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鉴赏——绘画作品欣赏(上)

艺术鉴赏——绘画作品欣赏(上)


• 1784年标志着戈雅的绘画生涯飞黄腾达和他同宫 廷与贵族和联系以及他社会活动的开始。他被马 德里接收为圣费南多学院的会员。随之,又升任 为该院的副院长。这时期他在肖像画上有突出的 表现。他给皇戚、贵族、将军、教士、演员、画 家、甚至斗牛士都画过肖像,在他的画时里,大 块的阴影消失了,而色彩则有了空前柔和的搭配。 这些作品都充满着热情,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在特 征,这是他的现实主义手法在肖像画上的最大贡 献。1800年绘制的“查理四世一家”就是这种肖 像画的最典型的一幅。
穿衣的马哈与裸体的马哈
• “着衣的玛哈”与“裸体的玛哈” 绘于1798-1805年的“裸体的玛哈”和“着衣 的玛哈”是戈雅的代表作品, “玛哈”是西班牙语“俏女郎”的意思。两幅 画中人物姿态都相同,双掌交叉于头后,身躯 斜卧于床上,人物俊俏丰满。画家致立于表现 人物身上所诱发出来的青春美的魅力。作为近 代描绘赋予现实意味的女性人体,可算是一个 先驱。这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黑暗统治年代, 不能不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反封建意义。
《阅读》
• 1869-1870年 贝尔特· 莫里索 法国 101cm×81.8cm 布 油彩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莫里索喜画肖像题材,特别是妇女与儿童的肖 像。这副画事实上画的是母女两人的肖像,母 亲的黑衣与女儿的白衣形成鲜明对比。光线从 左侧射来,使女儿的白衣出现丰富的变化,母 女的脸部都在光影中显出安适的神情。作品清 新、流畅、纯洁、细腻,每一笔触、每一色块 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视觉艺术欣赏:美女与野兽
• 3月6日,一幅名为《美女与野兽》的画作在日 本首都东京举行的日本的 科技相结合,参观者可臵身其中,领略独具魅 力的视觉艺术。
英气俊秀:希腊女神真人秀
雅典娜(Athena)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祗 。传为远古时代的女天神 、丰收和劳动女神。赐予 人类犁、耙、纺锤和织机, 因而被称作厄耳伽涅(意即女工)。又是智慧女神,科学的庇护者。也是 法律的制造者,创设法庭,维护社会秩序,故有护城女之说。阿提卡和雅 典城邦的主神。相传她在与波塞冬争夺一城邦的庇护权时获胜,众神决定 以她的名字定该城邦为雅典。关于她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她是宙斯与 大洋神女墨提斯的女儿,另说她是俄刻阿诺斯的女儿,深得宙斯宠爱。在 与奥林波斯诸神大战提坦神中,她剥下帕拉斯的皮蒙在自己的盾上,以后 对神祗帕拉斯的崇拜便与对雅典娜的崇拜合并。在特洛伊战争中,雅典娜 支持希腊人,偏爱奥德修斯和阿基琉斯 。还护祐阿耳戈船的英雄;帮助珀 耳修斯战胜女妖墨杜萨。她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保护神。她的主要神庙 即雅典帕忒农神庙,内有一尊她的青铜铸像,形象端庄威严,身披战袍 , 头戴战盔,手持长枪、盾牌,脚边立有一圣鸟猫头鹰。在罗马时代,她与 当地手艺和智慧女神弥涅尔瓦合而为一。 戴安娜(Diana) 月亮与狩猎女神,与希腊女神阿尔特弥斯(Artemis)相对应。
史蒂夫· 麦凯瑞的作品欣赏
• 要拍好一幅人像,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光线。有时只要一束光就足 够了。把这一束光照亮脸的一部分,得到了一种悦目的油画效果。 史蒂夫· 麦凯瑞,1950年4月23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74年 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取得摄影及历史学士学位。1980年 开始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专题照片。1985年因成绩优秀, 被聘为签约摄影师。主要拍摄东南亚地区和伊斯兰国家的专题。他 为《国家地理》杂志工作了20年,最后成为这本杂志的首席摄影师。 1979年,因在阿富汗采访获“罗伯特· 卡帕最佳海外摄影金牌奖”。 1984年,获全美摄影记者协会“年度最佳杂志摄影师称号”。1998 年又获‘艾森斯塔特摄影报道奖”。 史蒂夫· 麦凯瑞有着特别过硬的基本功.摄影技术十分精湛。无 论在什么不利的环境里,他都能拍到瓷实清晰的影纹。他喜欢在真 实环境里拍摄纪实人物肖像。他说:“在纪实人像的拍摄中,我特 别喜欢抓取那自然真实的瞬间,人物的脸上镌刻着他们人生的历程, 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在的灵魂。”他爱用存在于现场L的自然光。 对破坏现场真实气氛的闪光灯不屑一顾,从来不去碰它。在自然光 中又偏爱散射光。认为这样有利于拍出光影和色彩都很协调的照片。 在一般情况下,麦凯瑞习惯用35mm小相机抓拍他所感兴趣的镜头。 这次,我们还特意选择了一些史蒂夫· 麦凯瑞的儿童照片,从这一 角度理解、感受他的拍摄风格和特色。
虚幻的自然与裸露 阿里蒙太奇人体摄影
• “通常我不给我的照片取名称。照片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我 希望给参观者自由,让他们面对着照片,沉浸于其中,明白 照片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并且感受到个人现实的虚 幻。” 这是摘自本· 阿里自我陈述中的一段话,它道出了图像艺术 的本质和特征,图像本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无需依靠其它语 言文字等途径就可以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它促使观众在不 知不觉中获得感悟并体验自身。 我所向往“一图胜万言”的图像艺术境界,我想图像的魅力 不仅在于它能在一幅平面作品中表达出创作者思维的空间和 消失的时间,而更在于不同的观众,不同的眼睛,在不同的 心境中看到同一幅画面却能体会到完全不同的感受,并以此 影响到个体不同的思维,联想起和画面中某些感触的情节相 映照的、自己的那些曾经消失或即将消失而遗忘的时光,并 重新得到召唤,获得再生。
《大浴女》
• 1987年 • 皮耶尔· 奥古斯特· 雷诺阿 法国 115.6cm×167.8cm 布 油彩 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雷诺阿在这副画中,描绘出河边洗浴后休憩的 裸女。近景三个浴女容光焕发,具有丰腴的官 能美特色,她们的身体荡漾着一种青春风韵, 又显得健康成熟。玫瑰色的肤色显示了少女的 壮实和健美,极细腻的笔触绘制出女性丰满柔 嫩的皮肤表面,塑造了她们那富有弹性、充满 活力的肉体,赋予她们青春美和生命的欢乐。
《缠毛线》
• 洛德· 莱顿 英国 100.3cm×161.3cm 布 油彩 悉尼 新南威尔士美术馆藏 画家沿用古典绘画法则,以学院派绘画的严谨, 描绘了缠毛线的母女。年轻的母亲坐在凳子上, 姿态优美地绕着毛线,衣裙的表现呈现古典风 格;小女孩全神专注地配合着母亲,扭动着身 体,一幅稚气。莱顿以古典手法去表现生活, 因而使作品有呆板僵化之感,并且流露出缺少 真实情感表现的缺陷。
《莲花》
• 约60年代初 69.5×67cm 纸本彩墨 上海美术馆藏 如果用纯洁来形容这一切显得矫情的话,那么 沉默的静穆是最能代表少女心中那一丝情怀的, 只是她心中的莲花又在哪里?
《琵琶女》
• 约60年代初 60.5×69cm 纸本彩墨 上海美术馆藏 音乐流动的旋律是女孩的心绪,把我们带入白 居易的《琵琶行》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通感 的精神世界。
• 这里两幅著名的妇女肖像“着衣的玛哈”与“裸 体的玛哈”,是两幅同一姿态和构图的青年女子 着衣和裸体像。“着衣的玛哈”穿一件紧贴身子 的白衣服,束一玫瑰色宽腰带,上身套一件黑色 大网格金黄色短外衣,暖调子以红褐色为背景, 使枕头、衣服和铺在绿色软榻上的浅绿绸子显得 分外热烈。而在“裸体的玛哈”上,背景减弱了。 姑娘的娇柔躯体被软榻上墨绿色天鹅绒的冷调子 所加强。这两幅画给戈雅带来了极大的声誉。戈 雅在这两幅画上运用淋漓酣畅的小笔触,几乎是 一气呵成地把握住同一形象的基本造型。这两幅 “玛哈”是戈雅的独辟蹊径之作,因为在西班牙 绘画史上极少有裸女像,它是不为西班牙宗教裁 判所容忍的。不仅在绘画上,而且在工艺装饰, 镜子或家具上面,都不允许有裸女形象出现。17 世纪西班牙绘画大师委拉士开兹之敢于画出“镜 前的维纳斯”,乃是在国王的庇护下,所以戈雅 这两幅画中的裸体女性油画,也许是绝无仅有的
《着日本服装的少女》
• • 1982年 朱尔斯-约瑟夫· 勒菲弗尔 法国 130.8cm×90.2cm 布 油彩 诺福克 克莱斯勒博物馆藏 这是身着和服盛装的欧洲少女。以红色为主 调的和服,烘托出热烈的气氛与情调,少女 右手执扇遮着下巴,朱唇轻启,笑意满脸。 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充满青春的 魅力。画家以写实的造型手法,生动地描绘 了少女的笑靥、红色的和服和淡雅的环境。
《吹笛》
• 约60年代初 纸本水墨 34×34cm 上海美术馆藏 在中国的诗意里,笛子是塞外孤寒的象征之一, 林风眠的仕女画以端庄静穆胜,两者在意境上 相合,加之素淡清雅的色彩,流畅沉稳的笔意, 更有珠联璧合之妙。
《仕女》
• 1945年 纸本水墨 39.5×31cm 私人收藏 林风眠在《致全国艺术界书》中曾谈到绘画艺 术的美:"像人间一个最重情的淑女,当来人 无论怀着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 到他所愿得到的那种温情和安慰。"林风眠的 仕女画无疑就是这段话的最佳解释。这幅作品 虽然在线条、色彩的运用上还未能显得很成熟, 但流露出的韵味则是明显的"风眠体"。过去激 烈的呐喊和沉重的悲哀转化成宁静的遐想和丰 富多彩的世界了。
《绿衣仕女》
• 1978年 68.5×68cm 纸本彩墨 马维建藏 有人说相思是一种酒,一份思念可以分为两份 默契,也许我会爱你一秒钟,也许我会爱你一 辈子,但是现在除了等待,剩下的只有少女空 洞的爱。
《修女》
• 1983年 51.5×41.5cm 纸本彩墨 冯叶藏 水一般的娇羞,月一般的素丽,瞬间的美丽与 永恒的触动,她的眼睛会说话,只要你用心去 听!
韵味十足的汉字画
《阿姆菲萨的妇女》
• 1887年 • 阿尔玛· 塔得玛 英国 121.9cm×182.9cm 布 油彩 威廉斯顿 斯特林和弗朗辛· 克拉克博 物馆藏 塔得玛醉心于女性题材的绘画,他常以女性题 材去表达一种美的理念。这幅画中,他以离奇 的场景,描绘了数十个性格、气质、神态各不 相同的女性美感。看得出,他醉心于古希腊罗 马的妇女生活题材,严格地遵循学院派的古典 画法,刻意追求画面的视觉美感,并以自己的 眼光去体现古希腊罗马时的妇女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