种运动变化及其内在规律。

2、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例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和《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
的“心藏神”中的神,即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者。

3、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提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神,乃生命力盛衰的外在表现,即在中医诊断学中,一般所指的“神气”。

4、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二、神的生成
中医学所指的神,是指上述神的含义中的第二和第四种,其中主要指第二种,因为第四种概念可以包含于第二种之中。

即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中医学的神,其产生有着物质依赖性,精、气、血、津液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是不能脱离这些精微物质而存在的。

精、气、血、津液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且还是神所赖以产生的基本物质。

神寓于形体之中,脱离了形体组织的神是不存在的。

故《荀子·天论》说:“形具而神生。

”脏腑形体官窍中充满了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在脏腑之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下,通过这些精微物质的新陈代谢,产生了生命活动,可以从形色、眼神、言谈、表情、应答、举止、精神、情志、声息、脉象等方面体现出来,而这些生命活动外在体现的总称即是神。

中医学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藏于“五神脏”,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神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五脏所藏的精气,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

……脾藏营,营舍意。

……心藏脉,脉舍神。

……肺藏气,气舍魄。

……肾藏精,精舍志。

”五脏精气充盛,则五神安藏守舍而见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运动灵活、睡眠安好、意志坚定、刚柔相济;五脏精气亏虚,不能化生或涵养五神,可见五神
的各种不同病变。

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外界刺激下,人体内部脏腑将做出反应,于是便产生了神。

其中,尤以心的生理功能最为重要。

心藏神,主宰和协调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同时也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素问,六节藏象论》特别强调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

”《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反映了人的认知活动。

因此,神是以心为主的脏腑,以精气血津液为基础,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应答。

三、神的作用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又是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1、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神既由精、气、血、津液等作为物质基础而产生,又能反作用于这些物质。

神具有统领、调控这些物质在体内进行正常代谢的作用。

2、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精气产生神,神通过对脏腑精气的主宰来调节其生理功能。

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物质产生的精神情志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对脏腑之气的运行起到调控作用,使之升降出入运行协调有序。

“五脏藏五神”及“五脏主五志”,反映了生命存在的形神统一观。

神的存在是脏腑生理功能正常与否的反映。

某种有针对性的精神活动还能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

3、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的盛衰是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因此神的存在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

精、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运行有序,物质转化与能量转化的代谢平衡,脏腑功能的发挥及相互协调,情志活动的产生与调畅,心理状态的宁静怡然,却病延年的养生之道,都离不开神的统帅和调节。

神是机体生命存在的根本标志,形离开神则形亡,形与神俱则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