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正确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后面运动的快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物理读数和记录数据的规范性还不能成为习惯,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多次严格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认识。

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本节课我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单位换算;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和表测量长度
3、知道测量的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知道测量有误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确测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体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2、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目标制定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所以本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三、教学的重难点:
(一)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长度的测量
(二)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策略:
(一)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
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方法及规律。

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二)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

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

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通过情景引入新课:你们知道你们手指的中指是多长吗?你是怎么测出来的?
那你中指的周长又是多少?你又是怎么测量的?
设计意图: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

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

(二)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长度的测量
问题一:谁能列举生活中常用的长度测量的工具?
明确: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如直尺、卷尺、三角尺………
教师总结,并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让学生观察。

问题二:让我们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
明确: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称为“一拃”;张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等。

问题三:长度单位是什么及其怎样换算的?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学以致用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请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
教师总结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步骤: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认:认清刻度尺上标注的单位、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放:刻度尺要放正并使有刻度值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看: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及刻度尺
读:读出准确值,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2、时间的测量和测量误差
问题四:裁判是怎么判断出长跑运动中谁跑得快的?
(1)古代人测量时间有哪些方法?(2)今天所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又是什么?(3)时间的单位又是什么?(4)关于秒的规定?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测量的仪器:秒表、电子表、钟…,
3、误差
问题五:让学生回答我们测量所得的值就一定和真实值完全一样吗?引出误差(1)产生误差的原因
(2)减小误差的方法
(3)错误与误差的不同
设计意图:此环节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三)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1.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12.56cm=12.56×10-2m=0.1256m
B.12.56cm=12.56 cm×10-2m=0.1256m
C.12.56cm=12.56÷102m=0.1256m
D.12.56cm=12.56×10-2cm=0.1256m
2.如图所示是某种机械停表的实物图,长针转一圈度量的
时间是(),分度值是();短针转一圈度
量的时间是(),分度值是()图中记录的
时间是()。

3. 一位同学用刻度尺5次测得某物体的长度分别是:
10.21cm、10.23cm、10.11cm、10.24cm、10.22cm,这些
数据中,错误的是();该物体的长度应该记作
()cm.;这位同学所用刻度的分度值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做一些题巩固课堂内容,使学生查漏补缺知识更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四)感悟收获,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请完成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直尺、卷尺、三角尺
2、单位国际单位米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二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测量的仪器:秒表、电子表、钟
三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

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

这一节课靠学生的动手,在自己的动手中获取知识,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中,然后进行相应的讲解和练习,从课堂来看氛围及效果还算过得去。

但是从课后作业看,个别学生存在些问题,如单位漏写、错写等。

课后我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又补充讲了半节课,其实如果分两个课时讲,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得应该更透彻些吧。

本节课内容表面上看没有多少东西,实际上内容较多,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和单位以及测量方法,其中长度测量的方法是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授课时我只用了一个课时来讲,因此有些东西我是一笔带过的。

例如针对学生在时间单位的换算上,我只是略提一下,但是课后我发现“一秒等于多少小时”这样的问题还是会给学生带来些麻烦。

今后课堂上对此内容让学生慢慢理解其换算过程。

再给些练习,并请学生板书,当场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应该会更好一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