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传统文化

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传统文化

“现代化”是一个时代,一个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现代化”是一种时间观念,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时间观念。

总而言之,“现代化”就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种社会发展观。

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

”[1]“现代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而且也把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统统纳入这个时间的轨道、时代的位置和未来的目标之中。

作为一种新的全面的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现代化进程,蕴涵着一场极其深刻的文化变革。

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看待西藏传统文化,不仅是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一、西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开始转型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呢?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革决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自然延续和文化量的简单递增;也决不是任意割断历史、摒弃传统而重新起步。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革必须要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革和创造。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即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西藏现代化建设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开启了西藏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开始嵌入现代化新文化。

闭塞的旧西藏把任何新思想都视为威胁、颠覆政教合一制度的异端,并通过教育垄断和政权控制,使旧西藏不容任何异端文化立足。

清末政治家张荫棠在西藏虽开出观念文化的救弊仙方,但因没有支持他践履其政治抱负的集团性力量,他的新政只能像流星一样陨落在旧西藏的黑暗中。

真正给西藏人民带来文化现代化上的方向感和精神上的解放感的是打着五星红旗进藏的中国共产党。

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新的制度文化确立于西藏,但是,西藏传统观念文化并没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传统文化格珍(《西藏研究》编辑部西藏拉萨850000)摘要:西藏和平解放至今,近60年的发展证明,西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是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文章主要针对西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负面因素,以及就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实现现代转型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西藏;现代化;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738(2009)04-091-03收稿日期:2009-08-26作者简介:格珍(1963-),女,藏族,西藏昌都人,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研究》编辑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妇女研究。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Vol.24No.4Dec.2009第24卷第4期2009年12月91--有如影随形地发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转型,在某种意义上说,新制度文化甚至成了印证其宗教文化理念的实例:毛泽东被作为“大救星”、“金太阳”而广受膜拜,解放军被视为“菩萨兵”而受欢迎。

在开启的西藏现代化进程中,对西藏传统文化的变革靠的不仅仅是人民解放军,不是所谓文化价值的理性取舍,而是与入藏后展开的影响群众的一系列民心工程有关。

在现代化进程中变革传统文化,是一种持久的影响工作,必须不断地把新文化理念与内容以输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式来起感化作用,必须不断地以实际行动体现党的民族政策的形式,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来进行感性影响。

二、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阻碍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几个因素在分析这些因素之前,先要强调指出:藏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其优秀传统和优秀内容不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它是藏族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需要我们认真继承和发扬。

但这些并不能否定藏族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转型,并不能否定其中含有阻碍现代化的糟粕。

要实现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就必须了解藏族传统文化中有那些阻碍现代化的负面因素。

因为这些负面因素有可能是一种“支配千百万人的习惯力量”,列宁曾说过: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

[3]综合国内藏学界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西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严重阻碍西藏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价值观念上看,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青藏高原并受藏传佛教等影响较深的西藏形成了独特的西藏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具有重宗教轻人生、重神本轻人文的价值取向,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进取,与现代化进程有点格格不入。

这既是西藏社会经济几百年停滞不前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制约新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从人生观、世界观上看,西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重精神轻物质、重来生轻今世的思想观念。

把佛的金像和地位越积越高,人的进取心、创造性被销蚀得越来越殆尽,进而物质的生产及人的地位也越来越低下,并形成恶的历史循环而影响到现代化的建设。

(三)从社会伦理观念上看,西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重群体轻个体、重佛理道德轻个体人的天赋性的思想观念。

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藏族传统文化,与内地传统文化一样存在重群体轻个体、重道德轻个性的特点。

普通藏族群众养成了一种忍辱负重、与今世无争、虔心修炼来生的保守观念和对神佛的奴性心理。

这种缺乏追求平等、民主的人格独立的精神和个人品格完善的文化忽视了由个体所构成的藏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出路,使西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一道走进自我封闭,从而严重影响新西藏现代化建设。

(四)从科技发展的文化内涵来看,西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重幻想轻现实、重宗教教理轻科学技术的文化及学术取向。

同属于中国传统化的藏族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地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科学的文化偏向。

(五)从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看,西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重农牧轻工商的自然经济观念。

重农轻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点,从这一点上看,反证了藏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与相融相承性。

重农轻商,在西藏固然有其生成的内在因素,但大大阻碍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藏要走向现代化,首先必须破除此观念。

三、西藏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作为历史范畴的文化必然要随着历史演变而变革。

伴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外来先进文化的不断撞击与融入,民族文化就会不断扬弃,甚至发生大的整合与转型。

其中被历史认同而积淀下来,并继续在现实社会中发生作用的部分就构成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相对于具体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的影响力,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转型或剧变而进行分化整合,不适合的淘汰,相对适合的更新,完全适合的发展,根据需要还有新的外来文化的补充,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得到充实和发展,这就实现了适应新社会新时代的文化转型。

社会主义制度在西藏的确立,标志着西藏现代92 --化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西藏传统文化的全面转型。

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一个最神圣的使命,现代化不单表现在外在的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自身的发展上。

没有人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全面的现代化。

西方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4]而人的现代化的最基本的动因就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然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创新,即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与民族心理的现代转型。

因此,西藏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目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既是藏族文化自身向前发展的需要,也是西藏社会向前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就今天而言,整个中国尚处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而西藏则更是处于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牧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初级阶段。

因此,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任务。

经过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一再加大对西藏的经济投入和政策倾斜,并发动全国各省市对口支持,对西藏经济实施“输血”、“充气”,然而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并不如人意,现代化建设不等于基础设施建设、不等于高楼大厦,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其中人的现代化是最核心、最重要的。

近60年的实践证明,西藏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人的观念意识、传统习俗等因素。

对西藏来说,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迫在眉睫又需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共同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5]因此,与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进程格格不入的西藏传统文化中的那些负面因素使藏民族传统观念和心理呈现出严重的封闭性、凝固性和停滞性,无时无刻不在对西藏现实社会发生着消极影响,严重制约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成为西藏现代化的桎梏。

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的程度决定着西藏现代化建设的程度。

如何转型?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根在西藏能深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并且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同时,西藏传统文化只有置身于全国及世界先进文化的融会大潮之中,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对内开放,才能给自己的体内注入新的要素、新的内涵和新的活力,并涤荡其中的污泥浊水,从而得到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实现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和整合。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与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绝不能替代的。

”[6]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会谈上也指出:“既要注意弘扬藏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又要注意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话使传统的优秀文化同现代文化成果结合起来,以利于西藏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新化。

”为此,需要大力提高藏民族的素质,更新藏民族的观念,因为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如果我们能够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进而实现西藏社会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1]李俊.现代性视野下的朱自清新诗理论[J].重庆三峡学院报2005(5).[2][5]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276.[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4]英格儿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1942.[下转第124页]93--On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 in the Processof ModernizationGedron(The Editorial Office,Tibet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Lhasa,Tibet 850000)Abstract:It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60years development'in Tibet since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ibet that the core of modernization in Tibet should be people's modernization.However,the key of people's mod -ernization is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gative factors of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comes up with some suggestions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as well.Key words:Tibet;modernization;traditional culture[责任编辑:拉巴次仁][上接第93页]!!!!!!!!!!!!!!!!!!!!!!!!!!!!!!!!!!!!!!!!!!!![责任编辑:拉巴次仁]成是每个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相关主题